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00中國語言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8個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創意寫作;1個專業碩士方向:國際漢語專業碩士。本一級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各專業的主要導師均為國內外有影響的一流專家學者,在相關學術領域內及海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研究方向:
1、中國現當代文學
本方向致力于培養掌握中國現當代文化理論,中國現當代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學歷史及其相關知識,具有較高外語水平,具有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及其相關工作能力的復合型高級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1)當代文化與文學研究、2)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3)現當代文學與民間文化、4)性別政治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指導教師:蔡翔教授、王光東教授、董麗敏教授、楊位儉副教授、李海霞博士、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國古代文學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1)先秦兩漢文學、2)魏晉南北朝文學、3)唐宋文學、4)元明清文學、5)俗文學與民間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繼承和發揚國內外優秀研究傳統的基礎上,采用文、史、哲結合、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結合、理論研究與文獻整理結合、傳世文獻研究與新出土文獻研究結合的方法,對先秦兩漢文學進行現代闡釋。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主要致力于詩文作品的研究與文獻整理,尤長于詩文理論的研究。既注重魏晉南北朝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承上啟下地位及與歷代文學關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變規律的探索。唐宋文學研究主要在文學史學理論的宏觀指導下,從整體上深入探討唐宋文學、尤其是唐宋詩詞的發展進程、淵源與影響。既注重從文體、時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視唐宋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承上啟下地位及與歷代文學關系的考察,強調"史"的貫通意識;既認真繼承發揚傳統經驗和方法,又積極關注國外相關學術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思路,并努力在實踐中融會貫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同行對話的研究模式。元明清文學研究方向主要采用個案研究與整體觀照相結合、理論探討與文獻整理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向近世發展演化的歷程,特別是明清晚近以來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學與西學(包括日本)的碰撞和融合;清理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的軌跡,打通文學古今演變的研究,以貫通求創新。
指導教師:董乃斌教授、邵炳軍教授、饒龍隼教授、楊緒容教授、周鋒教授、姚蓉教授、黃景春副教授、李翰副教授、楊萬里副教授、楊秀禮博士等。
3、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主要由清民詩文研究中心的教師和古代文學元明清文學段的教師組成。致力于研究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文學文獻,尤其是詩文文獻,也旁及其他時期的文獻,既注重文獻的整理和文獻的考辨,也注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文學理論的探討,形成了文學研究與文獻研究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鮮明特色。主要研究領域:1)、清代民國文學文獻整理、2)元明文學文獻整理、3)目錄版本與學術史研究。
指導教師:張寅彭教授、孫小力教授、蔡錦芳教授、朱淵清副教授、王培軍副教授、劉奕博士、鄭幸博士。
4、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本方向主要有三個研究領域:1)語言與社會文化、2)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3)中文信息處理。語言與社會文化研究語言和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如社會對語言的態度、語言的標準與非標準形式、語言的社會變體與層面、多語現象的社會基礎等等。對外漢語教學進行面向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本體研究,探討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解析等問題。本專業培養中文和外語兼優雙向型發展的研究人員,以適應社會對語言研究人才不斷擴大的需求。
指導教師:楊逢彬教授、丁迪蒙副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華博士、雷紅波博士、錢小飛博士等。
5、漢語言文字學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1)語法學、2)方言學、3)語音學。語法學研究古今漢語的語法結構,研究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及現代漢語的歷史變遷和歷史發展規律。方言學著重研究中國東南部漢語方言,運用歷史層次比較法聯系近代漢語資料和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對各種方言及其文化現象進行科學解釋。語音學運用先進的語音實驗設備,研究語音的發音機制、語音的特性和變化規律。并結合信息技術,在語音應用方面進行探索。本專業培養中文和外語兼優雙向型發展的研究人員,以適應社會對語言研究人才不斷擴大的需求。
指導教師: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資中勇博士、凌鋒博士、張慶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張萍博士等。
6、文藝學
本研究方向著重培養研究生有自覺的問題意識與人文抱負,通過扎實的理論訓練和表達實踐,能創造性地勝任文學、影視、文化領域的研究、教學、策劃、采編及其它相關工作。主要研究領域:1)文化理論與批評、2)左翼思想與文化批評、3)中西敘事理論研究。
指導教師:曾軍教授、孫曉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謙副教授、苗田博士、鄧金明博士等。
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養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維方式、學術視野及文化寬容精神和接受他異文化的能力。在學術研究中,打破以往國別文學和學科劃分的限制,在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語境中展開歐美文學、中外文學關系、主題學、形象學等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1)比較文學、2)歐美文學、2)日本文學
指導教師:陳曉蘭教授、耿海英教授、張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圓圓博士等。
8、創意寫作
本方向與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中心合作招生。
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學中文系創意與應用寫作學科組)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中國首家致力于創意寫作理論研究并將之與創意寫作教育教學、創意產業實踐結合的科研教學單位,中心以創建中國化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為目標,改革傳統中文教育教學機制,致力于歐美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的整體引進和中國傳統寫作學的現代化改造,建立了一套完備中文創意寫作教學系統,努力建構現代創意產業視野,培養具有完備的創意寫作學知識基礎,能夠從事創意寫作理論研究的專業研究人才、教學人才及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
目前該中心擁有葛紅兵、葉辛等教授2名,陳鳴、許道軍等副教授2名、講師3名,出版理論研究著作及文學創作40余部,獲得專利創意文案多項,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及各種橫向研究項目10余項,已經成為華東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創意寫作理論研究、創意寫作教育教學、政府規劃決策及產業策劃機構。
本中心現設"創意寫作理論研究"專業方向,招收具有扎實的中外文學基礎知識和文藝理論素養,具有濃厚的創意寫作理論研究興趣和能力,未來能從事相關理論研究及產業實踐工作的碩士研究生。
本方向主要研究領域:創意寫作理論研究。
指導教師:葛紅兵教授、陳鳴副教授、任麗青副教授、許道軍副教授、呂永林。
招生人數:69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或203日語或242俄語(二外)或244德語(二外)或245法語(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適用于中國現代當代文學方向)或816中國古代文學史(適用于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方向)或817語言學概論與現代漢語(適用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或818文學概論(適用于文藝學方向)或819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適用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或820文藝理論基礎(適用于創意寫作方向)。
5.復試筆試:
a.文學概論(適用于中國現代當代文學方向)
b.古代漢語A(適用于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方向)
c.古代漢語B(適用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
d.中外文論史(適用于文藝學方向)
e.中外文學與中外文論:(適用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
f.當代文化分析(適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g.文學閱讀與創作(適用于創意寫作研究方向)
復試面試:專業綜合(適用于所有方向)
0501Z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是一門研究當代文化狀況的新學科。自1960年代在英國興起至今,僅僅半個世紀,就擴展為全球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興起于臺灣和香港,10年后在中國大陸逐漸展開。
本碩士點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學"文化研究"跨系科團隊,是中國大陸"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團隊之一,在亞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廣泛影響。目前核心成員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碩士點擁有目前國內最完備的文化研究機構網絡: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講座、國內最大規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學網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叢書的"熱風"書系、一系列跨國/地區的文化研究聯合計劃,以及本方向人員目前展開的多個研究計劃,涉及現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別文化、流行符號分析等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本碩士點教學的強有力后援。
本碩士點旨在培養具有如下5種能力的中、高層次文化人才:具有較廣的全球社會和文化視野;能較好地理解和分析當代支配性的文化生產機制及其運作;活躍的理論思維及其相應的語言能力;在現有條件下實地推進良性文化發展的實踐意愿及其能力;對于真正優秀/美好的社會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對報考者的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研究"這門學科的特質,有志于社會文化的進步;
2、系統修讀過某一專業(不限于中文系)的課程,有學士文憑。
3、在文化領域有實際工作經驗者,優先考慮。
對碩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本系碩士研究生的指導,采取導師組制;在入學后到開題前的學習階段,學生由文化研究系的所有導師以月會、tea-hour等方式,共同指導;碩士論文選題確定后,根據所選論題確定論文導師。
2、入學一年半后,根據文化研究系碩士研究生必讀書目,進行資格考試;通過資格考試者,方能開題;未能通過者,有兩次補考機會,每半年一次;其就讀時間也由此延長。
3、為打通理論學習與文化實踐的隔離,文化研究系設有文化實踐課程;該課程為必修課,包括網站、工人文化、城市論壇等多項文化實踐內容。獲取該課程學分后,方能開題。
4、在讀期間,須以提交論文的方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一次。
5、在讀期間,如申請其他出國交流或學習項目,需經導師組同意。
研究方向:
01.都市文化與日常生活分析
02.新媒體文化分析
03.社會組織與集體文化分析
指導教師:
郭春林教授、羅小茗副研究員、高明博士。
招生人數: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3.655文化研究
4.889當代文化分析
050200外國語言文學
本學科為國家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下設三個專業: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日語語言文學。本一級學科碩士點擁有高水準的師資力量,完整的學術梯隊,近5年在國內外權威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譯著40多部,出版優秀教材多部,出版學術專著30余部,同時獲得了10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省部級項目10余項,各種學術及教學獎項數十種,取得相當顯著的學術成果,在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050201英語語言文學
本專業以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通俗文學與大眾文化研究、圣經文學研究、和文學翻譯研究學等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養通曉當代英語語言文學與文化,熟悉該領域的歷史與現狀,有較高的雙語文學文化造詣,能在高校、科研、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特別是跨國企業從事文學、文化、宣傳、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
研究方向:
01.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
02.通俗文學與大眾文化研究
03.圣經文學研究
04.文學翻譯研究
05.英美生態文學與城鎮化進程研究
06.中外文學關系研究
07.英美小說美學研究
08.非裔美國英語文學研究
指導教師:
周平、朱振武、莊恩平、龐好農、尚曉進和俞建村等多名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數:2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42俄語(二外)或243日語(二外)或244德語(二外)或245法語(二外)
3.618英美文學史
4.821基礎英語
5.英漢互譯(復試科目)
050205日語語言文學
上海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以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日本文化和翻譯學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養通曉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日本文化學和翻譯學理論,能從事各相關互譯、編輯、日語教學和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具有多名教學、科研和翻譯經驗豐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學術研究梯隊完整并富有活力。
研究方向:
01.日語語言學
02.日本文學
03.日本文化
04.翻譯學
指導教師:
余弦、董永杰、張秀敏、王頎、李曉光、趙瑩波等教授、副教授以及常志斌博士和周萍博士。
招生人數: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41英語(二外)或242俄語(二外)或244德語(二外)或245法語(二外)
3.619綜合日語(語言能力、文學、文化等)
4.822翻譯與寫作(包括文學短評)
5.日語專業綜合知識(復試科目)
備注:
只招收日語專業本科畢業生。
050211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本專業以普通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西方修辭學、辭書編纂與研究、二語習得與外語教學論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養能從事英語語言理論與應用研究,從事英語專業教學和科研的高層次人才。
研究方向:
01.普通語言學
02.認知語言學
03.功能語言學
04.句法語義接口研究
05.二語習得與外語教學論
06.西方修辭學
07.英語辭書編纂與研究
08.話語分析
09.語用學
10.科研方法論
11.語言理論與翻譯
12.修辭批評
指導教師:
程琪龍教授、謝之君教授、馮奇教授、肖福壽教授、唐青葉教授、鄧志勇教授及副教授30名。
招生人數:2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42俄語(二外)或243日語(二外)或244德語(二外)或245法語(二外)
3.620英語語言學
4.821基礎英語
5.英漢互譯(復試科目)
備注:
不招收跨專業報考,只招收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
050300新聞傳播學
上海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是國家2006年設立的,現有全職教授13名,兼職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骨干教師20名,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30多名。目前共承擔科研項目28項,其中國家項目5項,與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的高校保持學術交往,互派學生和老師。本學科近五年出版學術專著6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獲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獎6項。
本學科在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新聞傳播思想、傳媒經濟與文化產業、新媒體研究、國際傳播、文化傳播、廣告理論與實務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
研究方向:
01.新聞與傳播理論
02.新聞傳播業務
03.國際傳播
04.傳媒經濟與文化產業
05.會展與廣告藝術設計
06.廣告理論與實務
07.體育報道
08.公共外交與上海合作組織
09.人文外交與文化產業
指導教師:
鄭涵、戴元光、吳信訓、張詠華、張敏、許正林、郝一民、查燦長、張祖健、尤紅斌、李建新、薛中軍、沈薈、趙士林、王晴川等30名教授、副教授。
招生人數:4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3.641新聞傳播理論與方法(分為兩種試題模塊。模塊一:新聞傳播理論+定量研究方法,模塊二:新聞傳播理論+定性研究方法。考生可任選其一。)
4.866新聞傳播業務
5.專業綜合知識(復試科目)
備注:
1.08、09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師指導學位論文,具體請參見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簡章。
2.聯系人:蔣安聯系電話:021-56333674
060200中國史
