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對冰塊說的,鄙人腦子并不是特別好使,所以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死方法,因此花在看書上的時間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死掉的腦細胞絕對不少。
我準備考研的時間并不早,甚至可以說是很晚。因為我本來是很想留在南大讀研究生的,而且確實有這個機會,但是后來因為成績不是特別好,碰上了一堆牛人,所以不能被保送自己喜歡的中文現當代專業,連自己的底限影視戲劇專業都沒能去,甚至可能被送到中山、浙大之類的學校(我并不是說這些學校不好,而是不符合我的要求,不喜歡廣州,所以否決中山;浙大中文系就是原來的杭大中文系,水平很一般),所以決定放棄保送,準備考研,最終決定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中旬。其時還未能決定考哪所學校什么專業,本來是一心想考新聞的,所以也曾經托同學買了廣院的歷年真題和參考書目(03),后來看了一下書目覺得自己水平不夠,短時間內要達到這個目標極有難度,作為一個懶人,是懶得看這么多自己一點都不熟的東西的,所以廣院新聞這個目標是直接被槍斃的。
由于我們系結構比較特殊,一向很少有人考研,所以在決定考研的時候心里還是很有點膽戰心驚的。不過我們宿舍有兩位兄弟因為mm之故,想要伴隨心愛的mm一起讀研,所以也放棄了保送,考他們的mm所報送的學校,所以,我們結成了聯盟,一起看書,資源共享。這樣,在購買資料的時候可以節省下2/3的錢,所以,我們三個人買公共課資料的時候可以幾乎是毫無顧忌的買,博覽群書畢竟見多識廣。當時,也是屬于很盲目地去買,現在回頭看看確實很浪費(我們三個人公共課資料一共花了近一千塊錢,在回家前當廢紙也賣到了靠四十塊),幸虧我們98屆一位牛人師姐因立志要當法學碩士,放棄了去哈佛的機會讀雙學士(其實是應屆考北大未遂),正好和我們一起考研,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們的書目基本上都是她開的,政治方面的書目用處一般,但英語對我們的提高確實相當大。她開的英語方面的書主要是黑博士的那一系列,如下:黑博士8100詞匯、黑博士閱讀系列——郝克奇240+郭崇新120+200、黑博士聽力專項突破、黑博士聽力考前20天突破、黑博士高分作文,基本上市面上有的黑博士我們都買了,然后在8月到9月中旬期間集中突破英語和政治,我們政治看的是人大岳華亭和高教版的教材,當時我還沒有開始背政治,另兩人已經背了四五遍了。公共課的突破主要是集中在這一段時間的,每天看三個小時左右英語,其中一個小時背詞匯,半個小時聽力,一個半小時閱讀,基本上維持這個進度,其他時間我都在晃悠,呵呵,當時我很真的很不專心的,對考研也沒有什么概念的。而且主要是天氣比較熱,有空調的圖書館只在上午開,所以我看書的時間也就是上午那段時間。
一直就這樣到了九月中旬,開始幫自己的學年論文擦屁股,因為自己的學年論文是隨便寫的,導師很不滿意,所以在圖書館花了半個月時間修改論文,也是很凄苦,就這樣晃悠到了十月黃金周回家。回家后,聽說我放棄了保研,老爸老媽將我狠狠的批了一通,痛訴革命家史,然后問我怎么辦,是不是準備工作。當時覺得如晴天霹靂,自己真沒做好工作的心理準備,還是挺留戀學校里面的悠閑生活的,所以痛下決心說要考研。父母說讓我考上海,我一口答應,順利挺過了七天假期。回到南京以后,歷數上海的學校,覺得復旦的傳播雖然牛,但我肯定沒戲;中文跟南大也差不了太多;至于上財嘛我又討厭數學;上戲又沒有適合我考的研究生,因此上海徹底將我拋棄。進大學第一次失眠,很郁悶,于是我去找導師聊天,導師倒不錯,說不喜歡南京,就去北京吧,死活天子腳下,應該有點氣魄。我想想也是,于是一口答應,又問去哪所學校,導師是影視戲劇專業的,當然推薦我考北師大搞研究,我很不給導師面子一口否決,說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做研究了。導師很憤懣,說那你自己決定吧,方正我覺得你去北京不錯,應該有這個實力能在那里活下來。
當時已經是十月中旬,再不決定真要來不及了。我歷數北京的學校,北大的藝術學很不錯,寫的書也挺好的,可惜我的公共課肯定比不上那些北大的牛人,專業課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放棄北大。那有點樣子的我又可以考的就只剩下北廣和北影了,反正我是鐵了心考藝術類,放棄中文了。上網研究了一下北廣和北影各個方向的參考書目,覺得差不多難度,想想北影名氣大就靠北影吧,后來仔細看了一下招生簡章,上面的一句話差點把我噎死:北影不在外埠設考點,我靠,那不就意味著我在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要在北京南京之間奔波勞碌,這樣會苦死的,于是北影就這樣被否決了。
