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5 頁:判斷題 |
第 6 頁:答案及解析 |
三、判斷題
1.√【解析】經濟業務,是指能引起會計要素發生增減變化的一切業務事項。無論經濟業務其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發生怎樣的增減變化,都不會破壞會計等式的平衡關系。
2.√【解析】財務成果主要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在財務上所取得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盈利或虧損。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一般包括利潤的計算、所得稅的計算、利潤分配或虧損彌補等。
3.×【解析】會計科目設置的原則包括合法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
4.×【解析】賬戶的基本結構具體包括賬戶名稱(會計科目)、記錄經濟業務的日期、所依據記賬憑證編號、經濟業務摘要、增減金額、余額等。會計科目僅僅是賬戶的名稱,不存在結構。
5.√【解析】“利潤分配”賬戶屬于所有者權益類賬戶。自“本年利潤”賬戶轉入的凈虧損和當年對凈利潤的分配計入借方,自“本年利潤”賬戶轉入的凈利潤計入貸方。
6.√【解析】平行登記的要點是同期、同向、等額,即所屬會計期間相同、借貸方向相同、記入總分類賬的金額與記入明細賬的合計金額相等。
7. ×【解析】會計科目之間就形成一定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對應關系,就是會計科目的對應關系,也稱作會計科目的應借、應貸關系。
8. ×【解析】生產成本賬戶借方登記應計入產品成本的各項費用;貸方登記完工入庫產品的生產成本。期末余額一般在借方,表示尚未完皿的產品(在產品)的實際生產成本。
9.×【解析】賬簿記錄發生錯誤,不準涂改、挖補、刮擦或者用藥水消除字跡,不準重新抄寫,必須按正確的錯賬方法予以更正。常用的錯賬更正方法有劃線更正法、紅字更正法和補充登記法。
10.√【解析】記賬后在當年內發現記賬憑證所記的會計賬戶錯誤,或者會計賬戶無誤而所記金額大于應記金額,從而引起記賬錯誤,采用紅字更正法;記賬后發現記賬憑證填寫的會計賬戶無誤,只是所記金額小于應記金額時,采用補充登記法。
11.√【解析】賬簿中書寫的文字和數字上面要留有適當空格,不要寫滿格,一般應占格距的l/2。
12.×【解析】在不影響會計核算質量和對外提供統一的會計報告的前提下,企業也可根據自身特點增補或合并會計科目,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13.√【解析】記賬后發現記賬憑證填寫的會計賬戶無誤,只是所記金額小于應記金額時,采用補充登記法。更正方法是:按少記的金額用藍字編制一張與原記賬憑證應借、應貸賬戶完全相同的記賬憑證,以補充少記的金額,并據以記賬
14.×【解析】資產和權益在任何一個時點都必然保持恒等的關系,這種恒等關系可用公式表達如下:資產=權益。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企業資金運動在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基本內容,是資金運動的靜態表現。資產與權益的恒等關系是復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企業會計中設置賬戶、試算平衡和編制資產負債表的理論依據。
15.×【解析】未達賬項,是指企業與銀行之間對于同一項業務,由于取得憑證的時間不同,而發生的一方已取得憑證已登記入賬,但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憑證而尚未入賬的款項。對于銀行已入賬而企業尚未入賬的未達賬項,企業應在收到有關結算憑證后再進行有關賬務處理。
16.√【解析】從外單位取得的原始憑證遺失時,應取得原簽發單位蓋有公章的證明,并注明原始憑證的號碼、金額、內容等,由經辦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和單位負責人批準后,才能代作原始憑證。
17.√【解析】各單位每年形成的會計檔案,都應由會計機構按照歸檔的要求,負責整理立卷,裝訂成冊,編制會計檔案保管清冊。
18. ×【解析】為了使財務會計報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有關方面的需要,實現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基本目的,充分發揮財務會計報告的作用,企業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真實可靠、相關可比、全面完整、編報及時、便于理解,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
19.×【解析】預收賬款用來核算企業按照合同規定向購貨單位預收的款項。應收賬款用來核算企業因銷售商品、產品、提供勞務等,應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應付賬款用來核算企業因購買材料、商品和接受勞務等經營活動應支付給供應單位的款項。
20.√【解析】出納人員在辦理收款或付款業務后,應在憑證上加蓋“收訖”或“付訖”的戳記,以避免重收重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