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前史
大概是受多年習史的影響,在思考問題和講述事情時,我往往習慣于聯系它的前因后果,喜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感覺。現在想來,或許,正是打小的一系列當時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所構成的“前因”規定了我至今的人生軌跡。中國的老話“三歲看到老”,頗有些樸素辯證法的味道。
我七歲的時候發生了北京的那場風雨,剛剛懂事的我(我記事很晚)從電視上目睹了令我永生難忘的幾個“鏡頭”,那是我的政治初戀,從此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小時候,每當讀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類的名言警句,總能激蕩起我內心的豪情壯志,以至頃刻間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在八九之后的幾年,爸爸的單位發了很多宣傳讀物,有些是批判“動亂精英”的,有些是宣傳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記得其中有本書講的是集體經濟使農村致富的幾個案例,一天早上與一位要好的同學在路上邂逅,他閃著大眼睛對我說:“社會主義真是好啊”,他說得很真誠,現在想來,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輩很多青年人心中是扎下了根的。初一的政治理論課的教材我反復讀過多遍,從“勞動創造人”一直到“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代替”,邏輯清晰而有力,這是我第一次系統接受社會科學的理論。后來,1995年上初三的第一節政治課時,因為教材還沒拿到,我拿著姐姐用過的教材《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興沖沖地跑去上課,結果政治課老師的一句話讓我終身難忘,他說:“現在都搞市場經濟了,這本書早過時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知識也是會“過時”的。
小學和初中都是在父母單位的子弟學校讀的,成績一直是第一,但因家庭條件所限,求知欲未能得到充分滿足,課外讀物翻來覆去的總是那幾本小人書和《初中生之友》之類的教輔類雜志。沒能在最應該大量閱讀的年齡閱讀到一定數量的經典著作,遂成為我一生的遺憾,七歲那年發生的事情究竟為何也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高中去了縣城一中,頗有些鄉下人進城的不適應。高一時,化學成績始終不理想,到了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經與家人商量,我選擇念文科,我慶幸自己的這個決定,高二開始我又成了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直到高考。
1999年,17歲時,還是少年的我,負笈京城求學,就讀于北師大歷史系,這是一所伴隨著近現代中國的風風雨雨而成長、成名的大學,這是一個本身足以寫一部系史的歷史系。然而,對大學的放養式管理方式,我是極端不適應的,缺乏歸宿感,感覺找不到“組織”,找不到人生的目標。在很長的時間內,我對歷史學本身也是一知半解,當時的我實在搞不懂,幾千年來,代代學者窮經皓首著史立說究竟是為了什么。史學究竟有什么用?這是我們同學平時討論的重點話題之一,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現在想來有些好笑。但那時的我也確實了解了中華民族實在是一個歷史的民族,古代中國史學的發達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的,從《春秋》、《左傳》到《史記》、《漢書》,再到《資治通鑒》,中國史學可謂群星燦爛。只是現今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著實對不起我們民族的先賢,枯燥乏味不說,歷史學最基本的屬性——真實竟也難以保證,真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用說以史為鑒、資政育人了。大二時學會了圍棋,在專業外終于找到了一種消磨自己精力的方式,在黑白世界中,我的生活變得充實了些,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訓練,可能我現在的一些辯證法思想就得益于圍棋的訓練,現今歷史學教育太缺少理論思維的訓練,以至要靠如此方式彌補。但同時,圍棋也麻醉了我,使我暫時忘掉了從小所信誓旦旦的雄心與抱負,也許也是我當時正需要這種麻醉。大三下學期時,面臨畢業的出路選擇,彷徨不知所措,考研抑或工作,反復權衡了良久。當時的就業形勢還不似現在這么緊張,而且北師大畢竟是名校,如果鐵心想留京工作,還是有很大可能的。現在想來,最后決定考研其實主要還是受社會與學校的大環境影響,日熾的考研熱“逼”得你必須一試身手,好似畢業的一個必經程序,就象現在研究生畢業又隨大流報考了公務員一樣。也許,我們這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就注定是一個悲劇,一代青年整體的悲劇。
