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模擬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36.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從一八四0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國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式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強列,內間民國。但是這些東兩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劇利運動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這動的結合過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國其產黨莊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人民此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大會上的報告》
材料2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舉行、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某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就是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10月31日,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贍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在瞻仰中共一大會議室原址時,習近平動情地說,毛澤東同志稱這里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這個比喻很形象,我看這里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在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時,習近平說,在浙江工作期間,我曾經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習近平同志強調,“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96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日)
(1)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應運而生”? (4 分)
(2)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由“簡”而“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6 分)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請老人坐在自已身邊的暖心舉動,感動了全國人民,同時也讓大家記住了這位93歲高齡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1937年,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黃旭華隨同學在向內地轉移途中,看到無數城市在日軍的轟炸下化為了廢墟。年少的黃旭華默默思考:國家太弱就會任人欺凌、宰割! 我要學習航空、造船,將來制造飛機捍衛我們的藍天,制造軍艦抵御外國的侵略。憑著這個信念他考入大學學習艦船技術。
由此他把自己的專業志向與國家需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隱姓埋名30多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孜孜不倦地戰斗在核潛艇研制一線。1970年,我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終于順利下水試航,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如今,已是90多歲高齡的黃旭華仍然每天準時出現在研究所,在他身上好像蘊涵著無窮的力量,水遠不知疲倦,而這一力量正是源自他年輕時確立的正確的理想信念,他說:“研制核潛艦是我的夢想,一輩子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我很幸福。”
黃旭華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從無到有、第二代核潛艇的跨越發展和第三代核潛艇的探索趕超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7年7月30日)、《光明日報》(2017年11月26日)
材料2
2017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從自已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黃大年是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017年1月8日因病去世,年僅58歲。黃大年青年時期就立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宏大志向。他17歲考到地質隊工作,成為一名物探操作員;1977年考入大學,從此與地球物理結下一生的緣分。1992年被選送至國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臨出國前,他說,“等著我,我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我的歸宿在中國”。2009年,黃大年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科研條件,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四國7年多,他作為國家多個技術攻關項目的首席專家,帶領科技團隊只爭朝夕、項強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秉持“祖國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條,為實現科技強國夢殫精竭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常說,“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黃大年的一生從“物探操作員”到“地球物理學家”,變的是稱呼,不變的是他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7年7月13日)、(光明日報》(2017年7月24日)
(1)為什么說年輕時期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能夠為人的一生提供“無窮的力量”?(6分)
(2)青年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4分)
38、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性突出,一些人把世界亂象歸咎于經濟全球化,以致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等逆經濟全球化思潮涌動。曾經的經濟全球化“推手”美國。不僅反對多邊貿易體系,而且主張以“美國主義”替代“全球主義”;曾經的區域一體化“標桿”歐盟,不僅遭遇英國“脫歐”,而且其他幾個老牌發達國家也接連上演“投票箱大戲”……曾被人們當成“阿里巴巴的山洞”的經濟全球化,歷時久遠,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現在何以又被不少人視為“潘多拉的盒子”?處于質疑聲中的經濟全球化將何去何從,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如何引導經濟全球化釋放出更多正面效應,則是對大國智慧與責任擔當的考驗。
摘編自《經濟日報》(2017年5月12日)
材料2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治。“一帶一路”倡議即是最好佐證。“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多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一帶一路’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這不僅使“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倡議先后被載入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的重要決議。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2017年5月14日,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3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大國際機構負責人以及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出席。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的演講中表示: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將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更多的資金援助……中國正以十足的誠意和堅定的行動,落實著“一帶一路”倡議,為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勁動力。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發展帶來了中國方案,有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諧發展,對于通過國際合作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具有重大意義。
摘編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人民日報》(2017年4月11日)
(1)為何要引導經濟全球化釋放出更多“正面效應”?(5分)
(2)如何理解“‘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5分)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