本碩士點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等研究方向。有力量雄厚、具有較強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師資隊伍,學術梯隊完整。每年延請倫敦大學GaryTiedemann等外籍著名教授開設專業課程;積極推薦研究生參加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會議和國際交流。運用歷史學、宗教學、考古學、社會學等跨學科方法,培養具有廣闊的視野和厚重的基礎的高級專業人才。
研究方向:
01.中國古代史
02.中國近現代史
03.專門史
04.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
指導教師:
忻平、陶飛亞、謝維揚、朱學勤、陳勇、汪朝光、徐有威、張童心、呂建昌、劉長林、寧鎮疆等教授和副教授數名。
招生人數:36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23歷史學基礎
4.中國通史(復試科目)
060300世界史
上海大學世界史學科依托國際化大都市優勢,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致力于在國際學術平臺上開展學術研究。世界史學科的學術團隊有很好的國際視野和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耶魯大學、布魯金斯學會、喬治敦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埃及開羅大學、丹麥奧胡斯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民族與宗教多樣性研究所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本學科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并重,團隊成員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1項,省部級項目12項,國際合作項目7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與教學獎項4項,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Signs、CurrentAnthropology,StudiesinWorldChristianity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百篇;近三年培養的研究生中30余位有海外訪學、參加國際會議的經歷,并有論文在《世界歷史》、《世界宗教研究》等
刊物發表。
研究方向:
01.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02.世界近現代史
03.西方社會文化史
04.史學理論及西方史學史
05.全球化與全球學理論
06.全球化與區域發展(西亞北非研究、南亞研究、拉美研究)
07.全球問題研究(宗教、身份認同與全球政治)
指導教師:
郭長剛教授、張勇安教授、王蔚教授和劉義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數:1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23歷史學基礎
4.世界通史(復試科目)
備注:
1.05-07研究方向由全球學研究中心的教師指導學位論文,具體請參見全球學研究中心招生簡章。
2.招生范圍:歷史學系應屆和往屆本科畢業生、跨專業且喜歡世界史的本科畢業生亦可。
0603J2全球學
全球學旨在以綜合性、多學科與跨文化的視角,探索和理解人類社會全球化進程及其影響,研究諸如環境惡化、糧食安全、流行疾病、毒品走私、人口遷徙、身份認同、和平與沖突、全球貿易與經濟聯系,乃至人類精神歸屬等全球性或跨國性問題。通過經濟、社會、歷史、環境、文化、生物、政治及其他視角來分析全球現象,"全球學"試圖推動世界上不同文化與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識,消除人類因地理、文化、語言與政治的差異而產生的隔閡。
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是國際全球學合作團隊的成員組織。與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丹麥、荷蘭、奧地利、波蘭、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國家40余所高校的全球學教學與研究機構建立有密切的學術聯系,同時還與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喬治城大學伯克利宗教、和平與世界事務中心、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奧法利全球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宗教與民族多樣性研究所、埃及開羅大學文明研究與文化對話研究中心、土耳其海峽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烏拉圭拉美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等有著直接的學術合作關系。
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有來自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生指導教師6名。歡迎來自世界史、社會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外語等領域的優秀碩士生報考。
研究方向:
01.全球學理論
02.全球化與區域社會發展
03.宗教與全球政治
指導教師:
郭長剛教授、張勇安教授、唐青葉教授、NestorDaCosta教授(烏拉圭)、劉義副教授、黃薇博士。
招生人數: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或246西班牙語(二外)
3.634全球學與全球化理論
4.綜合考試(復試科目)
070100數學
上海大學數學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2006年獲批),含有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四個二級學科。其中的計算數學博士點是我國1984年特批博士學位授權點,運籌學與控制論專業是我國1991年批準的博士學位授權點。
數學系有數學與應用數學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本科專業;數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系統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及統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數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數學博士后流動站。"數學科學與技術"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點學科;"運籌學與控制論"是上海市第三期重點學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發展定位規劃中,數學學科被列為"國家級"一線學科和"扶強"重點發展學科。上海大學數學學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位于全國前25%,在2013-2014年英國QS全球大學數學專業排行榜中,上海大學數學進入前150強。根據美國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數據庫最新數據,進入全球前1%的大學數學系有241個,上海大學數學系排名第124。數學學科承辦中國運籌學會刊物《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ofChina》、《運籌學學報》,主辦《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學報》。數學系有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的4個研究所:基礎數學研究所、計算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運籌學與控制論研究所。此外,上海大學核心數學研究所、上海大學系統科學研究所、上海大學運籌與優化開放實驗室亦掛靠數學系。
近年來數學系教師在國際頂級學術雜志(如:AdvancesinMathematics、TransactionsofAMS、JournalofAlgebra、SIAMJournalonAppliedMathematics、SIAMJournalonNumericalAnalysis、SIAMJournalonOptimization、SIAMJournalonScientificComputing、PhysicalReviewLetters等)上連續發表論文。2002年迄今SCI論文全國數學學科排名連續名列前10位,其中2008年全國數學學科排名第六位。近5年數學系主持國家級項目6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研究方向:
01.解析數論及其應用(基礎數學)
02.有限群論(基礎數學)
03.代數表示論(基礎數學)
04.矩陣代數及其表示(基礎數學)
05.李代數與量子群(基礎數學)
06.分析及其應用(基礎數學)
07.幾何分析與凸體理論(基礎數學)
08.幾何分析在圖像處理中的應用(基礎數學)
09.組合級數(基礎數學)
10.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基礎數學)
11.矩陣計算與數值代數(計算數學)
12.數值逼近及其應用(計算數學)
13.有限元方法與數值建模(計算數學)
14.有限元與邊界元分析方法(計算數學)
15.計算幾何與圖像處理(計算數學)
16.偏微分方程數值方法(計算數學)
17.分數階微分方程數值方法(計算數學)
18.分岔、混沌的應用理論和計算(計算數學)
19.計算流體力學(計算數學)
20.應用偏微分方程(應用數學)
21.孤立子理論與可積系統(應用數學)
22.動力系統及其應用(應用數學)
23.復雜網絡的分析、建模及動力學(應用數學)
24.生物信息和生物網絡(應用數學)
25.生物數學(應用數學)
26.神經網絡(應用數學)
27.奇異攝動理論與漸進分析(應用數學(力學所))
28.力學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論計算及其應用(應用數學(力學所))
29.微分方程與系統控制(應用數學(力學所))
30.復雜系統的建模、分析與控制(應用數學(力學所))
31.非線性水波與孤立波(應用數學(力學所))
32.變分不等式與優化控制(應用數學(力學所))
33.力學中的數學物理方法(應用數學(力學所))
34.優化理論、方法及其應用(運籌學與控制論)
35.應用統計與金融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
36.信息技術與優化控制(運籌學與控制論)
37.現代圖論與組合最優化(運籌學與控制論)
38.排序理論及其應用(運籌學與控制論)
39.數學規劃理論與算法(運籌學與控制論)
40.數學規劃的幾何理論(運籌學與控制論)
41.隨機優化(運籌學與控制論)
42.離散優化復雜性分析(運籌學與控制論)
43.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運籌學與控制論)
44.分布參數系統的辨識與最優控制及應用(運籌學與控制論)
指導教師:
周哲瑋教授、石忠銳教授、郭秀云教授、何斌吾教授、冷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熊革教授、顧傳青教授、馬和平教授、侯磊教授、葉萬洲教授、李常品教授、夏鐵成教授、傅新楚教授、盛萬成教授、張大軍教授、郭興明教授、陳立群教授、周進教授、盧志明研究員、盧東強研究員、張鵬研究員、胡國輝教授、白延琴教授、康麗英教授、鄔冬華教授、田蔚文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學位的講師。
招生人數:50(理學院)+3(力學所)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11數學分析
4.811高等代數
5.復試科目:數學綜合(內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計算方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備注:
研究方向中注明"應用數學(力學所)"在"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培養。
070200物理學
物理學為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學位授予點,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含有凝聚態物理、光學,無線電物理及理論物理等四個二級學科。作為我校"211"建設的重點學科之一,經過兩期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信息物理"和"無線電物理"的建設,物理學科在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學科擁有一支高水準的科學研究隊伍,現有教授25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6名(含兼職博導),副教授47名,積累了二十余年碩士、博士生培養經驗。本學科由10余個研究方向組成,研究的范圍涵蓋了當今物理學各個基本領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體物理等。
學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設施,實驗條件完備,承擔多項國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達的重要科研任務,取得了若干有國際水平甚至國際領先的成果,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論文,曾多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優秀著作獎和優秀教材獎。學科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重點項目共40余項,立項總經費上千萬元;科技部863項目子課題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礎研究重大和重點項目等30余項。每年平均在國內外一流學術刊物(如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Phys.Lett.,Opt.Lett.等)上發表論文100篇以上,申請和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學科與美國、日本、芬蘭、德國、英國、丹麥,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等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往。
學科近五年來,已培養博士生五十余名,碩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養曾獲得上海市教委優秀教學成果獎。
研究方向:
01.強關聯電子系統與量子相變
02.超導物理及新材料
03.實用超導材料與器件物理
04.自旋電子學與磁性物理
05.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物理
06.非線性動力學與信息傳輸
07.太赫茲波與超快光子學
08.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
09.微納光學與光子學
10.碳納米材料與器件物理
11.介觀與低維物理
12.光電功能薄膜、光伏物理與器件
13.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物理
14.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
15.粒子物理與高能核物理
16.計算物理與計算材料學
17.納米尺度低維結構能量傳輸和轉換
18.紅外顯微熱成像和納米光學系統
指導教師:
沈學礎、王奇、李春芳、張金倉、周世平、許曉明、曹世勛、徐克西、馬忠權、辛子華、蔡傳兵、楊國宏、張愛林、馬國宏、查訪星、趙新洛、鄧振炎、姜穎、胡志宇、曹清、敬超、田立君、陳璽楊希華,顏明,任偉等25名教授及4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9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12普通物理(一)
4.812量子力學或813電動力學
5.固體物理或光學(復試科目)
070300化學
化學作為一門核心、實用和創造性的學科,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與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學正通過與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來改變我們的未來。
本學科擁有化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材料化學、環境化學2個自主增設的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納米材料化學"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點學科,上海市資源環境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創新藥物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位居全球第517名,比去年上升37名,全國第36名;英國QS專業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01-150名;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位居全國第38名。指導教師中有教授24名(博士生導師18名)、副教授36名和青年博士講師5名,學術梯隊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合理,半數以上的教師具有國外學歷或留學經歷。
近5年承擔了50項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2012年獲得16項占全校1/10;獲得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部省級科研獎勵7項;在包括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ChemSci,AdvFunctMater,ChemComum等SCI期刊上發表論文500篇以上;被ESI收錄的高引用文章18篇,占全校的1/4;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0項。
本學科為研究生所設的課程反映當代化學的發展水平,研究課題結合學科前沿和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需要,培養研究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能從事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的專門人才。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學術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Mater,JAmChemSoc,AngewChem,AdvMater等期刊上;約1/6的優秀畢業生可以直接攻讀本校或國外博士學位研究生,也可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到國外名校進行聯合培養或攻讀學位。
研究方向:
01.無機化學
◆配位化學
◆固體化學與無機新材料
02.分析化學
◆光分析與電化學分析
◆現代分離方法與技術
03.有機化學
◆金屬與元素有機化學
◆藥物化學
◆超分子化學
04.物理化學
◆納米材料化學
◆分子與材料設計
◆電化學與新能源材料
05.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膜材料
指導教師:
施利毅、胡志宇、張阿方、龔和貴、曹衛國、丁亞平、徐甲強、陸文聰、李明星、方建慧、許斌、陳雅麗、賈學順、嚴六明、郝健、宋力平、羅立強、姚建、朱守榮、成旦紅、林海霞、王田霖、張劍平、蔣海珍等24名教授及36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13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13無機化學或614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或615有機化學(含有機結構分析)或616物理化學(一)(依據研究方向選擇相應一門專業課)
4.814綜合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
5.復試科目:
無機化學實驗或有機化學實驗或分析化學實驗或物理化學實驗;專業綜合知識面試和英語口語
備注:
1.本學科學制為三年。
2.本學科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學生;不招同等學力考生。
3.初試科目:無機化學方向為613無機化學+814綜合化學;分析化學方向為614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814綜合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方向為615有機化學(含有機結構分析)+814綜合化學;物理化學方向為616物理化學(一)+814綜合化學;納微能源研究所可選擇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考試科目。
4.初試分析化學考試內容包括: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約各占50%,其中儀器分析包括光化學分析、電化學分析和色譜分析等部分。
5.報考"納微能源研究所"的學生還需參考納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簡章。
