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科(專業)介紹
1. 建筑歷史與理論
本學科所在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有較好的知名度,自1996年起,已順利通過了四次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
本學科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歷史城市與建筑保護、鄉土建筑、當代建筑理論。現有學校專職導師及建設部、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兼職導師多人。這些導師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如北京舊城保護規劃研究、長江三峽庫區文物保護研究、長城保護研究等,為研究生提供很好的研究與發展空間。
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動態;具有扎實的中國古代文獻基礎與外文文獻基礎;具有從事建筑史學研究的論文功底;具有文物建筑保護設計能力;具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2.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本學科所在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有較好的知名度,該學科自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具有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自1996年起,已順利通過了四次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
本學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學科梯隊,并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該學科所在的學院擁有大量國內外專業圖書、期刊和良好的教學環境以及先進的建筑科學技術實驗室。學生在此學習期間,能夠體驗到高等學府濃郁的治學氛圍,能夠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建筑類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每年與相關院校進行教師和研究生的設計交流、舉辦學術講座,使學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國內外建筑發展動態。
該學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公共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與住宅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工業建筑設計。
該學科導師在醫療、體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設計以及城市、村鎮住宅設計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此外,該學科還聘請了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科研設計單位兼職導師多人。近年來該學科教師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多項全國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設計,并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
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具有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中外文文獻基礎;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動態;具有從事實際工程的建筑設計能力;具有從事建筑設計理論研究的功底;具有城市與環境設計的能力;具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 建筑技術科學
本學科所在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有較好的知名度,自1996年起,已順利通過了四次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
本學院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學科梯隊,并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本學院擁有大量國內外專業圖書、期刊和良好的教學環境以及先進的建筑科學技術實驗室。學生在此學習期間,能夠體驗到高等學府濃郁的治學氛圍,能夠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建筑類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每年與相關院校進行教師和研究生的設計交流、舉辦定期的學術講座,使學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國內外建筑發展動態。
該學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構造技術與結構體系、建筑節能與生態技術、建筑防災與安全、建筑物理環境等。現有校內導師及建設部、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兼職導師多人,近年來該學科導師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項目,出版了一批研究專著并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大量論文。
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了解學科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動態;具有從事實際工程的建筑設計能力;具有扎實的中外文文獻基礎;具有從事建筑技術科學研究的論文功底;具有技術科學與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的研究與設計能力;具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4. 城市規劃與設計
本學科所在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國內有較好的知名度。該學科的特色是以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為核心,以工程學和設計學為基礎,兼容城市科學所涉及的文、理、工、管、法等學科的內容,強調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基本概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專業能力培養,注重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突出為首都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并立足首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市化的辦學特色。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建筑類、城市規劃類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保持定期的教學交流、學術講座,使學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學科在國內外的發展動態。
本學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小城鎮規劃與設計、居住區規劃和歷史城市與遺產保護規劃等。
本學科現有院內導師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兼職導師多人。近年來該學科共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項目,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并有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了省部級獎勵。
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堅實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本學科在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具有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所需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具有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的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5. 設計藝術學
本學科具有一批勇于創新的教師,組成了結構良好的學科梯隊,現有校內導師多人,同時還聘請了教學、科研、企業等單位的兼職導師并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近年來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各類科研課題,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教材,完成藝術設計作品數百件,一部分作品參加了國際、國內的重要競賽、展覽等并獲得獎勵。
本學科專業方向主要設置: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數字化設計。
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了解本學科在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和動態;掌握堅實的藝術設計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能力從事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設計、創作實踐;有能力通過數字化設計、工藝實驗等輔助藝術設計研究;具備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和專門技術開發工作的基礎;具有設計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6. 結構工程
