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英語國家的學習者在學習英語聽、說技能或參加聽說類的任何考試時,無論其母語與英語間的內在關系如何,往往會出現相互間的干擾現象,這也就使學習者在聽、說方面出現一些薄弱環節。
(一)語感不強,即指聽音理解力差,反應較慢。在聽音階段,如果把聽音信息當作語言信號,語感不強的考生在大腦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時,習慣先將所能聽到的英語信號轉換成母語信號,依據母語的思維理解到書面選項中去尋找貼近原聽音信息的句子。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增加了解題的環節。通常經歷以下幾個過程:聽到英語信號—理解英語—英語翻譯成漢語加以理解—對照書面選擇項與聽音譯文—尋找答案。而正確的步驟應該盡量減少中間的環節,排除母語干擾,用英語思維:聽到英語信號—理解英語—尋找答案。
(二)聽音錯誤以及個人詞匯量的限制,語感不強以及發音不佳的考生時常會因為誤聽文中的某些詞語的發音而妨礙其對所聽內容的了解,即所謂聞其聲不得其語,聽到了聲音但是不知道聲音所代表的語言符號。一個人若語音不正確,則聽音就會出現誤差。還有一些考生詞匯量小,對常用的詞組、口語習慣用語不夠熟悉,自然而然會出現聽到說話人的聲音但是對說話人的部分用詞或短語感到生疏而不能理解說話人所講的內容的真正含義,即所謂聞其聲、得其言、不解其意。對于語感不強、發音不佳和詞匯量小的考生來說,必須相應加強語音方面的訓練,熟悉基本語音知識,如分辨音素及語流中的省略、連續同化、不完全爆破,區分強讀式和弱讀式,捕捉語句的重音、語調等,在練習聽的過程中學會聽;擴大詞匯量,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注意收集英美人士的習慣用語。在上述兩方面多作努力,對于了解說話人的意思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記憶力的問題。英語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尤其在收聽較長的聽力材料時,聽者諸方面能力的強弱對其收聽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聽能當然是最主要的,但是聽者對于聽懂說話人的信息的儲存量將影響他在聽力測試中的反應。
對于習慣接受母語信息的人來說,要試圖記住所有聽到的信息或尚未被完全理解的英語信息并非易事。從生理學角度來說,人的大腦在短期內只能儲存一定量的信息,而緊隨其后的信息如過眼云煙逐漸消失。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學生在平時的模擬訓練結束后時常抱怨內容聽懂了可就是在做題時回憶不出的原因。記憶問題是所有人所共有的問題,對于參加聽力考試的考生來說,則表現為記憶失控,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對有效的信息進行先后記憶,也就談不上立即回憶和正確選擇答案了。因此,要提高解題的正確率,考生必須在平時注重培養自身的記憶能力。在聽力理解中按照這樣一個步驟:音響信號的接受—記憶—相應符號的轉換—理解終止。記憶中儲存的音響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理解,答題的正確率也會相應提高。
要提高記憶力,平時需要進行記憶能力的訓練,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1)復述記憶法。在平時的聽力訓練中,聽完一篇短文后,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對所聽到的內容進行復述,以期提高自己的短期記憶能力。2)重點記憶法。在聽的過程中,根據所聽文章的題材,重點記住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或現象極其影響,事件以及相關的人物、時間和地點等。3)關鍵詞句記憶法。文章的關鍵句起著闡明文章或段落主題的作用,他們往往位于文章或段落的開始,這在新聞和談話中都很明顯。抓住關鍵句,并且以此為線索,捕捉與之相關的內容,也就較容易記憶文章的大意了。
(四)“假聽”現象。有些考生對所聽內容好象聽懂了,但是大腦中沒有構成形象,對其意義不能做出積極反應。聽音內容越多,時間越長,大腦越疲勞,“假聽”現象也就越容易出現!凹俾牎迸c真聽的區別在于:音響信息作為聲音頻率和強度等物理特征被聽覺系統接受后是否能輸送到大腦皮層深處并且形成具體形象。要克服“假聽”現象,在聽音的過程中必須集中注意力,積極對所聽的信息作出反應。此外,不管講話人的發音、語速如何,都不能產生抗拒、排斥的念頭。在語速過快的情形下,語言或語言形成尚未進入記憶系統,往往會出現聽者未能進行任何積極思維反應,錄音中的內容已經跳過去的現象。這一現象一旦出現,語言信息也就不可能在大腦中儲存下來。因而在平時的訓練中對所聽內容的語速問題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加強自身對語速的適應能力來加快思維速度,使聽力能力有所提高。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