6.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高等技術研究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蘇州納米所、寧波材料所、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上海微系統研究所、山西煤化所等研究院所聯合培養的學生還需參考中科院院所的招生簡章
7.聯系人:邵奮芬;聯系電話:021-66132510
070301無機化學(二)
上海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自創建以來已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裝備部預研基金、上海市納米專項基金項目共計100余項,取得多項重要成果。被批準為"材料復合及先進分散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資源環境新材料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先進復合材料設計與制造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納米功能材料中試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納米材料化學"重點學科、上海市第三期"材料學"重點學科主要力量之一、上海新材料及應用產學研合作中心,還與企業合作,成立了多家校企聯合研究中心,其中有"上海大學-法國ESSILOR聯合研發中心","上海大學-海悅海洋工程船舶涂料研究中心","東莞-上海大學納米技術研究院"等。本中心的研究工作在基礎理論與開發應用兩個層面展開。基礎研究方面包括:納米材料的表征與評估、納米材料的特殊界面行為、納米材料的宏觀性能與微觀機理、納米尺度上的組裝與加工等。應用開發方面包括:納米技術與環境保護、納米磁性材料、納米硬質合金、納米陶瓷材料、納米固體潤滑材料、納米傳感器、納米光催化材料、納米拋光材料、納米粉體規模化生產技術的開發以及納米功能高分子材料。通過本專業的學習,使研究生具備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研及工作能力。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學術氣氛活躍。擁有國內較為先進的實驗測試條件。近三年畢業研究生的就業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研究方向:
01.納米功能材料可控合成新方法
02.納米材料在聚合物復合材料、環境催化及鋰離子電池電極等方面的應用
03.納米功能涂層
04.先進功能陶瓷和高溫陶瓷材料
05、納米拋光及潤滑材料
指導教師:
施利毅(教授)、張劍平(教授)、甄強(教授)、雷紅(教授)、鄧維(東方學者)、杭建忠(教授)、袁帥(副研究員)、張登松(副研究員)、孫麗寧(副教授)、馮欣(副研究員)、丁鵬(副研究員)、孫小英(副研究員)、顏蔚(副研究員)、趙尹(副研究員)、陳入領(副研究員)等多名指導教師。
招生人數:26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13無機化學
4.814綜合化學
5.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納米科技基礎(復試科目)
備注:
聯系人:褚老師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上海大學111信箱(郵政編碼200444)
網址:www.nano.shu.edu.cnEmail:chuyanxin@shu.edu.cn
070305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本專業以聚合物分子設計與合成、高性能先進高分子工程材料及復合材料、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電、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備、性能和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培養學生既具有扎實的高分子科學理論基礎,又具有高分子材料專門知識及其相關的多種學科知識,同時具備聚合物分子設計、高分子材料結構與性能分析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發的研究工作能力,成為能從事高分子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高級科技人才。
本專業近年來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國家科技部支撐項目、國防軍工科研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基金項目和教委科研項目等;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J.Am.Chem.Soc.,Bio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es,Macromol.Biosci.,Sci.Phys.,Carbohydrate.Polym.,J.Mater.Res.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申請專利近百項。科研成果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本專業自1988年建立上述相關研究方向以來,已有二十幾屆研究生被授予碩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聚合物分子設計與合成
02.高性能先進高分子材料
03.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
04.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指導教師:
張阿方、郭強、尹靜波、劉麗、劉引烽教授;胡和豐、賀英、陳來、俞成丙、顏世峰、蘇新艷、李文、曠桂超副教授等。
招生人數:4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22有機化學(二)
4.841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5.高分子綜合專業知識(復試科目)
備注:
1.限制色盲、色弱考生。
2.本專業每年有4-6名學生碩博連讀(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高分子材料方向)。
3.本系網站網址:www.polymer.shu.edu.cn
4.聯系:polymer@oa.shu.edu.cn
071000生物學
生物學是上海大學重點發展的學科之一,包括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方向。近年來本專業先后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市科委重點項目和市教委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多項,成果顯著。
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神經藥理與毒理、神經干細胞分化機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制、腦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昆蟲生長發育的神經調控機制、系統生物學等。本研究方向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已經形成一定的特色和聲譽,具有從事神經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實驗平臺。
遺傳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基因組學、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等。該方向主要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百脈根、蒺藜苜蓿和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等為研究材料,研究植物中重要生命活動的遺傳本質和作用機理。其中基因組學包括針對植物抗逆等復雜性狀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以及針對作物馴化和進化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分子遺傳學針對植物重要生命活動(如種子發育和代謝、生殖發育和共生固氮等),開展關鍵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基因工程主要開展針對作物品質、高效、抗逆等重要性狀開展轉基因研究。本學科方向學術梯隊完整,設備先進,建有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中有兩個方面主要圍繞疾病相關的關鍵細胞、基因、蛋白質、小分子、藥物殘留、過敏原等的檢測展開,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新型生物傳感器的研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質檢測新方法的建立。其中,"分子識別與生物傳感"方向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界面行為研究、抗原抗體及適配體分子識別、疾病標志物的甄定及檢測、藥物殘留檢測方法的建立、過敏機理的研究等;"納米生物學"方向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納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納米材料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基于納米探針的信號標記、納米材料用于新型生物傳感器的研究、納米技術在分子成像等方面的應用等。這兩個方面的工作將為疾病的早期篩查診斷、食品及藥物的安全檢測、環境污染分析等領域做出積極貢獻。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工作還包括核糖核酸生物學以及細胞信號網絡調控,主要研究核糖核酸的結構、功能;核糖核酸在生命活動(如細胞再編程、腫瘤發生)中的重要作用;核酸藥物(如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和核酸新技術的建立。近期重點聚焦miRNA等小分子調控RNA。該學科是近年來國際生物學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對應研究方向為"microRNA(微RNA)結構與功能"。細胞信號網絡調控方向主要研究細胞在病變(如癌變和心腦血管疾病等)過程中由細胞粘附分子整合素所介導的細胞內信號網絡的變化。該研究工作側重細胞信號傳遞過程中蛋白分子之間相互識別和結合的結構和功能基礎,并進而基于信號蛋白分子之間的特異結合設計干預方案,從而為重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藥物干預靶位點。
研究方向:
01.神經生物學
02.分子遺傳學
0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納米生物學
0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理學
05.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物技術)
06.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子識別與生物傳感
07.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microRNA(微RNA)結構與功能
08.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信號網絡調控
09.系統生物學
指導教師:
研究方向01、04和09的指導教師主要有:吉永華研究員、文鐵橋教授、陳付學教授、宋紅生副教授、徐曉輝副教授、朱紅艷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2和05的指導教師主要有:宋任濤教授、張衛教授、羅利教授、李平副研究員、朱晨光副研究員、王剛副教授、王桂鳳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3和06的指導教師主要有:李根喜教授、陳沁教授、鄧志瑞副教授、朱小立副研究員、陳紅霞副教授、張娟副教授、陳桂芳副教授、趙婧副教授、張文舉等。
研究方向07和08的指導教師主要有:馬衍青教授、金由辛研究員、馬中良副教授、許禎副教授、李艷利副教授、肖俊杰等。
招生人數:8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24細胞生物學
4.851生物化學
5.分子生物學(復試科目)
071100系統科學
系統科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它關心涉及復雜系統性質和演化規律的基本科學問題,試圖通過對生命、生態、信息技術、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具體系統演化過程中關鍵問題的研究,揭示復雜系統所具有的一般性規律,研究復雜系統宏觀層次上的涌現性行為、系統性質和功能的智能控制等科學問題,并促進對具體系統的認識。本學科碩士點有系統理論和系統分析與集成兩個二級點,掛靠于數學系,主要以相關數學基礎理論為工具,針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工程等領域出現的復雜系統利用系統的觀點從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本專業對具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又有相關學科背景的考生優先考慮。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學術氣氛活躍。近幾年在動力系統、復雜網絡、系統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如NatureNanotechnology、PhysicalReviewLetters、ScientificReports、PhysicalReviewE、PhysicaD、Bioinformatics等。近5年主持國家級項目近20項,其中1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數學、物理、生物、計算機,以及當今系統科學研究的各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三年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從事系統科學基礎理論研究能力,或用系統科學的觀點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技術從事社會系統、生物系統等有關問題的研究。所培養的研究生畢業后可從事科研、教學、經濟與金融管理、程序設計與開發等工作。我們熱忱歡迎數學、物理、生物、信息、控制等有關專業的考生報考。
研究方向:
01.動力系統
02.組合優化
03.生物數學
04.復雜網絡
05.系統生物學
指導教師:
傅新楚教授、康麗英教授、王瑞琦研究員、婁潔副教授、許新建副教授等。
招生人數:1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11數學分析
4.811高等代數
5.復試科目:數學綜合(內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計算方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071300生態學
生態學是上海大學重點發展的交叉學科之一,包括環境生態工程、植物生理生態學、生態毒理學、分子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等研究方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各學科方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該學科點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
環境生態工程研究典型污染物(重金屬、農藥、石油等)在濕地土壤-植物-水體連續界面遷移、轉化和積累過程的基本規律及根區微生物的生態效應;以濕地生態系統形成、演化的物理、化學、微生物過程為核心,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依托,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生態過程與功能、生態修復與管理、生態環境變化區域效應,并提供理論與技術指導,提出不同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模式,發展和完善受損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技術體系。
植物生理生態學在多年努力下,整合和發展了其他相關的研究內容,在作物生理生態、植物逆境生理生態、植物養分利用生理以及植物-微生物互作等領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成為一支學術梯隊合理,知識結構優良的科研團隊。
生態毒理學方向主要研究有機污染物,特別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包括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有機氯農藥、以全氟辛酸為代表的全氟有機化合物和環狀甲基硅氧烷等,此外,也研究因燃燒和工業排放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如丁二烯、異戊二烯、三氯乙烯和丙烯等。
分子生態學學科方向針對傳統的生態學問題,綜合分子生物學、現代電生理、光量子學、基因組學和行為學等技術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對東亞鉗蝎、家蠶滯育等生態現象與生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化學生態學屬于生態學和化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生物間的化學聯系及其機制,是當前生態學領域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主要利用電化學技術研究蛋白質在不同離子、光照、氣體分子等環境因子下的結構和功能變化,揭示生命體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機制,為評估和改善環境因子對生命體的影響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研究方向:
01.環境生態工程
02.植物生理生態學
03.分子生態學
04.化學生態學
指導教師:
宋任濤教授、何池全教授、宋紅生副教授、汪福順研究員、李根喜教授、劉曉艷教授、鄧志瑞副教授、李平副教授、朱晨光副教授、楊明副教授、安靜副研究員等。
招生人數: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25生態學
4.850環境化學或851生物化學
5.生態學綜合(復試科目)
071400統計學
本學科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依托數學、應用經濟學和社會學三個一級博士點,包含了數理統計、經濟統計以及抽樣技術等三大專業方向,針對國家和上海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線性統計模型、統計決策和統計推斷等理論和應用領域的研究。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學術氣氛活躍。近年來在大型抽樣技術、先進優化方法、數據挖掘等領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并以此為手段開展關于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與設計、風險的統計度量與管理、工業優化控制系統、生物活性統計與蛋白質分類、大規模網絡環境下數據處理、多種社會問題的定量化等應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專業、多領域交叉滲透的學科特色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概率、統計、經濟、金融等現代統計學研究的各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三年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與經濟學素養,能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熟練地運用統計方法分析數據。所培養的研究生畢業后在企事業單位和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開發、應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門從事統計研究和教學工作。
我們熱忱歡迎理工科、經濟、金融、生物、統計等有關專業的考生報考。
研究方向:
01.線性統計模型
02.生物統計與數據挖掘
03.非參數統計推斷
04.時間序列分析
指導教師:
王卿文教授、顧傳青教授、白延琴教授、葉萬洲教授、何幼樺副教授等。
招生人數:1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11數學分析
4.811高等代數
5.復試科目:數學綜合(內容包含:泛函分析初步、計算方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080100力學
