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氣候環境
(一)構成微氣候的要素及相互聯系
1.空氣溫度
空氣溫度是評價熱環境的主要指標,它分為舒適溫度和允許溫度。
舒適溫度是指人的主觀感覺舒適的溫度或指人體生理上的適宜溫度。常用的是以人主觀感覺到舒適的溫度作為舒適溫度。生理學上對舒適溫度規定為,人坐著休息、穿薄衣、無強迫熱對流,在通常地球引力和海平面的氣壓條件下,未經熱習服(也稱為熱適應,指人長期在高溫下生活和T作,相應習慣熱環境)的人所感到的舒適溫度。按照這一規定,舒適溫度應在(21±3)℃范圍內。
允許溫度通常是指基本上不影響人的工作效率、身心健康和安全的溫度范圍。其溫度范圍一般是舒適溫度±(3—5)℃。對人的工作效率有影響的低溫,通常是在10℃以下。
低溫對人體最普遍的傷害是凍傷。除此之外,人體還會出現一系列的低溫癥狀。首先出現的是心跳加快、顫抖等現象,接著出現頭痛等不適反應。當人體的深部溫度降到27℃以下時,人即瀕臨死亡。在低溫下工作所消耗的體力,通常比在常溫環境下要高。工作效率在人體不能保持體溫時才起變化。低溫對人的工作效率的影響最敏感的是手指的精細操作。
2空氣濕度
空氣的干濕程度即空氣濕度。濕度有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兩種。作業環境的溫度通常采用相對濕度來表示。相對濕度在80%以上稱為高氣濕,低于30%稱為低氣濕。空氣相對濕度對人體的熱平衡和溫熱感有重大作用,特別是在高溫或低溫的條件下,高氣濕對人體的作用就更明顯。高溫高濕時,人體散熱更加困難;低溫高濕下人會感到更加陰冷。一般情況下,相對濕度在30%一70%時感到舒適。
3氣流速度
氣流主要是在溫度差形成的熱壓力作用下產生的。氣流速度通常以米每秒表示。據測定,在室外的舒適溫度范圍內,一般氣流速度為0.15 m/s時,人即可感到空氣新鮮。在室內。即使溫度適宜,由于空氣流動速度小,也會有沉悶感。
4熱輻射
熱輻射包括太陽輻射和人體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輻射。任何兩種不同溫度的物體之間都有熱輻射存在,它不受空氣影響,直至兩物體的溫度相平衡為止。當物體溫度高于人體皮膚溫度時,熱量從物體向人體輻射而使人體受熱,稱為正輻射;相反。熱量從人體向物體輻射時,稱為負輻射。人體對負輻射不很敏感,往往一時感覺不到,會因負輻射散失大量熱量而受涼。但負輻射有利于人體散熱,在防暑降溫上有一定意義。
溫度、濕度、風速和熱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有時可以相互替代,某一條件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可由另一條件的變化所補償。例如,人體受熱輻射所獲得的熱量可以被低氣溫抵消,當氣溫增高時,若氣流速度加大,會使人體散熱增加,從而使人并不感到酷熱難耐。
低溫、高濕使人體散熱增加,導致凍傷;高溫、高濕使人體喪失蒸發散熱機能,導致熱疲勞乃至中暑。微氣候對人的影響是由其構成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所以,實踐中必須綜合評價微氣候的這些種類的條件。
(二)人體對微氣候環境的感受與評價
1人體的熱交換與平衡
盡管人所處的環境是千變萬化的,可是人的體溫卻波動很小,為了維持生命,人體要經常圍繞36.5℃的體溫目標值進行自動調節。人體通過新陳代謝不斷地從攝取的食物中制造能量,這些能量除用于生理活動和肌肉做功外,其余均轉換為熱能。人要保持體溫,體內的產熱量應與對環境的散熱量及吸熱量相平衡。如果不能實現這種平衡,則要隨著散熱量小于或大于產熱量的變化,體溫出現上升或下降,使人感到不舒適甚至生病。人體的熱平衡方程式為:
S=M一W一H (1——20)
式中S——人體單位時間儲熱量;
M——人體單位時間能量代謝量;
W——人體單位時間所做的功;
H——人體單位時間向體外散發的熱量。,
當M>W+H時,人感到熱;當M (1)人體單位時間輻射熱交換案,取決于熱輻射強度、面積、服裝熱阻值、反射率、平均環境溫度和皮膚溫度等。 (2)人體單位時間對流熱交換量,取決于氣流速度、皮膚表面積、對流傳熱系數、服裝熱阻值、氣溫及皮膚溫度等。 (3)人體單位時間蒸發熱交換量,取決于皮膚表面積、服裝熱阻值、蒸發散熱系數及相對濕度等。蒸發散熱主要是指從皮膚表面出汗和由肺部排出水分的蒸發作用帶走熱量。 在熱環境中,增加氣流速度,降低濕度,可加快汗水蒸發,達到散熱目的。 (4)人體單位時間傳導熱交換量取決于皮膚與物體溫差和接觸面積的大小及傳導系數。不知不覺的散熱可能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因此需要用適當的材料構成人與物接觸點(桌面、椅面、控制器、地板等)。 