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三、材料分析題:
,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
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
、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摘自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如何理解“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5分)
【答案】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這些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與之對應的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關系。矛盾分析法告訴我們要堅持抓關鍵、看主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根據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說明為什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5分)
【答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處于從屬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所以當前迫切需要我們解決的仍然是發展的問題。
的基本方略,構成了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新修訂的黨章,上升為全黨統一意志,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是黨的十九大的一個歷史性貢獻。
摘編自人民網(2017年10月24日、11月3日、11月6日)、新華網(2017年10月24日、11月17日)
(1)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人新時代”?(5分)
【答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這一判斷首先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這一判斷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
這一判斷同時基于黨的奮斗目標有了新要求。
這一判斷還基于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新變化。
(2)為什么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5分)
【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材料1
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陣下來,宣告破產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劇烈運動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古工人云頂的綜合過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四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精神家園。在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時,習近平說,在浙江工作期間,我曾經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風險精神。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大理弘揚“紅船精神”。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指正。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習近平同志強調,“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96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日)
(1)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應運而生”?
【答案】近代以來,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然而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的發展進步,客觀上要求有能夠指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進理論,有能夠領導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進社會力量。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人的啟示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各種社會主義的思想中,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2)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由“簡”而“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答案】中國共產黨黨之所以能從弱小到強大,從九死一生到蓬勃興旺,從只有50多位黨員到擁有8900多萬黨員、450多萬個基層組織,成為世界最大執政黨,根本在于“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保持初心不改、壯志豪發,在風云變幻的百年史冊上留下不朽傳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請老人坐在自己身邊的暖心舉動,感動了全國人民,同時也讓打架記住了這位93歲高齡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1937年,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黃旭華隨同學在向內地轉移途中,看到無數城市在日軍的轟炸下化為了廢墟。年少的黃旭華默默思考:國家太弱就會任人欺凌、宰割!我***抵御外國的侵略,憑著這
黃大年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科研條件,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回國7年多,他作為國家多個技術攻關項目的首席專家,帶領科技團隊只爭朝夕、頑強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秉承“祖國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條,為實現科技強國夢殫精竭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常說,“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黃大年的一生從”物探操作員“到”地球物理學家“,變的是稱呼,不變的是他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7年7月13日)、《光明日報》(2017年7月24日)
(1)為什么說青年時期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能夠為人的一生提供“無窮的力量”?(6分)
【答案】第一,理想信念指引奮斗目標。人生是一個在實踐中奮斗的過程。理想信念對人生歷程起著導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定向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確、精神振奮,即使前進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復雜,也能使人透過烏云和陰霾,看到未來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進的方向。
第二,理想信念提供前進動力。理想信念是激勵人們向著既定目標奮斗前進的動力。一個人有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就會以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業、創造奇跡。
第三,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作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內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統一起來,使人的內心世界成為一個健康有序的系統,保持心靈的充實和安寧,避免
(2)青年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4分)
【答案】我們青年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只有把實現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腳踏實地的奮斗上,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立志當高遠。青年時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立志的關鍵階段,我們要樹立高遠的志向,放開眼界,不滿足于現狀,也不屈服于一時一地的困難與挫折,更不要斤斤計較個人私利的多少與得失,作對人類有貢獻的人。
第二,立志做大事。青年要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獻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無論從事什么具體、平凡的工作,只要是與這一偉大事業相聯系、服務于祖國和人民的,就值得我們去做。
第三,立志須躬行。漫長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實現需要一點一滴地奮斗。在一切平凡的崗位上,在扎扎實實地學習和工作中,踏踏實實去實現,一步一個腳印的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
第四,偉大出自平凡。社會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祖國的富強、民族的繁榮、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盡其才、奮其志。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振興之夢,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才之夢。
38.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點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一些人把世界亂象歸咎于經濟全球化,以致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等逆經濟全球化思潮涌動。曾經的經濟全球化“推手”美國,不但
斯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
中國方案,有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諧發展,對
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具有重大意義。
摘編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人民日報》(2017年)
(1)為何要引導經濟全球化釋放出更多“正面效應”?(5分)
【答案】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當然,我們也要承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當世界經濟處于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感受到壓力和沖擊。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2)如何理解“‘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答案】首先,“一帶一路”是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中國方案”。中國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由沿線國家共同推動,共同受益,這是一項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各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其三,“一帶一路”為世界描摹出一幅共同發展的路線圖。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成為提振世界經濟信心、促進全球發展的動力源之一。
因此,“一帶一路”非但不是中國的“獨角戲”,更是超出傳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范疇,具備了全球意義。它推動構建開放、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已經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
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相關推薦:
2018年考研答案 ※ 2018年考研真題 ※ 考研萬題庫估分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