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學刑法的同學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看書大體能看明白,做選擇題憑感覺好像也能做對。但僅僅是能選出選項,問為什么選這個選項,好像也說不太清楚。這種憑借“直覺”做題的方法是十分不保險的,也許這道題能做對,但是當題目條件更換,或者遇到某些很有迷惑性的題目,就無能為力了。
在這種情況,也許答選擇題尚可,但對于主觀題的回答,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很多人在回答主觀題的時候,用的都是老百姓的語言,其呈現給判決老師的第一印象,就是該考生并不具備一般的刑法學思維,這會直接影響老師對該生的印象分,將其歸入“復習不到位”的考生的行列。
比如,問一對情侶,女生吃海鮮過敏,男生不過敏。這對情侶出去吃飯,女生沒吃海鮮,男生吃了海鮮,吃完飯后,男生和女生接吻,由于男生吃了海鮮,把女生親死了。問男生是否構成犯罪。很多同學在回答的時候想當然的會說:男生又不知道吃海鮮后接吻會死人,所以男生不構成犯罪。這就是典型的老百姓思維。真正的刑法學思維,在判斷是否構成犯罪的時候,一定會嚴格比照犯罪的犯罪構成。在考慮到犯罪客觀方面的時候,發現男生正常親吻行為和女生的死亡結果之間并不能構成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在主觀方面,男生沒有義務認識到和人接吻也會導致人死亡,客觀方面無因果關系,主觀方面不存在罪過,顯然男生不構成犯罪。
顯而易見的是,后一種思維方式是嚴謹、有邏輯的,和前面列舉的老百姓思維有天壤之別。刑法思維的本質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構成未完成形態,以及是否構成共犯問題,都是嚴格按照刑法的理論進行考慮的。其會逐條審查任何法定的條件是否完成,如果達不到理論要求的標準,則必然得出否定的結論。
那么,這種刑法學思維如何養成呢?首先,這要求考生熟知刑法總則理論的每個知識點,如果考生對于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知識點不熟悉,是無法運用刑法思維回答上面的案例題的。在掌握基本知識點之后,要在分析案例的時候,本著一個論證的態度,論證其構成犯罪或者不構成犯罪,都要從刑法總則的理論入手,論證嚴謹,論據充分,論點鮮明。這就需要考生不斷的針對案例題進行分析訓練,然后比照自己的答案和正確答案的區別,這種區別不僅是結論上的,更是具體表述內容和論證過程上的。久而久之,考生的刑法學思維就會逐漸養成,答主觀題的正確率就會提高。
掃描二維碼關注"考試吧考研"微信,獲取2017考研大綱及解析!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