31有以下程序片段:
其能正確表示的數學函數關系是( )。
A.
B.
C.
D.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y的初始值為~1,當x不等于0時,給y賦值為1,也就是這時x>0和x>0都為1,然后如果x>0時y的值又賦值為1,注意后面的else語句是跟if(x>0)y=1相匹配,就是說除了x>0 y=1之外,其他的情況y都為0。
32下述程序的輸出結果是( )。
A.6357B.6135C.37D.691357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本題先將指針p指向二維數組ch[2][5],相當于p[0]=″1234″,p[1]=″5678″;通過雙重for循環,將P中的字符隔一個輸出一個,通過“s=p[i][j]- ˊ0ˊ;”語句將所要輸出的字符轉換成相應的十進制數。
33以下程序的輸出結果是( )。
A.1,2,3,4,5B.2,3,4,5,6C.3,4,5,6,7 D.2,3,4,5,1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函數調用時,prt函數的作用是為使m數組中的數自增1,因此數組下標從0開始,每個元素都自加1。
34有以下程序:
程序的輸出結果是( )。
A.62B.63C.33D.32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while循環。當i<20時,進入while循環體,循環體內的for循環實現的功能是i%l0==0,也就是說當i值為0或者10的倍數的時候,跳出循環,執行i+=11;a+=i;,若i值不是l0的倍數,則一直執行for循環i--。①判斷i=0時,執行i+=11;a+=i;,i=11,a=11;②判斷i=10時,跳出for循環,執行i+=11;a+=i;,i=21,a=32;③判斷i=21>20,不符合題意,結束循環。
35已知二叉樹后序遍歷序列是dabec,中序遍歷序列是debac,那么它的前序遍歷序列是( )。
A.AcbedB.decabC.deabc D.cedba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二叉樹的遍歷有3種:前序、中序和后序。①前序遍歷訪問根結點,然后按左右順序遍歷子結點;②中序首先遍歷左子樹,然后訪問根結點,最后遍歷右子樹;③后序遍歷首先遍歷左子樹,然后遍歷右子樹,最后訪問根結點。本題根據后序和中序遍歷的結果可以得出二叉樹的結構,然后再對其進行前序遍歷,正確答案選項為D。
36現有以下結構體說明和變量定義,如圖所示,指針p、q、r分別指定一個鏈表中連續的3個結點。
現要將q和r所指結點交換前后位置,同時要保持鏈表的結構,下列不能完成此操作的語句是( )。
A.q->next=r->next;p->next=r;r-->next=q;
B.Q->next=r;q->next=r->next;r-->next=q;
C.Q->next=r->next;r->next=q;p-->next=r;
D.qnext=q;p->next=r;q->next=r->next;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由題目中線性鏈表的定義可知,要將q和r所指的結點交換前后位置,只要使q指向r的后一個結點,P指向r結點,r指向q結點即可。而在選項D中,r->next=q,這時r指向的節點為q;p->next=r,這時P指向的節點為r;q->next=r->next,因為r結點已經指向q,所以執行這個語句后q又指向q,所以選項D不正確。
37下列程序的輸出結果是( )。
A.3,6,18B.3,6,2C.6,3,18 D.6,3,2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if…else語句。如果if條件成立,則執行if下面的語句,不成立則執行else,判斷條件,發現a
38有以下程序:
程序運行后的輸出結果是( )。
A.AbB.B.aaC.Aa D.Bb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函數fun的作用是將指針a指向指針b的內容,然后將該內容加1。執行語句“fun(p1,p2);”后,pl和p2指向的地址并未改變,只是將p2指向的存儲單元的值增加1。所以,答案是A。
39假定所有變量均已正確說明,下列程序段運行后x的值是( )。
A.11B.4C.12D.3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if…else語句。if條件為真則執行后面的表達武,如果if為假則執行else語句。
40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與傳統的面向過程的方法有本質不同,它的基本原理是( )。
A.模擬現實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
B.強調模擬現實世界中的算法而不強調概念
C.使用現實世界的概念抽象地思考問題從而自然地解決問題
D.不強調模擬現實世界中的算法而強調概念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現實世界的概念抽象地思考問題從而自然地解決問題。它雖強調模擬現實世界中的概念但不強調算法,但是它鼓勵開發者在軟件開發的過程中從應用領域的概念角度去思考。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