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3年考研教育學大綱變化對照表 |
2013年大綱要求 |
|
1.準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 2.正確理解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3.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
|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教育學的萌芽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
|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義的類型 2.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教育的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教育系統的結構。 2.教育的功能 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形功能。 (三)我國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主要觀點 教育是上層建筑;教育是生產力;教育具有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的雙重屬性;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四)關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觀點 1.生物起源說 2.心理起源說 3.勞動起源說 (五)教育的發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現代教育的特征 |
|
(一)關于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4.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5.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l.教育的經濟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 |
|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1.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1.關于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與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2.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3.環境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個體個性化與個體社會化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及有效發揮的條件 |
|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2.關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內在目的論,外在目的論;教育準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4.我國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5.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目標 1.培養目標的概念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 2.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
|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制的概念與要素 2.學制確立的依據 3.各級學校系統 4.各類學校系統 5.1949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年的學制;1958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三)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1.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
|
(一)課程與課程理論 1.課程的概念 課程的定義;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2.課程理論及主要流派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 (二)課程類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三)課程編制 1.泰勒原理 2.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與教材 3.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概念;課程目標的來源;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4.課程的范圍與結構 5.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取向;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6.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的模式與功能;課程評價的主要范圍。 (四)課程改革 1.影響課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經濟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學生發展。 2.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的主要課程改革 3.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
|
(一)教學概述 1.教學的概念 教學的定義;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區別與聯系。 2.教學的主要作用與任務 (二)教學理論及主要流派 1.教學理論概述 學習理論及其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的關系;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當代主要教學理論流派 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三)教學過程 1.關于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觀點 2.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掌握知識與培養思想品德的關系;掌握知識與提高能力的關系;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 3.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的模式。 (四)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概述 教學模式的概念;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的結構。 2.當代國外主要教學模式 程序教學模式;發現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暗示教學模式;范例教學模式;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3.當代我國主要教學模式 (五)教學原則 1.教學原則的概念及確立依據 2.中小學教學的基本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量力性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發展 2.班級授課制 3.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法:自學輔導法 (八)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考評。 (九)教學評價及其改革 1.教學評價的含義及其功能 2.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學業成就評價 4.教學評價的改革 |
|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務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 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學德育綱要》與《中學德育大綱》 (三)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的要素 2.德育過程的規律 (四)德育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知行統一;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育影響的連續性。 (五)德育方法 說服教育;情感陶冶;實踐鍛煉;自我教育;榜樣示范;品德評價。 (六)德育途徑 直接的道德教學;間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學習模式;集體教育模式。 |
|
(一)教師 1.教育的概念與類別 2.教育職業的產生與發展 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4.教師勞動的特點 5.教師的專業素養 6.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 7.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二)學生 1.學生及學生觀 2.學生群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群體的作用。 3.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三)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特點與類型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2.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準;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
|
2013年大綱要求 |
|
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準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史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 |
|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2.兩周的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 3.“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5.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儒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6.墨家的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與教育作用;“逍遙”的人格理想;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8.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詩書與“以法為教”;禁私學與“以吏為師” 9.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中庸》;《學記》;《樂記》。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2.太學、郡國學與鴻都門學 3.察舉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讖緯神學的批判;關于教育作用與培養目標;論學習。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國子學;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私學發展;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3.科舉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關于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思想;論尊師重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學校淪為科舉附庸;宋代“興文教”政策;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蘇湖教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與種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明天理,滅人欲”與教育作用;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1.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黃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學校” 3.顏元的教育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的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