本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包括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080101)、固體力學(080102)、流體力學(080103)和工程力學(080104)四個二級學科以及結構力學與巖土力學、應用力學與飛行器工程學和生物力學工程等三個自主增設的二級學科。本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其中流體力學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現有教授30余名。現有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學在能源工程中的應用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臺和基地,高性能集群機及先進的通用軟件包等。以本學科點為依托出版發行國內第一個力學類SCI/EI英文學術刊物《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并舉辦系列學術會議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具有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良好環境。建設了一支包括中組部千人計劃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中青年為主的學科隊伍,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和上海市教委創新團隊,有境外學位或學術經歷的學科成員超過80%,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曾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進步獎,并與國際、國內同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近年來,本學科成員先后出訪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西北大學、康奈爾大學、伊利諾斯大學、德國馬普微生物所、法國巴黎居里大學等學術機構,與美國布朗大學、西北大學、加拿大阿爾貝塔大學、法國里爾大學等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團隊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蔡冠深獎學金、寶鋼獎學金等、本學科設立了"培新計劃"和"創優計劃"等一系列針對優秀研究生的資助項目。本學科積極推薦研究生前往國內外著名的機構學習,開闊視野,現已有若干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生成為我學科與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生和聯合培養博士生。
研究方向:
01.非線性固體力學的理論和方法
02.材料和重大工程結構的力學理論、方法和實驗
03.微納米力學及復合材料多尺度力學
04.湍流與流動穩定性理論
05.微流體與界面現象
06.格子波爾茲曼理論與工程應用
07.交通流動力學
08.內外流氣動力學及流動控制的理論、計算和實驗
09.飛行器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器設計
10.非線性波的理論和方法
11.多物理場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論
12.多相流與環境流體力學
13.流動噪聲與流動控制
14.非線性動力學和振動控制
15.計算力學及其應用軟件
16.實驗力學及現代測試技術
17.生物組織、材料和仿生材料與結構力學
18.生物流體力學
19.先進和智能材料建模,關鍵結構/裝備的服役安全分析
20.力學中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指導教師:
周哲瑋教授、戴世強教授、葉志明教授、翁培奮教授、肖衡教授、郭興明教授、陳立群教授、陳紅勛研究員、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狄勤豐教授、代欽研究員、董宇紅研究員、黃虎教授、錢躍竑教授、張田忠教授、盧東強研究員、盧志明研究員、張東升教授、周進教授、張俊乾教授、張鵬研究員、朱衛平研究員、胡宏玖研究員、胡國輝教授、徐凱宇教授、朱懷亮教授、張能輝教授、周全研究員、劉宇陸教授、馮偉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4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81理論力學
5.力學綜合(復試科目)
080200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三個二級學科。本學科有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點的支撐。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學科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863計劃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上海市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設計院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電子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點,是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該專業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應用及教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
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機械制造領域中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制造工藝與系統中的理論與應用方法、機電裝備在交叉學科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等。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專業的工程思維和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獨立從事本領域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研究方向:
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主要研究: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創意展示技術與裝備、數控機床及自動化裝備、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光機電檢測與傳感技術、機電產品數字設計和分析仿真、機電產品網絡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機械產品數字檢測與質量控制、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管理、制造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3D打印與快速模具技術、生物建模與制造技術、三維重構和造型技術、生物3D打印裝備技術、微系統集成、先進制造工藝與刀具等)
02: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工廠自動化及應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微納電子機械系統元器件(MEMS/NEMS)的研究及其應用等)
03:機械設計及理論(主要研究: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和密封技術、CAD在軸系研究中的應用及系統優化設計、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強度可靠性與安全設計、計算機輔助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技術與表面工程、生物摩擦與生態潤滑、電子封裝與微系統集成技術、半導體光電設計、制造及裝備技術等)
指導教師:
錢晉武教授、羅均研究員、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談士力教授、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王志明教授、闞樹林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沈雪瑾教授、張剛研究員、屠大維教授、俞濤教授、李明研究員、鞠魯粵教授、李朝東教授、胡慶夕教授、何永義研究員、朱文華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張朝教授、劉麗蘭教授、奚風豐教授、魯華研究員級高工、施進浩研究員級高工、袁一卿研究員、劉建影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171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02方向:832機械原理與設計或833電子技術與控制工程
01、03方向:834機械設計或835控制工程基礎
5.復試科目
02方向:機電綜合
01、03方向:機械原理或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
備注:
1.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
02方向:陸筠聯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1、03方向:徐靚聯系方式:021-56331513liangxu@shu.edu.cn
080401精密儀器及機械
精密儀器及機械專業是集精密機械工程、電子信息技術、光學工程與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性學科。所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具備在上述專業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本學科研究力量雄厚,為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點,屬上海市重點學科,并獲得"211工程"重點建設。本學科長期從事精密機械設計與機構優化、現代光電測試技術、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等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市和國務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關和各類基金研究課題,并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應用科研項目,先后獲包括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多項各級各類科技獎勵。
研究方向:
01.精密儀器及機械的現代設計方法
02.現代測試與傳感技術
03.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
指導教師:
于瀛潔教授、呂麗軍教授、郭紅衛教授、劉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維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數:2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85機械原理或886電子技術或887工程光學或891傳感器
5.機電綜合(復試科目)
備注:
1.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聯系人:陸筠聯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80402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本學科是集自動檢測技術、自動控制與自動化技術、智能儀器與嵌入式系統、計算機測控技術與網絡通訊技術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性學科。所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具備在上述專業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科研開發與技術應用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本學科面向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主戰場,以解決經濟建設和工程領域中的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為目標,具有師資隊伍實力雄厚,科研開發力量突出,學術研究梯隊完整的鮮明特點,并早于1981年即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曾先后獲得多期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是學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為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的有機組成部分,所在的自動化系設有上大-自儀股份、上大-寶信軟件等2個上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本學科以智能儀器與嵌入式系統、先進測控技術與故障診斷、信息處理與網絡通信及無線傳感、智能結構主動監控、計算機測控系統及管理自動化等為主要研究方向,長期從事上述研究和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等一大批國家、省市級和國務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關和各類基金研究課題,并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應用類科研開發項目,先后獲得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等多項各級各類科技獎勵。
自1981年以來,本學科已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養的畢業生素以基礎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和協作精神好而著稱,能夠掌握現代先進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較強的研究與開發能力,畢業后廣泛就業于國家重點研究所、高新技術公司、科技開發集團、大型骨干企業等或繼續深造。本學科研究生在讀期間,可申請上海大學光華獎學金、自儀獎學金和上海電調所獎學金,并可申請直升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智能儀器與嵌入式系統
02.先進測控與故障診斷
03.信息處理、無線傳感與網絡通訊
04.智能結構主動監控
05.計算機測控系統及管理自動化
指導教師:
曹家麟教授、王健教授、朱曉錦教授、秦霆鎬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招生人數:1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6模擬與數字電路
5.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微機和C語言)(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080500材料科學與工程
本學科點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目前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我校"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
本學科點擁有一批業務水平高、學術思想活躍的科研隊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2名(博士生導師60名),副教授6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擁有包括三維原子探針在內的先進儀器和設備,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從材料制備、加工、結構分析到物性測試等較完整的材料研究與開發基地。該學科的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6項。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4項,國家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1項)。此外還有大量課題來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礦企業,特別與上海鋼鐵工業和汽車行業的企業進行了聯合,促進了新材料應用開發,為地方經濟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01.080501材料物理與化學
主要從事現代信息材料包括微電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轉換材料、納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與化學的研究。重點開展鐵電、壓電薄膜與陶瓷、多鐵性材料及其傳感器技術、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質陶瓷材料、納米材料、節能材料、熱電材料和發光材料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
02.080502材料學一
側重于研究寬禁帶半導體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有機半導體光電材料和信息功能復合材料的設計、制備及其在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中的應用;金屬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備技術、復合界面、顯微織構的研究。
03.080502材料學二
主要研究核反應堆等特殊環境用金屬材料;碳/碳復合材料及特種纖維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的形成和亞穩相變;金屬及合金中氫的行為;先進功能材料(如電池材料、磁性材料等)結構變化的新現象、材料制備的新工藝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結構、環保、腐蝕與防護等領域中的應用。
0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屬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車用金屬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納米材料、新型鑄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屬材料的強韌化、凝固技術、塑性成型技術、鑄造技術、熱處理技術、金屬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計算方法等為主要方向。
05.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屬材料的精煉、熔體處理和分析、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加工過程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電磁場在材料加工制備過程中應用。
指導教師:
周邦新院士、孫晉良院士、丁偉中、魯雄剛、任忠鳴、翟啟杰、張捷宇、李麟、吳曉春、韋習成、張恒華、朱麗慧、楊弋濤、史文、魯曉剛、何燕霖、陳業新、李愛軍、李謀成、李瑛、劉文慶、呂戰鵬、王剛、王均安、肖學山、徐暉、趙世金、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羅宏杰、高彥峰、趙景泰、施思齊、駱軍、卞建江、陳益鋼、程晉榮、施鷹、王林軍、楊秋紅、朱玉斌、操光輝、鄧康、洪新、李重河、汪學廣、尤靜林、鐘云波、高玉來、李喜、姚美意、程曉英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數:22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2數學二
4.材料物理與化學:842物理化學(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學一:842物理化學(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學二:842物理化學(二)或844材料科學基礎
材料加工工程一:844材料科學基礎
材料加工工程二:842物理化學(二)或843普通物理(二)或844材料科學基礎
5.復試科目:
材料物理與化學:固體物理或量子力學或無機化學
材料學一:固體物理或量子力學或無機化學
材料學二:固體物理或材料科學基礎或物理化學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礎(固態相變或金屬材料學或材料力學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學基礎或物理化學或金屬材料學
備注:
1.可以跨學科報考本專業:歡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凝聚態物理、應用物理、微電子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化學、高分子、金屬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等專業考生報考。
2.復試科目不得與初始科目相同。
3.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碩博連讀名額。
4.聯系方式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一:張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材料學二:李謀成021-56334167mouchengli@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一:閔永安021-56334194李娜linaysu@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二:鐘云波021-56336048屠挺生tstu@mail.shu.edu.cn