一心一意考北廣了,加上有高中的mm同學在北廣,也要考北廣的研究生,心里倍添動力。開始準備看專業書,其時已經差不多開始要報名了。當然,在思前想后決定所報考的學校的時候,前期的準備工作也已經差不多了,上網發帖子問考北廣的一些事宜,去學校圖書館藝術閱覽室抄羅慧生的那本書(買不到,而且因為是善本書學校不讓復印,只好手抄),收集參考書。在收集參考書的時候我還是很感謝南大的,因為我要的書基本上南大都有,除了程季華的書我是自己去南京書城買的外,我并沒有花一分錢去買自己的專業書,不像考復旦法碩的那位哥們,買專業書就花了不少米。
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我這人有一壞毛病,不把所有書收集齊我是不會去動專業書的),時間已經到了十月下旬,被我晃悠掉的時間真不少。不過英語方面沒有放松,基本上保持每天三小時,當時郝克奇的書已經做完,已經開始做郭崇興的書了,個人感覺郝克奇的書相當簡單,基本上就是領著你去背單詞,確切來講就是讓我將自己拋棄已久的英語重新拾掇起來,做完240篇以后,我開始適當的做真題,真題是個好東西啊,真的不能放棄,從針題里面可以琢磨起來很多東西,這為我做郭崇興的書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一開始做郝克奇的書基本上20道閱讀要錯7道左右,做到最后基本上錯個一兩個,實在簡單。做郭崇興的書就體驗到難度了,文章不長,也不是特別難懂,但題目就容易錯,跟真題的感覺很類似,而在考研做英語的時候,基本上也沒太多問題,感覺跟郭崇興的東西差不多。所以,考完之后對了答案,我的閱讀只錯了兩個左右。聽力也是,天天聽,不用書,直接把聽到的內容聽寫下來,這是我們的師姐教的方法,我們對她向來比較迷信,因為在上次考研(2002)的時候,兩門公共課拿了靠160分。因此,在采取了這個方法之后,配合練習(因為南大的校園網還是不錯的,可以下載大量的聽力題目,各種考試的都有),我感覺聽力提高也很大,因此考試的時候基本上是很順利的聽完的,好像只錯了一道。
關于英語,我基本上是天天會放時間上去的,雖然最后我的分數只有61分,那是因為我的第二卷出了問題(我回宿舍就和同學對了答案,閱讀基本一樣,聽力也類似,標準答案出來以后我和他第一卷都應該拿60分左右),應該來講,我覺得我的英語復習方法還是很有效果的。
至于另一門重頭戲政治,我基本上是放棄的,因為當時覺得只聽說過死在英語上的沒聽說過死在政治上的,所以也沒怎么放在心上,就當閑書看看,每天看個十幾二十分鐘,上了一下林代昭的沖刺班,除了張秋芳的馬哲基本上記下來了以外,其他的基本上沒有背。直到考前三天,發揮科技社會資訊發達的優勢,上幾乎所有的考研論壇,把所有的輔導班的壓題試卷都拷了下來,包括任汝芬、陳先奎、林代昭的幾套大題,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密押試卷,尋找重合之處去背(當年我的馬哲也是這樣考到全班最高分的),再將一些細微之處背一下,跟著林代昭那本書拎一下知識點,總共花在上面大約兩天以及考前的那個晚上的時間,最后去考的時候發現準備的東西幾乎沒有用,所以就發揮平時黨組織生活時所學到的知識隨便亂吹,考完的時候面如死灰,覺得可能會發生開天辟地的事情——一南大學生考研其他科目悉數過關,最終死在了政治上。而最終的分數讓我很驚訝,竟然拿了63分,比我寄予厚望的英語還要略高一籌,由此可見,政治是一門很邪的科目,估計是我的知識沒法征服它,只好用我的笑話去娛樂它了。
接下來講講我專業課復習的過程。首先想說,電影的文學綜合和廣告的綜合差很多,不能混為一談,有05的人問我廣告的綜合怎么復習,我確實不知道。我只能告訴我的文學綜合是怎么復習的,因為我的本科主修的就是中文,因此文學綜合對我來講相對比較簡單,因為楊周翰的《歐洲文學史》和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我都正兒八經的學過,而且最后考試分數都不低,對于歐洲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都有一個面上的了解,而且由于曾經在大一的時候被逼背過數篇古詩文諸如古詩十九首之流,詩經之類也略懂一二,所以我的外國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史都只是略微的花了點時間,是在十一月上旬重點突擊的。