本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本科專業土木工程為北京市品牌重點建設專業,2006年通過建設部土木工程專業評估。結構工程自198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8年正式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約占50%,此外該學科還聘有數名全國工程設計大師和全國知名設計、研究院所高級專家作為外聘研究生導師。近年來完成和在研的國家和省部級、局級項目50余項,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2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獎,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教材27部,在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本學科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的院校的相關學科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
本學科所在的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有良好的教科研實驗條件,實驗中心包括六個專業實驗室:結構實驗室、道橋實驗室、巖土實驗室、建筑材料實驗室、施工仿真與計算機模擬實驗室和交通工程實驗室,設備總值兩千余萬,面積達3000m2,配有先進的美國MTS水平擬動力試驗系統和各類道路、建材的先進科研及檢測設備,2007年落成的兩千噸長柱伺服控制試驗機,是華北地區唯一的同類大噸位實驗設備。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150余件,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提供了保證。同時學院還承擔了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的任務。
目前本學科設置5個主要研究方向:(1)工程結構理論及應用:研究建筑砌體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靜力、動力分析及工程設計。(2)預應力結構理論及技術:研究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預應力鋼結構的設計理論、錨機具及施工技術。(3)現代施工技術與管理:研究建筑、橋梁結構的現代施工技術及施工管理。(4)結構檢測與抗震加固技術。(5)廢棄資源與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建筑垃圾、尾礦資源的再生利用技術及相關機理,粉煤灰的活化處理;綠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結構與性能;高強、超高強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新型特種混凝土應用技術。
7.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該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本學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條件,結構實驗室MTS擬動力加載設備及兩千噸長柱伺服控制試驗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此外,還擁有先進的結構動力檢測設備和小型震動臺,學科發展潛力巨大。此外本學科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抗震所、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聘請了來自北京著名研究院所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兼職導師。目前具有3個研究方向:(1)結構振動控制理論與技術:通過主動、半主動控制系統對結構振動進行控制,通過建筑結構減震與基礎隔震提高中低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2)工程結構抗震減災:主要研究建筑結構、橋梁結構及地下工程的抗震理論、抗震設計方法、抗震減災材料與應用技術研究。(3)建筑防火:建筑防火研究方向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防火研究所聯合建設,主要研究結構耐火、材料防火、消防系統、性能化評估。
本學科教師多年從事工程結構防災減災領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了一批有學術水平的論文,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國內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在建筑防火研究方向,該學科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開展建筑防火研究,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本學科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級工程師4名。本學科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的大學建立了科研與教學的交流合作關系。
8. 巖土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該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本學科擁有一支長期從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師隊伍,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共有7名專任教師,其中4人獲得博士學位(1人為博士后),該專業還有多名來自國內著名設計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職導師。本學科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特別是與俄羅斯的國際交流合作,聘請了國內知名學者及俄羅斯教授參與巖土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該學科有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已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實驗中心配有各類先進的科研及檢測設備,設備總值兩千余萬,設有直接用于實踐教學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實驗室。近幾年,巖土工程專業的教師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市級科研項目多項,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多種獎勵,近五年公開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錄的有20余篇。
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致力于為首都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地鐵建設、地下工程施工技術、地下結構的設計、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為巖土工程領域提供設計、施工、管理方面的專門人才。該學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地下結構理論及地下結構動力分析;(2)地下工程施工技術研究;(3)地下工程新型防水材料的研究;(4)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
9. 橋梁與隧道工程
橋梁與隧道工程學科隸屬于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該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本學科擁有一支長期從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巖土工程的教師隊伍,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共有10名專任教師,其中5人獲得博士學位,該專業還有多名來自國內著名設計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職導師。本學科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活動,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學者參與橋梁及隧道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本學科具備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已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實驗中心配有各類先進的科研及檢測設備,設備總值兩千多萬元。近幾年,本學科的教師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基金項目及省、市級科研項目,并獲得了省、市級多種獎勵,近五年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錄的有近30篇。
本學科屬土木工程一級學科,是集設計、施工與工程管理為一體的,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工程學科,旨在培養與工程建設領域相關的各種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該學科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中基礎工程建設,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礦山、鐵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該學科除了與結構工程學科有許多共同的基礎理論外,在水文、地質、荷載作用、結構體系和基礎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橋梁結構理論及應用,橋梁振動理論及應用, 橋梁結構安全評定與健康監測,橋梁結構維護與管理,新型材料及在橋梁中的應用,隧道支護結構設計與計算理論,隧道工程與環境影響分析理論,隧道防水材料與防水設計理論,隧道施工動態監測與分析系統,隧道運營養護維修。