2人體對微氣候環境的主觀感覺 衡量微氣候環境的舒適程度是相當困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價。一般認為,“舒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主觀感到的舒適;另一種是指人體生理上的適宜度。比較常用的是以人的主觀感覺作為標準的舒適度。人的工作效率與所處環境舒適度感受通常為正相關。 (1)舒適的溫度。人主觀感到舒適的溫度與許多因素有關,從客觀環境來看,濕度越大,風速越小,則舒適溫度偏低;反之則偏高。從主觀條件看,體質、年齡、性別、服裝、勞動強度、熱習服等均對舒適溫度有重要影響。 (2)舒適的濕度。舒適的濕度一般為40%一60%。濕度在70%以上為高氣濕,在 30%以F為低氣濕。在不同的空氣濕度下,人的感覺不同,溫度越高。高濕度的空氣對人的感覺和工作效率的消極影響越大。據舒伯特和希爾經過大量的研究證明,室內空氣濕度φ(%)與室內氣溫t (℃)的關系為: φ=188—7.2t(12.2 例如室溫t =20℃時,濕度最好是φ=188—7.2×20=44,即44%。 (3)舒適的風速。在工作人數不多的房間里,空氣的最佳速度為0.3 m/s;而在擁擠的房間里為0.4 m/s。室內溫度和濕度很高時,空氣流速最好是l一2m/s。 3.微氣候環境的綜合評價 研究微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不能僅考慮其中某個因素,因為人進入作業場所時,要受溫度、濕度、風速和熱輻射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要綜合評價徽氣候環境。 目前,評價微氣候環境有四種方法或指標。 (1)有效溫度(感覺溫度)。它是美國采暖通風工程師協會研究提出的,是根據人的主訴溫度感受所制定的經驗性溫度指標。已知干球溫度、濕球溫度和氣流速度,就可求出有效溫度。圖4—6為穿正常衣服進行輕勞動時的有效溫度圖。如求干球溫度為30℃、濕球溫度為25℃、風速為0.5 m/s的環境從事輕勞動的有效溫度,可在圖l一10上分別找出干球溫度30~C和濕球溫度25℃,通過連接兩點間虛線與風速為0 5 m/s曲線交點,即可求出有效溫度26.6℃。圖中央部分表示使人感到舒適的溫度帶,冬季偏下,夏季偏上。如其有效溫度在舒適帶內,則為良好狀態,反之則為不良,應對該處諸因素進行綜合改進。有效溫度高時人的判斷力減退,當有效溫度超過32℃時,作業者讀取誤差增加,到35℃左右時,誤差會增加4倍以上。 主訴溫度感受所制定的經驗性溫度指標。已知干球溫度、濕球溫度和氣流速度,就可求出有效溫度。圖4—6為穿正常衣服進行輕勞動時的有效溫度圖。如求干球溫度為30℃、濕球溫度為25℃、風速為0.5 m/s的環境從事輕勞動的有效溫度,可在圖l一10上分別找出干球溫度30℃和濕球溫度25℃,通過連接兩點間虛線與風速為0. 5 m/s曲線交點,即可求出有效溫度26.6℃。圖中央部分表示使人感到舒適的溫度帶,冬季偏下,夏季偏上。如其有效溫度在舒適帶內,則為良好狀態,反之則為不良,應對該處諸因素進行綜合改進。有效溫度高時人的判斷力減退,當有效溫度超過32℃時,作業者讀取誤差增加,到35℃左右時,誤差會增加4倍以上。 (2)不適指數。不適指數是由紐約氣象局1959年發表的一項評價氣候舒適程度的指標,它綜合了氣溫和濕度兩個因索。不適指數可由式1—22求出: DI=( td+tw)×0.72+40.6(1—22) 式中DI——不適指數; td——干球溫度,℃; tw——濕球溫度,℃。 (3)三球溫度指數(WBGT)。它是指用干球、溫球和黑球三種溫度綜合評價允許接觸高溫的閾值指標。當氣流速度小于l.5 m/s的非人工通風條件時,采用式1—23計算: WBGT=0.7WB+0.2GT+0.1DBT(1一23) 當氣流速度大于1.5 m/s的人工通風條件時,采用式1—24計算: WBGT=0.63WB+0.2GT+0. l7 DBT(1—24) 式中WB——濕球溫度,℃; GT——黑球溫度,℃; DBTL——干球溫度,℃。 (4)卡他度。卡他溫度計是一種測定氣溫、濕度和風速三者綜合作用的儀器。卡他度一般用來評價勞動條件舒適程度。卡他度H可通過測定卡他溫度計的液柱由38℃降到35℃時所經過的時間(T)而求得。 H=F/T (1—25) 式中H——卡他度; F——卡他計常數; T——由38℃降至35℃所經過的時間(s)。 卡他度分為千卡他度和濕卡他度兩種。千卡他度包括對流和輻射的散熱效應。濕卡他度則包括對流、輻射和蒸發三者綜合的散熱效果。一般H值越大,散熱條件越好。 (三)微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1.高溫作業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一般將熱源散熱量大于84kJ/(m2•h)的環境叫高溫作業環境。