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描述數據通信的基本技術參數有兩個:數據傳輸率與誤碼率。
(1)數據傳輸速率:在數值上等于每秒鐘傳輸構成數據代碼的二進制比特數,單位為比特/秒(bit/second),記作bps.對于二進制數據,數據傳輸速率為:S1/T(bps),其中,T為發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時間.
(2)奈奎斯特準則:信號在無噪聲的信道中傳輸時,對于二進制信號的最大數據傳輸率Rmax與通信信道帶寬B(B=f,單位是Hz)的關系可以寫為: Rmax=2*f(bps)
(3)香農定理:香農定理則描述了有限帶寬;有隨機熱噪聲信道的最大傳輸速率與信道帶寬;信號噪聲功率比之間的關系.在有隨機熱噪聲的信道上傳輸數據信號時,數據傳輸率Rmax與信道帶寬B,信噪比S/N關系為: Rmax=B*LOG⒉(1+S/N)其中:B為信道帶寬,S為信號功率,n為噪聲功率。
(4)誤碼率是二進制碼元在數據傳輸系統中被傳錯的概率,它在數值上近似等于:Pe=Ne/N(傳錯的除以總的)
a、誤碼率應該是衡量數據傳輸系統正常工作狀態下傳輸可靠性的參數.
b、對于一個實際的數據傳輸系統,不能籠統地說誤碼率越低越好,要根據實際傳輸要求提出誤碼率要求;在數據傳輸速率確定后,誤碼率越低,傳輸系統設備越復雜,造價越高.
c、對于實際數據傳輸系統,如果傳輸的不是二進制碼元,要折合成二進制碼元來計算.
d、差錯的出現具有隨機性,在實際測量一個數據傳輸系統時,只有被測量的傳輸二進制碼元數越大,才會越接近于真正的誤碼率值.
12、網絡協議
(1)概念:為網絡數據傳遞交換而指定的規則,約定與標準被稱為網絡協議。
(2)協議分為三部分:(1)語法,即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和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動作與做出的響應;
(3)時序,即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13、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1)概念:將計算機網絡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體現出的兩個內涵請補充)
(2)計算機網絡中采用層次結構,可以有以下好處:各層之間相互獨立、靈活性好、各層都可以采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各層實現技術的改變不影響其他各層、易于實現和維護、有利于促進標準化。
14、ISO/OSI(國際標準化組織 /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1)功能:構建網絡和設計網絡時提供統一的標準
(2)概述:采用分層的體系結構將整個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小問題,采用了三級抽象,既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協議規格說明。實現了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與應用的可移植性。
(3)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層次的原則是:網中各結點都有相同的層次、不同結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結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接口通信、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并向其上層提供服務、不同結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補充服務、接口、協議的概念).
(4)OSI七層:
1 物理層:主要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遞比特流。(NIC、HUB)
2 數據鏈路層:分為MAC和LLC,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采用差錯控制,流量控制方法。(NIC、SWITCH)
3 網絡層:實現路由選擇、擁塞控制和網絡互連功能,使用TCP和UDP協議(ROUTER)
4 傳輸層: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務,透明的傳送報文,使用TCP協議。
5 會話層:組織兩個會話進程之間的通信,并管理數據的交換使用NETBIOS和WINSOCK協議。
6 表示層: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
7 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最高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