本學科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橋梁與道路學科的基本理論,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在高校、政府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從事橋梁與隧道的研究、教學、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
10. 道路與鐵道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該學科是校級重點學科,本學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條件,擁有先進而齊全的試驗與檢測設備,路基路面材料的實驗研究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近落成的交通工程實驗室,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進的研究設備和各種分析軟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環境。目前該學科有教授2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人,北京市創新拔尖人才2人,并有多名來自國內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校外兼職導師。
近年來本學科教師完成及在研的國家級、國際合作項目和省部級項目近30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與建設部、交通部、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區的相關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完成橫向課題60余項,科研經費達700多萬元,課題來源廣,經費充足。發表相關論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錄,出版專著與教材20余部。
本學科已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道路交通規劃與管理;(2)交通安全與環境;(3)路基路面結構與設計理論;(4)道路工程材料。本學科有較雄厚的技術儲備和豐富的經驗積累,對于瀝青再生技術、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路面病害治理及預防性養護、宏觀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術等,在國內外有一定地位和影響。
本學科教師一直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美國加州 Davis大學、德國Wupptal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以及日本武臧工業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經常參加國際、國內會議交流。
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道路與城市交通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在政府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從事道路建設與城市交通網絡的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
11. 市政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該學科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目前實驗室面積達1000平方米,包括給排水實驗室、化學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及中荷合作的“可持續環境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該學科的本科專業“給水排水工程”為北京市品牌建設專業。
本學科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現有教授4名。曾先后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及省、市級多項科研項目,并多次獲獎。目前已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如北京市水環境污染控制、供水安全性、污水資源化、建筑節水、需水量預測等,為解決首都城市建設中的現實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在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領域,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建筑居民小區的可持續水循環、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有一定影響。
本學科重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與北京市政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排水集團、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等有良好的協作關系,與荷蘭的Delft大學等建立了信息交流、聯合培養人才等合作關系。已畢業的學生在管理部門(如北京市排水集團、國家專利局、環保局等)、設計單位、房地產公司、環保產業、科研單位及大專業院校等從事有關市政工程的各種工作,均為技術骨干并得到單位好評。
12.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該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學科,“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實驗室于2001年被認定為北京市首批高校重點實驗室。自199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形成了較為突出的學科特色和優勢。主要研究方向:(1)室內人工熱濕環境和空氣質量;(2)通風空調制冷技術與設備;(3)供熱與熱能利用;(4)城市燃氣輸配;(5)燃氣燃燒與應用;(6)流動傳質傳熱;(7)建筑節能技術;(8)智能建筑設備自動控制;(9)建筑設備設計方法及理論。
該學科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8人。多年來,該學科保持了突出特色并不斷地為北京市輸送了暖通空調和燃氣工程高級技術人才。該學科還擁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實驗教學基地“中法能源培訓中心”,實驗室擁有價值為1300多萬元的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該學科先后承擔的國家級、省部級、北京市科研教研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40多項,科研經費800多萬元,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經費1000多萬元,先后獲各類專利及省部級獎20余項。目前本學科及實驗室已成為北京地區具有先進水平的建筑環境與設備“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科研基地,教學及科研用實驗設施的水平已達到國內同類學科的先進水平,部分研究領域及其成果居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本學科優勢是擁有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具有很強的師資隊伍,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中法聯合辦學,在城市能源結構調整、建筑節能及改善居住環境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時積極開展國內外的合作與學術交流,與新西蘭澳克蘭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天津大學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為促進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
13. 環境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該學科與市政工程密切配合、協同發展。本學科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3人。有合理的學科梯隊,為本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學術地位。
本學科具備良好的科研條件,有價值1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和1000多平方米的水實驗室、熱工與流體實驗室、化學實驗室、計算機房等配套設施。本學科教師先后承擔了科技部、建設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項目和實際的水環境工程項目數十項并多次獲獎。近年的科研經費達300多萬元。每年在國際會議和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本學科在環境工程的水、氣、固方面有穩定的研究方向,尤其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環境生態系統及其修復、雨洪綜合利用與控制,非點源污染控制等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具有優勢。
本學科特別重視“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同首都的環境保護緊密相連,與許多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有多方面的教學實習與科研基地。
本學科注重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荷蘭、德國、日本、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及時掌握國際上的前沿領域和最新發展,使科研工作及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有力地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14. 管理科學與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立足于為城市建設行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從事包括工程項目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財務管理、建設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房地產項目經濟技術分析、決策支持系統(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技術經濟、城市數字化、建設領域信息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節能等方向的理論和政策研究工作。