080600冶金工程
本學科為國家和上海市重點學科,設有鋼鐵冶金博士點和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建有國家科技部與上海市共建"現代冶金與材料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和上海市鋼鐵冶金新技術開發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鋼鐵冶金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學科點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在鋼鐵冶金的眾多研究領域成果顯著。學科點裝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具有一流的實驗室和工作條件,培養工作規范。與國外聯系密切,并聯合培養研究生。
本學科點主要從事鋼鐵冶金新技術開發應用及基礎研究,研究課題涉及鋼鐵冶金領域的前沿技術和與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攻關項目,成果豐碩顯著,在純凈鋼及二次精煉、熔融還原、熔體物理化學、冶金反應工程及過程數模及計算機控制、電磁冶金及連續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屬國內外領先、為同行專家矚目的技術和理論成果。近五年來,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和宣讀論文600余篇,多次獲國家、市、省和部級獎勵。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鋼鐵冶金學碩士和博士,已有兩名博士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勵,兩名獲得提名獎。畢業生主要面向與鋼鐵冶金和金屬材料相關的高校、研究所和企業,其中涌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鋼鐵企業負責人等杰出人物。
有志繼續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申請提前或連續攻讀博士學位,部分優秀學生有出國深造機會。
研究方向:
01.純凈鋼及二次精煉
02.還原及資源綜合利用
03.鐵合金精煉
04.特冶及冶金反應工程
05.冶金熔體物理化學
06.過程數學模擬、控制及專家系統
07.電磁冶金、強磁場在冶金中應用
08.連鑄及凝固
09.外場下電化學冶金
10.金屬材料制備新技術
11.有色金屬冶金
12.粉末冶金
指導教師:
徐匡迪院士、周國治院士、丁偉中教授、任忠鳴教授(長江學者)、翟啟杰教授、魯雄剛教授、洪新研究員、鄧康研究員、張捷宇教授、李重河研究員、操光輝研究員、鐘慶東教授、鐘云波研究員、尤靜林教授、汪學廣教授、王興慶教授、李喜教授、高玉來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數:2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45冶金物理化學或846金屬學
5.鋼鐵冶金學或材料加工技術或有色金屬冶金學(復試科目)
備注:
1.本專業歡迎其他冶金類和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化工、壓力加工、熱加工、電化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報考,考試科目可選擇我校相應專業的第四門專業課程。
2.聯系方式:鐘云波yunboz@staff.shu.edu.cn屠挺生tstu@staff.shu.edu.cn
080800電氣工程
本學科具有電氣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博士點,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是學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有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上大-自儀股份、上大-寶信軟件等2個上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本學科現有四個專業方向(二級學科點)。電機與電器學科以電機電磁場、電機設計與系統仿真分析、特種電機及其控制、伺服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磁懸浮電機控制系統和電機振動噪聲與舒適性為主要研究方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以電力電子變換技術、新型電力傳動控制系統、新型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和新能源的控制、管理及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學科以各類信息處理技術與應用電子技術的新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圖像處理、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汽車電子和集成電路設計等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研究內容;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科以電力市場、新能源與智能電網、電力系統規劃與分析為主要研究方向。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市科委、市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和科技攻關等科研項目,多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本學科所設課程既注重學科基礎理論,又反映當前國際本學科的最新發展,研究課題大多結合國民經濟需求或本學科學術研究的前沿,培養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在學科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本學科特別重視國際合作研究生培養,目前已和英國、法國等國的高校或科研機構建有研究生聯合培養或研究生交流機制。
研究方向:
01.電機與電器
02.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03.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04.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指導教師:
黃蘇融教授、阮毅教授、章躍進教授、冉峰教授、徐美華教授、張琪教授、胡越黎教授、張少華教授、鄒斌教授及20余名博士副教授。
招生人數:4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8電路
5.復試科目:電機與拖動(電機與電器二級學科方向);電力電子與運動控制系統(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二級學科方向);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二級學科方向);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二級學科方向)
備注:
本專業不招同等學力考生。
080902電路與系統
電路與系統是一門科學技術知識密集,以信息科學為基礎,應用廣泛,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交互式圖形處理;音頻數據挖掘;智能信息處理;嵌入式系統;集成電路設計;片上系統(SOC)設計與仿真;信息檢測與控制。
本專業學術梯隊完整,師資力量強大,專業實驗室裝備先進,擁有高性能圖形工作站,交互式圖形處理平臺,先進的嵌入式與SOC開發平臺等。本碩士點原為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碩士點,該點在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評估列為全國第三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領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曾多次獲國家發明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及國家專利等。出版多部學術專著與教學用書,其中一部獲得國家教委二等獎。近年來,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0余篇,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信息產業部重大項目、上海市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課題等30余項,并承擔多項國民經濟中的重大攻關項目,科研經費充足。
本專業為碩士研究生所開設課程內容,反映了當前電路與系統學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課題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學科前沿研究課題。培養研究生具有電路與系統的堅實理論基礎和扎實的應用開發能力,具有很好的就業前景。其中優秀碩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讀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交互式圖形圖像處理
02.音頻數據挖掘
03.智能信息處理
04.嵌入式系統
05.集成電路設計
06.片上系統(SOC)設計與仿真
07.信息檢測與控制
指導教師:
萬旺根教授、劉學峰教授、管業鵬教授、張金藝教授、朱秋煜研究員等。
招生人數:21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0信號系統與電子線路
5.數字信號處理(復試科目)
080903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一)
本專業所在學科點擁有"材料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材料學)、我校"211工程"建設項目重點建設方向之一。
本專業從事的"有機電致發光平板顯示器"研究,包括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紅、藍、綠彩色原型器件;彩色矩陣顯示器;驅動電路控制電路及集成芯片。"新型固態輻射探測材料與器件"研究,包括高能粒子、紫外光、X射線、射線輻射探測材料的制備及其陣列探測技術。"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研究,主要包括高效、環保、低成本、大面積硅基薄膜、化合物半導體薄膜、有機薄膜等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設計和制備;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的關鍵技術和基礎理論。
本專業是材料、器件、驅動和控制電路、集成芯片的綜合研究,具有各種知識背景(如化學、材料、物理、電路、計算機等)的學生,均可得到充分發揮。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導參加一線研究。近年來得到多項國家級項目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863平板顯示專項,973項目,上海市光科技項目。有機發光器件、新型輻射探測材料的研究在國內具有明顯特色。
研究方向:
01.有機電致發光平板顯示
02.新型固態輻射探測材料與器件
03.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
04.新型顯示及有機半導體光電技術
05.納米量級高效低污染能量轉換元器件及其應用
06.有機半導體光電技術
07.先進封裝材料、工藝及其可靠性
08.半導體照明與顯示(LED)
09.納米電子材料與器件
指導教師:
01-05方向:王林軍、陳益鋼、沈悅、李冬梅、閔嘉華、朱文清、趙岳、徐閏、曹萌、張繼軍、黃健、楊偉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06-09方向:魏斌、李喜峰、曹進、王子興、楊連喬、殷錄橋、徐韜、鄭燕瓊、陳果等正副教授9名。
招生人數:31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43普通物理(二)
5.量子力學或固體物理(復試科目)
備注:
1.01-04研究方向在材料學院電子信息材料系培養。聯系人:張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2.05研究方向由"納微能源研究所"的教師指導學位論文,06-09研究方向由"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實驗室"的教師指導學位論文。聯系人:楊連喬,021-56333362,yanglianqiao@shu.edu.cn。具體請參見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實驗室、納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簡章。
3.可以跨學科報考本專業:歡迎微電子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凝聚態物理、應用物理、材料物理、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等專業報考。
080903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二)
微電子學和微電子技術是一門將電子器件和電子系統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學技術。它是當代信息產業的基石,也是現代電子工業和高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近年來發展迅猛。
我國已制訂了一系列加速發展微電子產業的政策和規劃,急需大量的微電子人才。
本專業致力于為集成電路產業及相關領域培養相應的高層次科研和管理人才。本專業主要從事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專用集成電路和集成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和應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測試方法學研究;以及一般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及與微電子密切相關的新型器件結構、電路與系統技術研究等。通過培養使學生既有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及必要的管理知識,又有廣闊的視野和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氣氛活躍,擁有先進的科研與實驗條件,且與業界有廣泛的聯系與合作。微電子中心自創建以來,已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熱忱歡迎微電子學科與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相關學科的學生報考。
研究方向:
01.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與系統的設計、測試和應用
0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電子機械系統
03.顯示掃描與控制
指導教師:
冉峰、胡越黎、徐美華、張金藝等多名教授和10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6模擬與數字電路
5.微機原理與C語言程序設計(復試科目)
備注:
1.本專業在上海大學微電子研究與開發中心培養。
2.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3.本專業不招收色盲考生。
08090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本專業隨著無線通信的迅猛發展而更受重視。側重研究電磁波(包括光波)的產生、傳輸、輻射、散射、變換、檢測以及微波與光波相互作用的理論與應用。近年來更進一步向毫米波和光纖通信、信息處理等領域延伸。研究內容大多直接結合國民經濟中重大攻關項目或本學科國際研究的前沿。
本專業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是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招收外國來華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科帶頭人是著名的微波、光纖專家、中科院院士黃宏嘉教授。經過多年重點建設,本專業點擁有上海特種光纖重點實驗室、電磁場輻射與散射實驗室及毫米波實驗室等,承擔國家和市級重點科研項目。近年來獲國家發明獎、優秀教材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十多項,并主持召開了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與美、德、日等國學術界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
本專業培養研究生具有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并注重鍛煉學生獨立從事科研和創新能力,對于有志繼續深造、品學兼優的碩士研究生可直接申請提前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光纖技術與應用
02.微波與光結合技術
03.微波毫米波測量新技術
04.現代天線理論與技術
05.微波毫米波電路
06.電磁散射與電磁兼容技術
07.微波遙感信號獲取與處理
指導教師:
黃宏嘉院士、馬哲旺教授、陳振宜研究員、石志東研究員、季敏寧教授、謝亞楠研究員、楊雪霞教授、肖中銀研究員、楊廣立教授等。
招生人數:21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1電磁場理論基礎
5.微波技術(復試科目)
081001通信與信息系統
通信與信息系統是信息領域重要的研究學科。本專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批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點,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交換與處理。主要研究領域有:數字通信與接入網絡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與傳輸技術、光纖通信、寬帶無線通信、多媒體通信及終端技術、光纖器件、光纖傳感網絡等。
本專業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擁有開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實驗儀器設備,近年來承擔一百多項科研項目,獲得數十項國家、省部級以上的科研成果與獎勵,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著名刊物上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
本專業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包括專業基礎理論以及反映本專業最新成就的專業課以及文獻閱讀課。研究內容大多數是國際、國內前沿課題或與國民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重大攻關項目。本專業培養學生的目的是使他們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系統的專業知識,能獨立從事本專業領域的研究工作。學生中的優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讀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的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光纖通信
02.數字通信與接入網技術
03.寬帶移動通信技術
04.多媒體通信及終端技術
05.光纖傳感網絡及信號處理
指導教師: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鄭國莘教授、甘朝欽教授、劉云啟教授、王春華教授、李迎春研究員、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王濤教授、方捻教授、龐拂飛教授等。
招生人數:10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0信號系統與電子線路
5.通信原理(復試科目)
081002信號與信息處理
本專業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處理、編碼、傳輸、檢測、控制等理論和技術。主要研究領域有:數字圖象處理、數字語音處理、編碼與識別、信息隱藏與數字水印、數字取證、3DTV視音頻的實現、多媒體處理與通信、以及基于IP和無線的流媒體技術、圖像通信系統、HDTV和DVB中的理論與應用、通信信號處理、盲信號處理及應用。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實驗設備先進,科研經費充足,科研效益顯著,本學科點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是上海市重點學科,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進重點學科。
本專業所設課程充分反映信息與通信領域中當前的國內外先進研究成果,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研究內容大都是國家和上海市下達的前沿研究課題,并與上海市的支柱產業―信息與通信產業的重大項目相結合。學生取得碩士學位后除一部分攻讀博士學位外,大多數到中、外企業從事高技術研發工作。
研究方向:
01.數字圖像處理
02.圖像及視頻信號壓縮編碼及傳輸技術
03.語音信號與聲信號處理
04.數字媒體安全
05.信號檢測技術
06.視音頻制作技術
07.通信信號處理
