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生科院)是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綜合性國立研究機構,成立于1999年7月,集成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地區8個生物學研究所的綜合優勢,圍繞健康與醫學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前沿,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13億人口的健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組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8個生物學研究所有著長期的科研學術積累,這里曾誕生過世界生命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并首次完成蟾蜍卵母細胞的人工單性繁殖等。上世紀80年代,率先在國內開展以基因工程為主的現代生物技術研究 。
生科院現有6個研究所,這些研究所集中力量在8個重點研究領域開展工作: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和生物信息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及功能,細胞活動的分子網絡調控,腦發育與腦功能的分子與細胞機制研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藥研究開發、中藥現代化研究以及藥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實力的研究機構之一,由具有40多年歷史的原上海生化所、上海細胞所整合而成。研究領域包括:多肽、蛋白質與蛋白質組;核酸、基因、染色體與基因組;分子細胞、免疫與發育生物學。同時,重視生物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是我國神經科學領域從事系統性基礎研究的重要機構。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發育和神經可塑性,中樞神經系統內對信息的加工等。
藥物研究所于1932年成立,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也是中國科學院唯一的綜合性藥物研究機構。重點學科領域包括天然產物化學、藥物合成化學、新藥篩選、藥理學、毒理學、藥物分子設計、藥物代謝動力學、制劑學、藥物質量控制和組合化學,并在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前沿領域進行探索。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由具有50多年歷史的原上海植生所、上海昆蟲所整合而成,是我國植物生理生化研究的發祥地,也是我國昆蟲學領域的主要研究單位之一。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功能基因組學,分子生理與生物化學,環境生物學和分子生態學,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
健康科學中心由生科院與第二醫科大學共建,是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結合的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免疫學、醫學遺傳學與疾病基因組學、細胞與發育生物學、藥物基因組學、模式生物遺傳操作、生理學、毒理學等研究方向。
營養科學研究所(籌)以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事基礎營養科學以及醫學營養科學研究的研究機構。同時,生科院部署了跨所、跨學科的重大學術方向和重要技術平臺,力爭取得突破。
重大學術方向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的生物學基礎、臨床診斷與治療、創新藥物的研究,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家蠶模式生物研究,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研究。
重要公用技術平臺包括:由干細胞、蛋白質組、生物信息學、代謝組等組成的生物學綜合平臺,模式生物,生物芯片、創新藥物平臺等。
重點實驗室成為凝練科研隊伍,進行前沿探索的基地。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擁有
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
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分子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干細胞重點實驗室。
近千名科研人員帶領一千多名研究生組成的科技隊伍,活躍在生命科學前沿。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現有兩院院士26人,占上海市的17.8%,其中生物學部院士20人,占中科院的17.9%;973首席科學家5人,有29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52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同時擁有150余個研究組,研究組長中有1/3是通過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的國外杰出人才。
生科院是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擁有國家批準的生物學和藥學2個一級學科、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1040名在學研究生,40名在站博士后,研究生中的75%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為培養一流人才,生科院實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越洋”請來斯坦福、耶魯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專家授課。英國《自然》雜志評價認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現有1040名在學研究生,40名在站博士后,研究生中的75%來自全國重點高校。此外,還培養研發研究生和生物學與臨床醫學交叉復合的雙博士學位人才。并積極推行研究生與導師的雙向選擇、實驗室輪轉、導師小組等多種培養模式,為研究生迅速成長創造更靈活的機制和更廣闊的空間。
生科院以世界水平看科學創新,以國際競爭力看技術創新與發展。堅持分類評價,基礎研究堅持質量重于數量的評價導向,逐步推行國際化專家評價制度;研發與產業化工作的評價則以市場機制為導向。
國際合作提供了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接軌的動力。與巴黎血管血液研究所合作建立血液血管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與意大利合作在生化與細胞所建立世界實驗室,與歐洲生物信息中心開展生物信息學的合作研究等。與德國馬普學會的合作成立了馬普客座實驗室、建立青年科學家小組、成立伙伴實驗室,共建了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此外,與GSK(葛蘭素史克)公司等多家國際大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實驗室等。
積極拓展國內合作,營造開放的科研體系。推進與上海市共建健康科學中心、營養科學研究所,探索與上海有機所共建“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與大連物化所共建生物大分子聯合實驗室,推進與上海交大共建Bio-X中心。
知識創新工程試點3年以來,生科院共發表SCI論文1135篇, 其中在《Science》、《Nature》等上發表多篇論文,2002年度居全國科研機構SCI收錄論文數的第三位、國際被引用論文篇數的第五位。最近兩年,有24項成果分別獲國家和省市級科技獎勵。水稻四號染色體測序與功能基因組研究團隊、腦發育和可塑性基礎研究團隊被授予“中國科學院2001—2002年度重大創新貢獻團隊”稱號。
實施了知識產權與產業化工作的技術轉移戰等五大戰略。最近兩年,授權專利33項,申請專利126項;獲得新藥證書6項,新藥臨床批文13項。
生科院擁有中國第一個與公共圖書館合作的生命科學圖書館,科研人員可以很方便地借閱上海圖書館的100種生物醫學外文期刊和500多種生物醫學外文新書;能夠隨時隨地在網絡上查閱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ESI(科學指標數據庫)、《Nature》系列期刊,以及JCR排名前100位的期刊等等。
生科院努力加快實驗試劑的到貨速度、降低成本。科研人員只需輕擊鼠標,就可以足不出戶地在第一時間訂購到所需的試劑。這里還擁有我國規模最大、品系最多的嚙齒類實驗動物繁育、供應基地和兩大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之一: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生科院中長期的戰略目標是:發揮綜合優勢和創新的先發優勢,經過10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生命科學創新基地、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研發基地,以及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礪志求真,篤學明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正迎著生命科學世紀的曙光揚帆遠航。
2005年生科院共招收碩-博(碩士)生226名,對外招收博士生44名,將繼續鼓勵優秀生源報考生科院。中國科學院是至高的學術機構,生科院將經過10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生命科學創新基地、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研發基地,以及高級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國家人口與健康研究領域最核心的力量之一。生科院是理想的科學殿堂,有大師領銜、名家薈萃、培養實力雄厚、培養模式獨特,教學風格別致、適應研究生特點,學風踏實、學術氣氛活躍、學術交流頻繁、國際交往多,具有一流的科研設施 良好的學習環境。
中國科學院是未來科學家和高級人才的搖籃,希望全國有志于從事生命科學研究與生物高技術研發的優秀青年來我院學習。通過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勇于創新,成長為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的杰出人才。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