目前該學科擁有一支由全國知名教授與我院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組成的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師資隊伍,并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該學科導師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兩名博士生導師,兩名建設部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該學科有穩定并逐年增長的科研項目,為研究生論文研究提供充足的課題來源,與其他科研機構及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有點良好的協作關系,可以做到充分的資源共享。自1997年以來已完成和承擔科研項目共3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5項,已獲省部級及以上獎6項,其他科研獎6項,科研成果轉讓6項,科研成果被采用18項;近幾年發表學術論文18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錄;專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并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目前承擔著“十五”科技攻關和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
該學科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工程和管理學理論基礎,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方法解決建設行業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學生畢業后可在建設行業內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科研機構及建筑及房地產企業等單位工作。
15. 技術經濟及管理
本學科隸屬于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立足于為建筑業、房地產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從事包括建筑和房地產企業管理、房地產經濟、房地產市場營銷、物業管理、建筑與房地產電子商務、建設項目經濟技術分析、技術經濟、建筑節能經濟等方向的理論和政策研究工作。
目前該學科擁有一支由全國知名教授與我院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組成的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師資隊伍,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該學科導師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兩名博士生導師,兩名建設部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該學科有穩定并逐年增長的科研項目,為研究生論文研究提供充足的課題來源,與其他科研機構及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有著良好的協作關系,可以做到充分的資源共享。自1997年以來已完成和承擔科研項目共3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5項,已獲省部級及以上獎6項,其他科研獎6項,科研成果轉讓6項,科研成果被采用18項;近幾年發表學術論文18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錄;專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并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目前承擔著“十五”科技攻關和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該學科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技術經濟和管理學理論基礎,能正確地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解決建筑與房地產行業經濟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學生畢業后可在建筑與房地產行業內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咨詢機構、科研機構及建筑及房地產企業等單位工作。
16.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該學科所依托的是學校的重點學科,由其支撐的“測繪工程”本科專業是北京市品牌建設專業。該學科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實驗設備:有價值500余萬元的三維激光掃描儀3套,價值200余萬元的移動道路測量系統一套,價格180萬元的激光跟蹤儀一套,RTK GPS測量系統4臺套,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企業版3套,教學版40套,圖形工作站20臺,全站儀20余臺,有75個節點的ArcGIS桌面版和25個節點的ArcGIS Server。
該學科的重點研究方向是古建筑數字保護與建筑仿真、城鄉規劃與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應用、資源與環境遙感分析與評價、精密與工業三維測量技術與應用。近年來,本學科編寫和出版學術專著、教材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檢索論文30余篇。目前正在承擔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科研、教研項目和多項橫向科研項目,年均科研經費200余萬元。
該學科擁有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和技術開發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12人,所有教師均有碩士以上學位,碩士導師中博士學位教師占70%以上,其中一名教師榮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稱號,一名教師入選“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計劃”,一門課程榮獲“北京市精品課”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國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原院長林宗堅教授、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陳軍教授為該學科兼職教授。本學科與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這種合作為研究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獨立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該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合在國土資源、測繪、交通、城建、規劃等國民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各部門以及軍事、教育、科研單位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古建筑數字化測繪與保護、空間分析與應用、輔助決策與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數字地圖設計與制作、數字地圖分析與應用等方面教學、科研、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17.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本學科隸屬于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該學科為我校重點學科,主要從事控制理論及其在建筑領域的工程應用研究。多年來,該學科已形成了以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為專業特色,控制理論和信息處理技術相結合的培養體系。該學科具有一個國內領先的北京市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設有電梯控制實驗室、火災報警消防控制實驗室、給排水控制實驗室、現場總線控制實驗室、建筑供、配電及照明控制實驗室并設有保安監控系統、綜合布線系統、門禁系統等,可為研究生提供優良的研究環境。
近年來,本學科教師先后承擔了省部級、院級科研項目20余項,出版專著30余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有數十篇論文被國際三大檢索數據庫收錄,在電梯控制、變風量空調控制、綠色建筑測控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在工程上得到應用。
本學科現有教授5人,副教授12人,教師皆畢業于國家重點大學且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同時還聘請了多名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師為兼職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
本學科旨在培養高層次科研和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生掌握該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自動控制領域的發展動向,具有扎實的控制理論基礎,熟練并掌握建筑智能化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能夠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與本學科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