在2002年的初春時節,我的考研之路開始了。
初嘗苦果
大政方針既定,當然就要小處著手了。
首先是選擇學校。我當時查找了各個學校的歷年試題,發現很多學校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都象是升級版的高考題,而我的性格比較喜歡挑戰,如果名詞解釋凈是“百日維新”、“魏晉玄學”之類的,我是無法戰勝那些專啃書本的考生尤其是女生的,也無法激發我復習的動力。本科幾年的期末考試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題目有發揮的空間的話,我的成績往往比較高。后來的實踐證明我這個判斷是對的,保送北大讀研的大部分是女生,而通過考試錄取的大部分是男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幸運得認識了一位沈陽的研友,他參加了2002年北大歷史系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因為北大試題當時是不對外公開的,所以他通過回憶提供給我的試題尤其寶貴。當我看到他給我發來的試題時,著實有些吃驚,名詞解釋有好些個我不知道甚至聞所未聞的,比如黨軍,問答題也相當有深度,很多是我沒有思考過的問題,這一下就激發了我埋藏已久的探索未知的渴望。另外,我心中始終有一個未了的北大情結,據我在考研過程中和進入北大學習后的觀察,這種情結是相當多北大考生共同的心結,體現為一種非功利的理想主義。正是以上的一些原因,使我選擇了北大,選擇了北大歷史系。
其次是確定專業。歷史專業一般分三個大方向,分別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與世界史,另外還有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等招生人數比較少的專業方向。因為我的外語不好,世界史當然不能成為首選。從小對中共歷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興趣使我最終選擇了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在北師大讀書的時候,我沒事的時候喜歡去圖書館舊館的報刊閱覽室瀏覽報紙雜志,《歷史研究》與《近代史研究》上經常出現的一些作者都是北大歷史系的老師,他們的文章成為我重點拜讀的對象,這也加大了我復習考研的動力。
最后是搜集信息。在這方面,前文提到的那位沈陽的研友對我的幫助是最大的,他為我非常詳細地介紹了他的考試與復習心得,雖然我們在2003年要同場競技,但他對我的幫助幾乎是毫無保留的,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他未能如愿走入燕園。我們至今還保持著經常的聯系,雖然還尚未謀面。這也是我在考研過程中除學識增長之外最大的收獲了。這里需要提醒后來的考研者的幾點是,第一,考北大歷史系不一定要聯系導師,據我所知,最后真正考上的絕大多數都是外校的且未跟導師有過任何接觸的;第二,考試復習階段一方面要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對所考專業各位導師的主要論著有所涉獵,即使現在專業課是全國統考了,但在復試階段這還是有作用的,至于導師信息,可以去北大歷史系主頁查找,那里有非常詳細的介紹,一般都留有電子郵箱,如果需要聯系導師的話,個人認為電子郵件是個不錯的方式;第三,考歷史的研究生一定要以相當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如果僅僅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讀歷史系研究生是極其失算的,即使是北大;第四,有志學世界史的朋友一定要加強外語水平,必須修二外,甚至三外。
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在2002年的暑假,我全面投入了考研的復習。當時參加了兩個輔導班,一個政治,一個英語,花費上千元,現在想來很虧,因為所謂輔導班,不過是一些在學術上沒前途的“老師”撈錢的手段而已,傳授的一些“技巧”也華而不實,對考試幾乎完全沒有作用,所以我想在此提醒各位研友,不要再送錢給人家了!至于考試經驗,答題技巧以至輔導班的資料,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了,選擇幾份整理好的看看足矣,考研公共課的應試技巧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索,我認為是比較純熟了的。無論是公共課,還是專業課,最關鍵的一是把基本內容搞熟,二是反復作歷年試題,英語方面,我建議研友們把近年的四六級試題也拿來做,總之,要做真題。
2008年考研人必看的電影和必聽的歌
更多內容請訪問:考試吧考研頻道
和研友們去交流么?去論壇看看吧!
去考研博客圈,看考研名師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