08.盲信號處理及應用
09.遙感空間信息技術
10.3DTV視音頻技術
指導教師:
方勇教授、王朔中教授、張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張新鵬教授、黃素娟教授、劉志研究員、張海燕教授等。
招生人數:3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0信號系統與電子線路
5.數字信號處理(復試科目)
0810J3數字媒體創意工程
數字媒體創意工程是以信息技術、媒體傳播和文化創意為基礎,以數字媒體技術的理論、方法研究與技術開發為切入點,融合新聞傳播、影視創作、創意設計、版權保護等的學術研究與應用需求,強調技術與藝術、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拓展文化創意領域應用與發展空間的交叉性學科。在互動媒體、媒介融合、影視制作、動畫設計、游戲開發、展覽展示等數字內容創意行業有著廣闊的應用需求與市場前景,特別是對進一步推動我國文化建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且有著很好的應用和產業背景。近年來承擔了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點攻關及重點基礎研究等項目,以及一批企業和社會委托的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并獲得十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技術專利。
本專業旨在培養影視娛樂、數字內容、展覽展示等業界急需的具備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的理論及專業知識及相應的藝術文化素養,又具有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其中優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讀數字媒體創意工程學科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數字視音頻技術及應用
02.數字娛樂技術
03.數字內容制作與創意設計
04.數字內容傳播
05.數字媒體展示技術與創意
指導教師:
張文俊教授、丁友東教授、張敏教授、陳一民教授、石川教授、許華虎教授、林少雄教授等。
招生人數: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90多媒體技術或830信號系統與電子線路或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5.數字媒體綜合(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授予工學碩士學位
081100控制科學與工程
本學科針對各應用領域中面臨的復雜控制、優化、檢測等自動化問題,應用控制理論、現代優化與智能信息技術,研究和發展先進的檢測、控制、優化和模式識別技術以及自動化系統。主要研究方向覆蓋了自動控制領域從基礎研究到高技術發展的不同層次,既有學科前沿又有應用熱點。本學科已建成上海市重點學科,順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合作的上海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英國女王大學等組建的國際產學研模式的中英能源與自動化聯合實驗室,以及上海大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上海電氣集團)、上海大學-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隸屬寶鋼集團)等上海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實驗設備和儀器先進,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本學科是中國系統仿真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以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嵌入式儀表及系統技術分會、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生命系統建模仿真專委會等國家二級學會的掛靠單位,近年來成功組織了LSMS&ICSEE2014、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HDP2007等重要國際會議,具有良好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平臺。
本學科所設課程反映當今國際上自動化與信息處理領域的最新發展水平和趨勢,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控制、檢測、優化、智能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理論和系統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并具有在學科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經信委和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其他橫向協作項目等幾十項。在網絡先進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電力市場系統分析理論與仿真技術、傳感器及其信號處理技術、多現場總線測控及嵌入式系統、高速機器視覺及感知識別技術、設施農業精準調控、虛擬可視化監控軟件、電站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并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一等、二等獎,以及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本學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近千名研究生,并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其中,近百名研究生已獲得或正在國內外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3.系統工程
0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05.生物信息學
06.建模仿真理論與技術
指導教師:
費敏銳教授、李斌教授、馬世偉教授、劉廷章教授、張少華教授、付敬奇教授、蘇洲教授、鄒斌教授、王冰教授、賈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韜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6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6模擬與數字電路或840自動控制理論(含經典和現代)
5.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計算機一級學科,涵蓋了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與理論和系統結構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按一級學科招生。本專業緊密聯系計算機發展的最新熱點以及上海市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方向,開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計算機科學及應用技術研究。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網格計算、高性能計算與并行處理、軟件工程、軟件方法學、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多媒體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智能信息處理、信息安全和系統生物學等。
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基礎理論知識,能夠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高級專門人才,所設課程反映計算機學科的各個領域的當前國內外先進水平,旨在使學生掌握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本專業研究力量強,學術梯隊結構合理;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技術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項目等,多次獲得部、市科技進步獎,經費充裕。在國內外著名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過數十本教材和著作,主辦過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在有關研究方向上聯合培養了一批外國留學生,還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簽有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
系統生物學為本專業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從系統生物學的角度對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內的大量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通過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技術,數據庫技術及數據挖掘,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專家系統,數值模擬及并行計算等方法來進行生物數據庫的整合、基因組序列數據分析,基因芯片數據的分析與處理,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預測,生物網絡構建及優化等研究。
研究方向:
01.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及應用
02.計算機系統結構
03.并行處理
04.容錯計算
05.數據庫與數據挖掘
06.多媒體技術與應用
07.計算機網絡
08.智能信息處理
09.信息安全
10.系統生物學
指導教師:
李青教授、徐煒民教授、童維勤教授、張武教授、繆淮扣教授、劉宗田教授、陳一民教授、丁友東教授、葉飛躍教授、陳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數:64+5*(系統生物學方向)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5.C++程序設計、編譯原理或計算方法和理論*(復試科目)
備注:
*為報考系統生物學方向考生的招生人數與考試科目。
081400土木工程
在學科帶頭人葉志明教授的帶領下,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現擁有"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在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結構抗震減震及控制、風工程、飽和/非飽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論模型、巖土結構變形機理及加固技術、港口工程與水工結構、混凝土及鋼結構、地下空間結構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領域有著較強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實力,擁有多名高聲譽專家學者,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如美國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國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亞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等)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完成多項合作研究項目。掛靠土木工程學科的上海大學-上海城建(集團)公司建筑產業化研究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重點加強建筑信息化和綠色建筑的研究和應用,先后獲得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7項。
近五年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項目2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6項和國際合作項目2項以及眾多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00余篇次;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4項,這些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建筑與土木工程相關行業的實際工程,獲得較高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為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和投資決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在教育教學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注重科研與教學的相互統一、相互支撐與促進,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精品教材等等眾多獎項,現擁有"土木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教學團隊"國家級和上海市教學團隊、《土木工程概論》國家級精品課和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為高質量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土木工程專業學術碩士研究生著重研究解決建筑、橋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結構的基礎理論、計算方法及其工程應用,緊密結合上海市的長遠規劃,在民用及工業建筑、橋梁隧道、災害預測防治、結構修復與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等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豐富科研成果。
依托上海城建集團、上海市閘北區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土建甲級)、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等實踐基地,本科學碩士研究生強調專業理論與應用實踐的結合,以重要的實際工程為背景,結合工程中所出現的重大技術及其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著重培養研究生獨立解決和處理實際工程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廣博的專業理論基礎及一定的工程應用經驗,最大限度地開拓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
02.工程設施抗風、抗震、減震與智能控制
03.巖土結構變形機理及加固技術
04.飽和/非飽和土的基本特性、理論模型及應用
05.港口工程與水工結構研究
06.橋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設計
07.土木材料斷裂、損傷及裂縫控制
08.結構檢測與加固技術研究
09.環境巖土工程
10.城市道路與輕軌交通工程的設計
11.計算機圖像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12.地下結構設計理論及應用
13.土-樁-結構的動力相互作用及其應用
14.結構優化、可視化設計及計算機輔助設計
15.新型生態型道路材料的研究
16.工程結構抗風
17.BIM與建筑信息管理技術
指導教師:
葉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楊驍教授、張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孫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劉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孫家瑛教授及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員等。
招生人數:3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75結構力學
5.專業英語、混凝土結構和土力學(復試科目)
6.材料力學、工程結構抗震(同等學力考生和跨專業考生加試科目)
081700化學工程與技術
作為一級學科的化學工程與技術設置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工業催化和生物化工五個二級學科。主要的研究方向為綠色化學與工藝、(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工藝、生物(質)能源、能源(鈉米)材料、新型分離技術與設備、催化反應工程等。本學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圍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撐、上海市科委等國家地方技術創新需求以及大中型企業委托的重點產業項目等應用化學前沿課題,培養學生既具有扎實的應用化學基礎理論和全面的實驗技能,又具有獨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來,已招收碩士研究生300余名,畢業的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研究設計院所及相關領域的大中型企業工作從事創新和管理工作。本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具有明顯的行業競爭力,已成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綠色發展的骨干技術力量。
研究方向:
01.綠色化學與工藝
02.功能高分子材料
03.精細化工及工藝
04.新型分離技術與設備
05.輻射化學與應用
06.催化反應工程
07.能源化學及材料
08.納米科學與技術
指導教師:
傅家謨院士、劉元方院士、吳明紅教授、焦正教授、陳捷教授、王勇教授、孫儉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6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2數學二
4.847有機化學(三)或848化工原理
5.綜合專業知識(復試科目)
081703生物化工
本專業是以現代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細胞學為基礎,結合化學、化學工程的多學科性的專業。在分子水平上對生物反應過程的原理及特點加以研究,并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化學工程的原理,對實驗室取得的成果加以開發,直接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培養的學生既有堅實的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又能熟練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能力外,還體現出能獨立設計、開發生物產品的特色。
微生物工程是在細胞純培養技術基礎上,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狀和功能,通過操縱遺傳物質、調控細胞代謝關鍵酶和利用現代生物化工技術及其相應裝備,實現細胞大規模培養以便獲得目標生理活性物質的一項生物高新技術。
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中藥與微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生理調節功能的活性成分,例如活性多糖、生物堿、黃酮類等,研究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技術,分離與純化技術、活性成分的鑒定和結構的測定、生理調節功能以及作用機制等。這些結果將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藥物的研發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源頭創新"的成果。
蛋白質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以蛋白質分子的結構規律及其生物功能的關系作為基礎,通過化學、物理、分子生物學等各種手段對蛋白質進行直接或間接地修飾、改造和拼接,從而獲得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新型蛋白質,以滿足人類對生產和生活的需求。
研究方向:
01.微生物工程
02.生物活性物質的制備、應用及性質研究
03.基因工程
04.蛋白質工程
指導教師:
高旻天教授、文鐵橋教授、金由辛教授、吉永華教授、張阿方教授、李根喜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黃俊逸副教授、劉戰民副教授、廖鮮艷副教授等。
招生人數:6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2數學二
4.851生物化學
5.微生物學(復試科目)
082700核科學與技術