而現當代文學史本來就是我比較喜歡的,因此我只是重點看了一下人大出版社出的那本書,因此也并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借了一下當年考南大中文系研究生的人的筆記重點復習了一下名詞解釋(當時我并不知道出題形式,是根據以前的題型來復習的),其他的覺得自己能夠應付的,因此就忽略不計。我知道有挺多人本科是學中文的,因此,考北廣電影學的時候我覺得挺沾光的。因為考試的時候你不懂可以掰和,畢竟對這些東西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像中西方悲劇的比較這道題我本來一點都不懂,所有的東西都是掰出來的,而且自己會感覺挺好的,因為心里還是有點譜的,畢竟專業知識在那邊呢,怎么掰都不會離譜的。考試的時候掰活最多的其實是第一道題,就是關于詩經的東西,關鍵要舉例說明,所以就把自己記得的東西都用上來了,也幸虧大一的時候那個變態老師叫我們背過像〈七月〉、《采薇》之類的東西,應急的時候還是能想起來的,最后我的文學綜合得了139,說明我掰的不算差,至少老師感覺還行。
我花時間最多的是專業課,其實本來對電影就比較感興趣,因此,一些基本的常識也是知道的,看專業書的過程也就是把原來所知道的知識系統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受益頗多,花的時間自然也成正比,畢竟自己也不是特別熟,需要一個思維轉化的過程。在考試之前買了北廣03級一位師兄的筆記,這位師兄對我的復習幫助也挺大的。至少我就沒花多少時間在《 當代電影》上,因為這位師兄的筆記上對今年老師重點提的幾個導演都有提示,因此,我就重點看了關于這些導演的內容,其他的就忽略不計了,而最終考試也不出意外考到了其中的東西,呵呵,也是挺沾光的。感覺電影學專業的東西都是考的很面的東西,而不是點上的東西,所以不懂也能掰,我的電影史拿了136吧。
其實我花在考研上的時間算算看也就兩個多月,每天不會超過七個小時,沖刺階段也就是最后一個星期每天在十個小時左右,時間不算多,但在看書的時候我絕對是一心一意的,就是,該看書的時候就不怎么分心想其他事情,到沖刺階段的時候就把自己平時整理出來的覺得可能重點考的東西反復背,最后的電影史講義大概有二十頁吧,打印的六號字,文學史也差不多,這些講義我至少背了十遍,我背誦的方法是這樣的,比如文學史,我會列個提綱,會把關鍵字寫出來,比如魯迅,一共有六點,我就寫,魯迅(6),第一遍背完,我回過去背的時候,就是看到魯迅,再把這六點從頭到尾背出來,中間不看材料,這個方法比較死,不過記住了基本上就不會忘,我高中的時候就是這樣把五本歷史書背出來的,考試的時候不會就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寫出來,反正是踩點得分,這樣高分或許不一定能拿到,但至少不會是低分。
我采用的復習方式都是比較死的那種,只適合于這種應急性考試,像廣告要考的東西比較多,這種方式就不太奏效了,當然,如果準備得較晚,像我這么晚才準備考研的確實很少,加上題目不難,才能拿高分 ,如果一考有深度的題目,我就會掛得很慘,所以,如果有時間的話盡量多看一點,不要耍小聰明,畢竟,知識是越踏實越好的。
不過也不是不耍小聰明,在開始全面復習之前,我把北廣歷年的真題都研究了一遍,根據我導師所說的“三年內考題原則上不重復”的原則,把一些次要的知識點排除,然后,再重點復習沒考過的,電影史我就是這樣來的。而文學史像現當代北廣肯定不出“魯郭茅巴老曹”,古代史只考黑標題的,歐洲文學史偏重俄、法,這些都是可以根據真題研究出來的,在考試的時候也沒出太大的意外,基本上都在此范圍之內。今年除了填空題中的《美國往事》和石揮重復了過去的題目意外,大題基本上都沒有重復過去的內容,就是重復了,角度也不同,比如《詩經》。
冰塊,表老問我學習方法,我是傻人有傻福,瞎貓逮死耗子的。其實考研還是貴在堅持,在我真正復習的那段時間里,我能保證每天至少有七個小時是全身心地投入復習的(當然圖書館的美女還是要看的),英語嘛貴在堅持才能提高,政治嘛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身,專業課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 ,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較重要,我相信你的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