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目錄公布,點擊查看。
歡迎全國各地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在職人員報考我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2012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學校概況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是一所北京市屬普通高等學校,已有70余年辦學歷史,1985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確定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現設有10院3部,即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計算機教學與網絡信息部、體育部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
學校學科專業設置以工學為主,兼有理學、管理學、法學和藝術學。我校現有1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具有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和6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點。目前全校共有29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其中教育部特色專業3個——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自動化;學校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10個;獲批成為“城鄉建設與管理”產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
學校現有教職工900余人,專任教師600余人,其中,教授106人,副教授29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5%;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8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9.42%;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68人,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2.5%;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346人,占專任教師的58%,生師比為15:1。
學校現有各級各類在校生1051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351人,研究生1155人,留學 (微博) 生40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2973人。畢業生主要就業于北京市各級政府所屬規劃、建設、管理部門和建筑設計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業,畢業生就業率高,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其中大多已成為單位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為國家及首都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一五”以來,我校共計完成和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17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9項,包括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35項,省部級項目215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4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發明與科技進步獎4項;科技服務經費連續五年過億,連續六年位居市屬市管高校前三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學校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準于2004年招收外國留學生。目前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荷蘭、意大利、新西蘭、澳大利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9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并與荷蘭代爾夫特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聯合培養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
學校西城校區占地11.8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大興新校區在2009年3月28日開工建設,新校區占地63.5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新校區一期工程于2011年9月投入使用,生均占地面積約為10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約為41平方米,教學科研用房約為23平方米。
目前,學校固定資產總值4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值為14742萬元,生均設備值為1.98萬元。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9205個,計算機3754臺。圖書館藏書112.1萬冊,生均149冊,電子圖書11.3萬冊,大型電子文獻數據庫24個,中外文期刊1237種;并與建設部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國建筑圖書館,成為全國建筑圖書最齊全的高校。
學校堅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市化”的辦學服務面向定位,堅持服務于首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學校已發展成為服務首都城市化的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服務基地和以工為主,理、工、管、法、藝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多學科大學。
二、學科專業介紹
(一)學術型研究生(以學科代碼為序)
1. 數學(0701)
本學科密切結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注重將數學理論與城市規劃、環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專業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相結合,形成了生態環境中的數學建模與應用、動力系統及其在生態科學中的應用、土木工程中的數學方法、最優化與控制理論應用研究等特色鮮明的穩定學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圍覆蓋了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等學科。
本學科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年齡和學緣分布合理,勇于創新開拓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31人,其中兼職博士生導師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人(莫斯科大學數理科學正博士1人)。學科帶頭人擔任相關學會的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等職務,并擔任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的編委。
本學科將數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沖擊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標毀傷效應及防護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區退化森林植被生態恢復(CRRM)的模式理論與三北技術”于2009年獲得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2010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環境演變與種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時間尺度的環境演變和物種多樣性”先后于2004和2008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二等獎。本學科先后完成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省市自然科學基金等近60項。
近5年來,本學科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3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檢索收錄90多篇;運用微生物培養數學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節性重污染的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項。
本學科設置2個招生專業:(1)應用數學;(2)運籌學與控制論。
2. 環境科學與工程(0776)
本學科設置于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2003年成為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9年獲得環境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授予權;與市政工程學科密切配合、協同發展。
本學科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
本學科具備良好的科研條件,價值1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可用于開展水環境、大氣和固體廢棄物處理、流體、化學、計算模擬等實驗研究。2010年獲批“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研究平臺。
近5年,本學科共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課題10項,教育部科技基金項目、北京市科技攻關項目等省部級課題20余項,完成科研經費260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20部,申請專利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
作為國家和北京市優先發展的交叉學科領域,本學科瞄準北京市和全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需求,尤其是針對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來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城市環境和生態方面面臨的眾多而突出的復雜問題,以自主創新、學科交叉、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指引,支撐學科建設和發展,在多年科研積累的基礎上,圍繞節能減排、污染綜合治理、資源合理利用等城鄉環境保護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科技與實際應用問題,多角度全方位開展研究、人材培養和社會服務。
本學科設置2個招生專業:(1)環境科學;(2)環境工程。
本學科特別重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緊密相連,與許多企業、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有多方面的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
本學科特別注重國際學術交流,與荷蘭、德國、日本、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臺灣的專家學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與合作關系,經常參加并協辦重點領域的國際與地區學術會議,及時掌握國際上的前沿領域和最新發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有力地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