作為一級學科的核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輻射化學、射線技術在新材料中的應用、射線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等為主要研究方向。現有中科院院士1名,長江和杰出青年1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近年來承擔著國家、市科委等多項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在SCI國際有影響期刊上發表百余篇論文。
本專業為研究生所設課程反映當代輻射化學及應用的發展前沿,研究課題結合國家化學化工專業的急需,為學科前沿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本專業培養研究生具有輻射化學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掌握輻射化學在新材料和環境保護中應用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具備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培養能勝任研發、設計、管理和服務的專門人才。
研究方向:
01.納米新材料輻射合成
02.納米傳感器輻射改性
03.輻射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04.高分子材料輻照交聯
05.輻射防護與計算
指導教師:
劉元方院士、吳明紅教授、焦正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陳志文教授、雷勇教授等。
招生人數: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49輻射化學
5.綜合專業知識(復試科目)
083000環境科學與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是國家211重點建設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具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和教育部創新團隊。
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點以中科院傅家謨院士領銜,長江學者吳明紅教授、錢光人、焦正、陳捷等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依托環境與化工學院,以環境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輻射應用研究所和清潔能源研究所為培養基地,重點研究環境中毒害有機污染物對于人類健康的早期效應,研究毒害有機污染物在極端條件下的降解機理以及微生物凈化機理,研究土壤、大氣、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論與修復技術,同時按照循環經濟和產業共生的要求,探索環境資源循環轉化與利用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謨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在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在國際國內已形成明顯特色。同時本學科點在核技術在環境中的應用、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與資源化、環境毒理與健康三個研究方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本學科點現有教授20名,博士生導師12名,擁有一批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師,具有一支能夠承擔國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點及重要科技攻關項目的科研團隊。
研究方向:
01.環境中毒害污染物分布、遷移、轉化與界面相互作用
02.污染輻射控制原理與方法
03.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學特殊處理技術與原理
04.固體廢物的資源化與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
05.水污染與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與裝備
06.水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
07.環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備與原理
指導教師:
傅家謨院士、劉元方院士、吳明紅教授、錢光人教授、陳捷教授、焦正教授、劉曉艷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國際教授、劉強教授、劉建勇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招生人數:7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2數學二
4.850環境化學
5.綜合專業知識(復試科目)
083100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生物醫學與工程技術交叉的邊緣學科,本專業以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為主要手段,著重研究便攜、易用和個人使用的高效低價的醫用電子技術及器械,在生命科學基礎上開發各類以高新技術為特征的現代醫學儀器及系統,包括無線醫療監護、危重病人監護,體內植入系統,醫院信息系統,醫學圖像處理系統等。
本專業已取得十余項國家及省市級的科研成果,其中兩項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二等獎,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了數本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專著和教材。本專業已培養碩士研究生80余名,畢業后從事醫學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研究,生物醫學儀器及系統的設計和開發,臨床醫學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處理與控制
02.生物醫學電子學及儀器
03.生物醫學圖像與生物信息處理
04.神經信息處理
指導教師:
嚴壯志教授、李穎潔教授等。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830信號系統與電子線路
5.數字信號處理(復試科目)
083201食品科學
本專業以食品中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關系為中心,以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以及系統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根據學科特色和社會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內容:加工過程中食品化學成分及品質的變化;食品的檢測與分析;天然資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及鑒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營養與功能因子等重要內容。本專業以食品營養與安全為發展目標,研究結果直接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體現了交叉學科的內容,通過學習和研究,學生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能力。
食品安全與檢測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檢測方法和食品安全控制與信息化研究。食品安全檢測以生物信息和生物技術為手段,研究與建立致病微生物、農殘、獸殘、過量使用的添加劑的快速、簡便、靈敏、準確性高、可操作性強的技術與標準檢測方法,為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建設提供支持;食品安全控制技術主要是開展食品加工貯藏過程中有害物質形成變化規律與控制、果蔬采后殺菌劑的研究、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的研究,同時以國內特色和大宗食品為對象,開展食品信息數據庫開發與集成、構建食品質量與安全評價數學模型,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的研究。
食品營養與功能主要包括食品營養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營養素的結構與功能的分析,營養素的提取、分離與純化技術,食品中天然活性因子的生物制備技術及其生理調節功能和作用機制、以及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劑的研究與開發。重點開展功能性食品與食用油脂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方向:
01.生物活性物質分離與分析
02.食品安全與檢測
03.食品營養與功能
04.食品微生物與酶工程
05.食品生物技術
指導教師:
翁新楚教授、陳沁教授、高海燕副教授、劉戰民副教授、廖鮮艷副教授、黃俊逸副教授、顧建明副教授、萬嗣寶副教授、張娟副教授、張文舉等。
招生人數: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2數學二
4.851生物化學
5.食品化學(復試科目)
083500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是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并列的一級學科,涵蓋了軟件工程理論與方法、軟件工程技術、軟件服務工程和領域軟件工程四個領域。本專業研究方向緊密聯系軟件工程學與軟件方法學發展的最新熱點以及上海市軟件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軟件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及應用知識,具有軟件開發能力以及軟件開發實踐經驗和項目組織的基本能力,能從事軟件工程技術研究、設計、開發、管理、服務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計算機學院是在錢偉長校長親切關懷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個計算機學院。前身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業大學計算機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聯合而成立。1990年以來,計算機學院連續五次被上海市列為重點學科進行建設,軟件工程學科建設取得快速發展。
本專業研究力量強,學術梯隊結構合理;近年來,先后承擔了近20項國家技術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國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項目等,多次獲得部、市科技進步獎,經費充裕。在國內外著名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過數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承)辦過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
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30多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在軟件工程研究領域已培養博士研究生30多名、碩士生80多名。在有關研究方向上聯合培養了一批外國留學生,還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簽有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
本專業領域學生所設課程反映軟件工程專業的各個領域的當前國內外先進水平,旨在使學生具有扎實和寬廣的軟件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獨立進行研究與開發的能力,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良好,就業范圍廣闊,能適應軟件開發、系統維護和項目管理等與軟件開發相關的各種工作。在高新企業、外資企業和軟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業的IT部門,銀行、金融行業的數據中心,政府部門、機關和學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軟件建模
02.軟件形式方法
03.軟件需求工程
04.數據庫與數據挖掘
05.服務計算與服務工程
06.軟件體系結構
07.軟件測試
08.智能信息處理
09.信息管理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
指導教師:
繆淮扣教授、吳悅教授、葉飛躍教授、曽紅衛教授、劉宗田教授、童維勤教授、趙正德教授、陳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近20名。
招生人數:9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1數學一
4.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5.C++程序設計、編譯原理(復試科目)
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
本專業立足運用現代科學與技術新成果推動我國管理現代化,實行課題研究與理論學習緊密結合的培養方法。培養的學生應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理論體系、以及電子商務與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國內外專業和相關領域的發展趨勢、政府政策和業務慣例,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廣博、視野寬闊,適應性強,富有創新、開拓和務實精神。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課題,也承擔著大量企業委托項目,與海外多所大學有合作研究與培養的關系。自199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已有300余名畢業生,目前活躍在國內外理論研究、管理、金融、經濟、科技、行政等領域,顯示了較強的競爭力。
本學科在管理學院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優秀學生可申請碩博連讀。
研究方向:
01.管理科學
02.工業工程與質量管理
03.創新與知識管理
04.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
05.工程與項目管理
06.電子商務
07.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指導教師:
管理學院:
01-05方向:尤建新教授、陳以增教授、于麗英教授、單而芳教授、林貴華教授、閻春寧教授、許學國教授、鎮璐教授;趙炎副教授、周文坤副教授、陳啟政副教授、孫華麗副教授、周建副教授、解學梅副教授、馬光紅副教授、程敏副教授、費紅英副教授、蓋玲副教授、劉虎沉副教授、姬楊蓓蓓副教授;李剛博士、張翔博士、韓亞娟博士、溫小琴博士、彭運芳博士、汪建博士、李常敏博士、李明琨博士、丁雪楓博士、邢遠志博士、王洪強博士、吳冠岑博士、付新爽博士、王海花博士、石蕓博士等。
06-07方向:熊勵教授、徐桂瓊教授、丁乃鵬副教授、劉翔副教授、戴德寶副教授、劉寅斌副教授、鄒宗峰(高級實驗師、博士)、錢穎副教授;金曉玲博士、方冰博士等。
悉尼工商學院:
01-07方向:呂康娟教授、高峻峻教授;副教授及博士講師10多名。
招生人數:37(管理學院)+7(悉尼工商學院)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3數學三
4.管理學院:823運籌學(01-05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統(06-07方向)或825數據庫原理與應用(06-07方向)
悉尼工商學院:823運籌學(01-07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統(06-07方向)或825數據庫原理與應用(06-07方向)
5.復試科目:
管理學院:
01-05方向:管理學
06、07方向:電子商務或數據結構
悉尼工商學院:
01-05方向:管理學與管理科學方法;
06、07方向:信息管理綜合知識
備注:
本專業歡迎各類理工科學生報考,入校后應至少補習二門本專業本科生學位課程。
120201會計學
本專業旨在培養系統掌握前沿會計理論與管理基礎理論,具備企業CFO及高級會計人才的優秀綜合素質,富有戰略眼光、國際視野及開拓精神的會計領域高級管理型與研究型人才。研究生畢業后能勝任各類大中型企業、金融及證券機構、中外會計師事務所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的會計、審計及財務管理等管理工作,也能從事本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本專業學術梯隊完整,結構合理,師資隊伍素質高,近年來,獨立或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各類課題十多項,系統出版了會計學、財務管理等主要課程教材,積極參與企業各類咨詢活動,為本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研究方向:
01.會計理論與方法
02.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
03.審計理論與方法
指導教師: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張佳春教授;戴書松副教授、李遠勤副教授、陳可喜副教授、李壽喜副教授、許金葉副教授、陶偉副教授;陳溪博士、毛麗娟博士、王瑤博士、鄔烈嵐博士、吳建剛博士、方宗博士、邵建軍博士、杜穎潔博士、呂懷立博士、王晶晶博士等。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3數學三
4.826會計學(含基礎會計、財務會計)
5.理財學(含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120202企業管理
本專業旨在培養精通管理理論、熟悉管理實踐,知識面寬、理論應用能力強,國際化視野和本土智慧兼備的管理人才,畢業后適合到跨國公司、大中型企業擔任中層管理人員,也可從事研究、咨詢和教學工作。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教學和研究中注重與國際接軌,與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需求接軌。近年來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以及大量政府部門、企業的研究咨詢課題,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了保障,畢業的學生很受用人單位歡迎。
研究方向:
01.營銷管理
02.戰略管理
03.人力資源管理
04.物流管理
05.技術經濟與管理
指導教師:
管理學院:
唐豪教授、張昊民教授、儲雪儉教授、李紅教授、孫繼偉教授、范小軍教授;李懷勇副教授、馬進軍副教授、嚴國樑副教授、趙先進副教授、林英暉副教授、李燚副教授、趙曉敏副教授、于曉宇副教授、馬君副教授、王振源副教授、胡曉龍副教授、王家寶副教授、劉婷副教授;朱曉霞博士、王志良博士、許科博士、萬莉博士、單娟博士、魏軼華博士、趙蕾博士、王珂博士、顏卉博士、李倩倩博士、趙紅丹博士、范麗先博士、貢小妹博士、仲維亞博士、劉禎博士等。
悉尼工商學院:
田圣炳副教授、帥萍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
其中:01-05方向在管理學院培養,01、02、04方向有部分在悉尼工商學院培養
招生人數:28(管理學院)+3(悉尼工商學院)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3數學三
4.827企業管理綜合理論與知識
5.營銷管理(管理學院復試科目)或管理學(悉尼工商學院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120203旅游管理
放眼21世紀中國及世界的旅游業發展,本專業致力培養一專多能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現代旅游理論和研究方法,了解國內外旅游產業現狀與動態,具備旅游產業發展研究能力的從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業經營和旅游規劃與策劃的人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指導教師長期從事旅游理論與應用開發的研究,發表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論著,承擔了近百項國家、省市級及企業旅游課題研究、旅游規劃項目、重大決策咨詢項目等,為學生的專業研究與實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研究方向:
01.旅游規劃與開發
02.旅游企業管理
指導教師:
陳建勤副教授、俞海濱副教授、郭頌宏博士。
招生人數: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03數學三
4.828旅游學
5.綜合知識(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規劃、旅游資源)(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120401行政管理
本專業培養具有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制度與行政法學等領域的扎實理論素養,掌握現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論前沿與發展動態,能夠勝任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新聞文化單位和科研機構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備學術研究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實踐調研能力與政策制定能力的高層次管理人才。
