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些考研前輩們就選擇專業提出的一些注意事項。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人們往往會投以滿腔熱情,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此,再考研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所學的東西是你的興趣所在,你才不會把考研當成一個負擔,當成一塊拿不起放不下的巨石,你才會輕松而愉悅的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由于對翻譯的酷愛,在選擇學校時,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外交學院。翻譯,顧名思義,牽扯到兩種語言的對照,其中選詞用句的學問很大,確實耐人尋味。看著名家的翻譯大作,自己總忍不住要獻丑一番,獲將拙作與原譯文對照,或獻之于師友探討,其樂無窮,這樣,翻譯在我的日程安排上不僅不再作為正式的考試科目加以復習,反而成了我緊張學習治愈的消遣。
在考研中最忌諱的是一味追求“熱門”,而忽視自身的條件和優勢。英語專業中經貿英語、翻譯相對教“熱”,而文學、語言學、教學法等相對較“冷”。熱門專業往往形成千軍萬馬功過獨木橋的局勢,而冷門專業優勢卻面臨招生不足。因而考生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有的放矢的選擇學校、專業,對于考研方向不太明確的同學,報考“冷門”專業不失為一個好機會。
(由華 首都師范大學英語系)
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我經過仔細權衡。會計師資力量強、知名度較高的有上海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廈門大學。本來當初報的是廈門大學,后來覺得中國人民大學的地理位置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信息量多一些,而且人大會計系師資力量雄厚,聚集了會計學界的許多知名教授,于是我選擇了人大會計系。當年人大會計系基礎科目錄取分數線為372,錄取比例越為1:10。
(羅明琦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
選擇報考專業主要取決于考生自己的興趣和自身的實力預測,當然索報專業的師資力量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由于北大經濟學院的研究生考試采用統一命題,錄取也實現統一劃線,從高到底進行錄取,所以考生在最初不要過多考慮這個專業問題,最關鍵的是要集中精力苦練“內功”。只要過了分數線,即使沒被原報考的專業錄取,也可以在其他專業進行調配。當然,不肯去就調配專業的考生只好“孤注一擲”了。另外,我的一個指導原則是,盡量往好的專業報,以免出現“高分數,差專業”的后悔結果。
(張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
去年,我是以管理科學專業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但在當時,作出決定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當然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決定。我始終認為,挑戰是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真正存在的方式。我本科史學自動化的,那時許多人看起來不錯的專業。但事業和愛情一樣,不是有旁人評判的、純粹的好不好,而是適合不適合、能否始終如一的問題。盡管少年時的我對理工科非常迷戀,但我的興趣很廣。大學第三年初解除了很多經濟方面的讀物和教授,并且輔修了管理專業,逐漸萌發了對經濟管理的強烈興趣,突然發現自己終生的事業是要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加上北大的民主科學、自由博大一直是我深深向往,而曾經多么急于沖進現實體現了自我價值的我,經過幾年思考,漸漸地看到自己諸多不足之處,在大三的第二個學期,我下定了決心考研。因為我越來越清楚北大是我的目標,管理學院是我的目標,上研也是我的目標。經過多方調查,選中了兼顧文理的管理科學專業。
(馮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專業)
兩年前,我還是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忽然決定報考數量經濟專業的研究生,一則是因為覺得冰冷的鍵盤和閃爍的光標太缺乏人情味;二則是夢想把計算機這一最先進的工具用于當前經濟熱點的研究中;三則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定量的研究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想法。總之是運用了個人愛好家社會發展趨勢的“決策原則”。
數量經濟學研究搞得比較好的學校主要由中國人民大學、中科院、東北財大、上海財大和首都經貿大學等。我所就讀的首都經貿大學數量經濟專業倒是隊伍的水平很到,博士點已通過國家審批,畢業生主要分配到金融機構、企業、科研院所和一些國家機關。專業課考試主要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程序設計。 歡迎對本專業有興趣的朋友報考。
(郭新忠 首都經貿大學信息系)
我考研主要是因為比較喜歡校園生活。而且本科四年給我的感覺象是僅僅學了一門受益,只是粗略的涉及了一下會計領域。
大三半學期我們去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才真正接觸到了會計專業人員所過的那種生活,使我對會計專業真正感興趣,想要研究一下更精深的學問,便選擇了考研。未來社會對人的知識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越是進步發展,要求我們掌握的知識越多。所以趁年輕時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系統的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對于未來的發展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