高溫作業環境有三種類型:高溫、強熱輻射作業,特點為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相對濕度較低;高溫、高濕作業,特點為氣溫高、濕度大,如果通風不良就會形成濕熱環境;夏季露天作業。如農民田間勞動、建筑施工等露天作業。高溫作業環境對人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高溫環境使人心率和呼吸加快。人在高溫環境下為了實現體溫調節,必須增加血輸出量,使心臟負擔加重,脈搏加速,因此心率可以做為衡量熱負荷的簡便指標。另據研究,長期接觸高溫的工人,其血壓比一般高溫作業及非高溫作業的工人高。 (2)濕熱環境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濕熱環境下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條件反射潛伏期延長,注意力不易集中。嚴重時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疲勞乃至虛脫等癥狀。 (3)高溫環境下,人的水分和鹽分大量喪失。在高溫下進行重體力勞動時,平均每小時出汗量為0.75—2.0L,一個工作日可達5一10 L 。高溫工作影響效率,人在27—32℃下工作,其肌部用力的工作效率下降,并且促使用力工作的疲勞加速。當溫度高達32℃以上時,需要較大注意力的工作及精密工作的效率也開始受影響。另外,事故發生率與溫度有關。據研究,意外事故率最低的溫度為20℃左右;溫度高于28℃或降到10℃以下時,意外事故增加30%。 2.低溫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人體在低溫下,皮膚血管收縮,體表溫度降低,使輻射和對流散熱達到最小程度。在嚴重的冷暴露中,皮膚血管處于極度的收縮狀態,流至體表的血流量顯著下降或完全停滯,當局部溫度降至組織冰點(-5℃)以下時,組織就發生凍結,造成局部凍傷。 此外,最常見的是肢體麻木,特別是會影響手的精細運動靈巧度和雙手的協調動作。手的操作效率和手溫及手部皮膚溫度密切相關。手的觸覺敏感性臨界皮溫是10℃左右. 操作靈巧度的臨界皮膚溫度在12~16℃之間,長時間暴露于10℃以下,手的操作效率會顯著降低。 相關推薦:
在線課程 |
2024年
云私塾PRO 34%學員選擇 |
2024年
零基礎暢學班 46%學員選擇 |
2024年
全程突破班 20%學員選擇 |
|
適合學員 | ①平時工作忙,想要快速掌握考試要點; ②生活瑣事多,經常需要調整學習規劃; ③自律性不高,需要有人陪伴監督學習。 |
①基礎知識薄弱,安全行業小白; ②需要全方位、系統梳理知識點; ③案例題薄弱,需要專項提升。 |
①有工作經驗相關從業者; ②自學能力自制力比較強; ③非常注重課程的性價比。 |
在線課程 |
2024年
云私塾PRO 34%學員選擇 |
2024年
零基礎暢學班 46%學員選擇 |
2024年
全程突破班 20%學員選擇 |
|
適合學員 | ①平時工作忙,想要快速掌握考試要點; ②生活瑣事多,經常需要調整學習規劃; ③自律性不高,需要有人陪伴監督學習。 |
①基礎知識薄弱,安全行業小白; ②需要全方位、系統梳理知識點; ③案例題薄弱,需要專項提升。 |
①有工作經驗相關從業者; ②自學能力自制力比較強; ③非常注重課程的性價比。 |
|
基礎階段 | 考點精講 | |||
重難點直播 | ||||
云私塾系統 | ||||
強化階段 | 內部課件 | |||
知識圖譜 | ||||
考點突破 | ||||
沖刺階段 | 真題解析 | |||
臨考密訓 | ||||
實戰模考 | ||||
應試技巧 | ||||
電子資料 | 認知考試內容 | |||
學科復習規劃 | ||||
歷年考點分值分布 | ||||
案例答題模板 | ||||
高頻易錯易混考點 | ||||
新教材變動對比 | ||||
中級注安速記口訣 | ||||
考前10頁紙 | ||||
紙質資料 | 專用教材 | |||
10年真題精解 | ||||
習題集 | ||||
沖刺階段 | 班主任1V1助學服務 | |||
24小時全時段AI智能答疑 | ||||
專業師資后臺答疑 | ||||
講義、課件免費下載學習 | ||||
手機/IPAD隨時離線聽課 | ||||
考前集訓刷題 | ||||
備考保障 |
當年考試不過,免費重學2次 | 當年考試不過,免費重學2次 | 當年考試不過,免費重學1次 | |
套餐價格 | 單科:¥2235(公共科目) 單科:¥2520(專業科目) 全科:¥7640 |
單科:¥1699(公共科目) 單科:¥1999(專業科目) 全科:¥4999 |
單科:¥1092(公共科目) 單科:¥1235(專業科目) 全科:¥2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