本專業學科發展既注重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理論與實踐,又緊密聯系中國與上海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聘請多位政府部門與企業高層領導擔任兼職教授,并與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互動良好的"研究-實踐"協作關系。
本專業依托社會學學科和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專業特色鮮明,同國外知名社會學學術機構建立了廣泛而深遠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學生培養交換關系,為本專業學生的海外深造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還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建立了20多個調查研究和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田野調查和實習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擁有10余項大型專題調查數據供學生使用。除上海大學和國家層面的各種獎學金以外,學院還專門設立了"費孝通獎學金",實施優秀研究生學位論文培育計劃,通過獎學金、專項資助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一心向學、具有培養前途的優秀研究生專心讀書、深入田野開展研究,并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公共政策
03.社會組織管理
04.比較行政制度
指導教師:
張文宏、劉玉照、沈瑞英、范明林、張佩國等5名專職教授及周雪光等多名兼職教授和4名副教授。
招生人數: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3.656行政管理學
4.892政治學原理
5.綜合知識(復試科目)
備注:
1.本專業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
2.聯系方式: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辦公室,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郵編:200444
電話:(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120501圖書館學
21世紀的圖書館學,是對知識信息在思維與技術交融意義上進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學。本專業強調對圖書館學理論與方法學的研究,注重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知識管理中的開發和應用。本專業理論聯系實際、適應圖書館知識管理實踐的需要,面向知識經濟導向下的數字圖書館的管理和實踐領域,培養熟練掌握圖書館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文獻管理技能相結合的、適應復合圖書館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圖書館工作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近年來,本專業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教育部高校古籍委基金以及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項目,發表專業核心期刊論文200多篇,在國內圖書館學界有相當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01.數字圖書館理論和技術研究
02.信息資源組織和管理研究
03.信息咨詢與服務研究
指導教師:
呂斌教授、李國秋教授、趙伯興研究館員及副研究館員等12人。
招生人數:6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52圖書館學概論
4.883情報檢索語言
5.信息資源管理(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120502情報學
21世紀的情報學,是對知識信息的應用價值在思維與技術交融意義上進行挖掘的科學。本專業強調情報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必須扎根實踐、貼近市場,面向信息經濟導向下的信息化的現實領域,為有效提高社會組織的競爭力服務。
本專業擁有上海大學情報學研究中心、上海大學競爭情報工作室、信息分析與測評研究中心、學術傳播研究中心等學術研究機構,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
研究方向:
01.情報理論與方法
02.工商(競爭)情報
03.行業與戰略情報分析與研究
04.情報服務技術
05.知識產權信息管理
指導教師:
呂斌教授、李國秋教授、李紅教授、趙伯興研究館員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數: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53信息資源管理
4.883情報檢索語言
5.數據結構與應用算法(復試科目)
備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120503檔案學
本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教改與研究、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等各方面均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擁有國家精品課程、上海市精品課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辦學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質量上乘。與上海地區實踐部門建立廣泛聯系,形成"校局館"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新模式,在全國檔案學界影響廣泛。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具有堅實的檔案學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適應信息管理及國家檔案事業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本專業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上海市檔案局館兼職教授9人,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各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在全國影響較大。
研究方向:
01.檔案信息化
02.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
03.檔案學基礎理論與發展
指導教師:
上海大學檔案學專業:金波、潘玉民、丁華東、于英香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檔案館:邢建榕、莊志齡等多位研究館員。
招生人數:2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3.654檔案學概論
4.884檔案管理學
5.電子文件管理(復試科目)
130100藝術學理論
上海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也是藝術學升為門類以后第一批獲得"藝術學理論"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目前,本學科共承擔科研項目10項,其中國家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7項。本博士點近五年出版的學術專著多次獲得學術界的好評,發表的論文多次被國內外重要刊物轉載和索引。
藝術學理論專業從宏觀和微觀視角,研究藝術的現象與本質,是門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經濟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藝術生產與市場等各個方面,歸結到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本學科擬在加強藝術哲學、中外藝術史研究的基礎上,不斷關注新的方法論、藝術批評和藝術產業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強化對中國藝術思維、中外藝術史論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對當下紛繁復雜的視覺藝術和各種新藝術樣式的探索,體現海派文化的地域特點,并力圖在上述方面培養學生。
本科學目前有藝術理論、中外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產業與市場、藝術傳播的理論及歷史、藝術管理、公共藝術理論、當代藝術研究八個研究方向,堅持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藝術學理論和至少熟知一門藝術樣式的基礎上,了解藝術發展的基本歷史,學會用藝術學基本原理分析當代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掌握藝術管理的基本理論,解剖當前藝術產業與管理等問題。公共藝術是面向大眾生活空間的藝術創作與傳播的研究,是結合現代人文關懷,跨學科,多領域,綜合性的藝術理論研究。當代藝術研究是面對中外當下藝術創作、展示、傳播及歷史文化的影響與價值研究,是基于藝術當代性特點密切聯系于藝術策展、藝術批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研究方向:
01.藝術理論研究
02.中國藝術史研究
03.藝術產業與藝術市場研究
04.藝術創意學
05.藝術創意學研究
06.馬克思主義藝術學研究
07.藝術傳播的理論及歷史研究
08.藝術管理研究
09.公共藝術理論研究
10.當代藝術研究
其中01-06方向在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培養,07-10方向在美術學院培養。
指導教師:
藍凡教授、金丹元教授,林少雄教授、趙偉平教授、陳平教授、鄒其昌教授、羅宏才教授、潘力教授、曹意強教授、陳燮君教授、馬馳教授、曾軍教授、張建軍教授、王洪義教授、西沐教授、羅楊教授、胡懿勛副教授、馬琳副教授、李曉峰副教授、趙曉紅副教授等正副教授等多名。
招生人數:12(美術學院)+14(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美術學院:201英語一
影視藝術技術學院:201英語一或203日語或244德語(二外)或245法語(二外)
3.626藝術學理論
4.852中國藝術史(01-06方向)
853中外美術史(07-10方向)
5.復試科目:藝術基本理論和藝術作品分析(01-06方向)
專業寫作;專業面試;英語面試(07-10方向)
備注:
報考本專業的考生可在國家規定的全國個報名點報名考試。
藝術產業與管理方向優先考慮有一定文化藝術管理經驗的考生。
130200音樂與舞蹈學
該專業力圖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音樂理論研究能力的高級人才(包括演唱、演奏理論研究)。同時培養學生掌握本學科前沿發展動態,樹立創新思維和創作能力的高級音樂專業研究人才。
該專業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導師隊伍有著教高的音樂創作與音樂研究實力,并且取得了相應的學術成果。
研究方向:
01.作曲理論、中西方音樂學
02.音樂表演理論(包括鍵盤樂器、弦樂器、聲樂)
招生人數: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647音樂理論基礎(含中外音樂史和作品分析)
4.876音樂專業創作(01方向)或877聲樂演唱及器樂演奏(02方向)
5.復試科目:視唱練耳、和聲、面試
備注:
報考本專業的考生須在上海市參加報名和考試。
130300戲劇與影視學
本學位授權點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積累了豐富而扎實的成果,在電影研究、電視研究和戲劇戲曲研究等領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科方向。本學位授權點其主干方向電影研究是國內該領域最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華語電影研究不但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具有廣泛影響。同時,本學位授權點在當代影視批評和影視產業研究、戲劇戲曲研究方向上也積累了豐富的成果。近年來,本學位授權點與上海本土的文化與產業保持緊密聯系,重視對上海電影史和傳統電影理論的發掘與探索,以理論批評介入當下影視產業與創作實踐,注重中外戲劇的比較理論、戲劇與影視的互動研究,以及當代戲劇創作與實踐的研究,切實影響了上海乃至全國的影視與戲劇的文化生態建構。
上海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目前設有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三個二級學科。
電影學專業以多元的方法論視角,研究電影藝術,電影產業和電影文化現象,包括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批評等方向。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具有系統而深厚的理論基礎,堅持藝術、技術結合,熟悉電影運作過程,能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制作或管理工作的創新型人才。
廣播電視藝術學是高新技術與人文藝術科學交叉的產物。本專業不僅要從人文學科的角度研究影視藝術理論及影視文化傳播,更從學科綜合的角度研究影視制作的理論與實踐以及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
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廣播電影電視藝術學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富有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業技術工作或教學工作的能力,藝術與技術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戲劇戲曲學專業是一門研究戲劇的現象和本質、歷史和理論的學科。本專業包括中西戲劇比較、中國戲劇史兩個研究方向,著重對不同戲劇傳統以及戲劇與其他門類的比較,及中國戲劇的發生與發展歷史研究,來掌握比較扎實的戲劇理論基礎和比較廣泛的專業知識,并能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本專業導師在這兩個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國內外影響。
研究方向:
130301戲劇戲曲學:
01.中西戲劇比較
02.中國戲劇史
03.劇團劇場管理
130302電影學:
01.電影理論與批評
02.中外電影史
03.電影制片管理
04.電影導演研究
05.科教紀錄片研究
06.電影產業與新媒體研究
130303廣播電視藝術學:
01.影視理論研究
02.影視編導研究
03.電視經營管理研究
04.電視創作研究
指導教師:
戲劇戲曲學:藍凡教授、朱恒夫教授、趙曉紅教授、廖亮副教授等。
電影學:陳犀禾教、聶偉教授、程波教授、徐杰教授、馬寧副教授、葛穎副教授、黃望莉副教授、王艷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陳曉達副教授等。
廣播電視藝術學:金丹元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張文俊教授、劉海波教授、劉日宇副教授、孫永超副教授、張斌副教授等。
招生人數:62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戲劇戲曲學:
3.642中西戲劇理論基礎
4.867中國戲劇史
5.復試科目:戲劇戲曲基本理論和戲劇戲曲作品分析
電影學:
3.643電影史與電影理論
4.868電影產業與文化
5.復試科目:影片分析
廣播電視藝術學:
3.644影視藝術理論
4.869中外電視史
5.復試科目:影視作品分析
備注:
1.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限制:色盲、色弱。
2.歡迎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考生報考。
130400美術學
本專業包括我校美術學院油畫、水墨畫、版畫、雕塑、美術史論、美術教育、當代藝術等重要學科,致力于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藝術發展的高級研究專門人才,在教學安排上將從理論到實踐諸方面加強學生基本功的培養,使學生的藝術能力與藝術思想均得到高層次的鞏固和提高,并能從事上述各科的藝術創作、藝術研究、藝術教學與藝術管理等工作。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正副教授眾多。在國內外大型美展中多次榮獲多項國家級、上海市級各類大獎,并在藝術領域中享有相當高的聲譽及影響。
研究方向:
01.架上繪畫
02.水墨畫
03.雕塑藝術
04.版畫藝術
05.美術史論
06.美術教育
指導教師:
潘耀昌教授、王孟奇教授、陳平教授、王洪義教授、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黃阿忠教授、楊劍平教授、張海平教授、王建國教授、徐龍寶教授、周國斌教授、羅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朱國榮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潘力教授等50名教授、副教授、兼職教授。
招生人數:29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初試科目:
方向01:627素描人物;854油畫人物
方向02:628水墨基礎;855命題創作
方向03:629素描人體;856泥塑人體
方向04: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5:631美術理論;853中外美術史
方向06:631美術理論;853中外美術史
4.復試科目:
方向01、02、03、04:專業創作;面試(專業、英語)
方向05、06:專業寫作;面試(專業、英語)
備注:
1.本專業學制三年。
2.報考美術學05方向、06方向的考生可在國家規定的全國各考點報名考試;
報考美術學(01、02、03、04方向)的考生須在上海市參加報名和考試。
參加復試的考生資格審查時須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431室,提交5張以上個人具有代表性的創作作品照片或光盤。
3.聯系電話:021-66134153聯系人:芮希彥
130500設計學
本專業致力于培養設計藝術的高級專業人才,使學生在掌握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更深入系統地進行公共視覺傳達、環境藝術、壁畫藝術、數碼交互藝術、都市手工藝(玻璃、陶瓷、首飾、織繡、漆藝、綜合材料、非遺研究)、會展藝術與技術、城市藝術體驗設計、建筑藝術設計、城鄉規劃與設計的理論研究與設計技巧的訓練,在設計思想與設計表現上達到更高的境界,成為本專業的教學、理論研究與知識產業研究高層次人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并擁有相應的設計工作室和外國專家工作室。參與多項國家級和市級的設計課題,多項獲獎,成果豐碩,在設計藝術領域頗有聲望。
研究方向:
01.公共視覺傳達設計
02.環境藝術設計
03.壁畫藝術
04.數碼交互藝術
05.都市手工藝(玻璃、陶瓷、首飾、織繡、漆藝、綜合材料、非遺研究)
06.會展藝術與技術
07.城市藝術體驗設計
08.建筑藝術設計(設計研究、理論研究)
09.城鄉規劃與設計
10.設計藝術理論與歷史
其中,01-09方向在美術學院培養,10方向在數碼藝術學院培養。
指導教師:
美術學院:
01-09方向:汪大偉教授、黃建平教授、武云霞教授、楊清泉教授、關陽教授、羅林教授、王海松教授、田云慶教授、劉森林教授、陳青教授、莊小蔚教授、董衛星教授、何小青教授等34名教授和副教授。
數碼藝術學院:
10方向:鄒其昌教授。
招生人數:18(美術學院)+6(數碼藝術學院)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初試科目:
方向01:632人物線描寫生;858視覺傳達設計
方向02:633環境藝術設計理論;859環境藝術設計基礎
方向03:632人物線描寫生;860壁畫創作
方向04:635造型基礎(非藝術類專業考生考636邏輯演義);861創意文案
方向05: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6:637展示設計;862展示基礎理論
方向07:638城市藝術體驗原理;863城市藝術體驗設計
方向08:639中外建筑史;864建筑設計理論
方向09:657城鄉規劃原理;894城鄉規劃相關知識或895人文地理相關知識
方向10:640設計藝術理論;865設計藝術史
4.復試科目:
01-07方向:專業設計;面試(專業、英語)。
08方向:建筑藝術設計(復試科目)或理論闡述;面試(專業、英語)。
09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復試科目)或理論闡述;面試(專業、英語)。
10方向:專業寫作;面試(專業、英語)。
備注:
1.本專業學制三年。
2.報考08、09、10方向的考生可在國家規定的全國各考點報名考試;
報考(01-07方向)的考生須在上海市參加報名和考試。
參加復試的考生資格審查時須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431室,提交5張以上個人具有代表性的創作作品照片或光盤。
3.聯系電話:(美術學院)021-66134153聯系人:芮希彥
(數碼藝術學院)021-69982484聯系人:高素琴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