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預測之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相關知識點
1.改革的全面性
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是由改革所擔負的任務決定的。鄧小平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1)在全面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
(2)“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是生產力標準的堅持和發展。在“三個有利于”標準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生產力標準,綜合國力的增強是生產力發展的宏觀表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體現。“三個有利于”標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和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的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的統一。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第一,保持改革、發展和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穩定是前提,但穩定是相對的,不能因為改革有風險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則會導致更加嚴重、更加劇烈的社會不穩定;也不能因為在發展中可能出現不協調不平衡而不致力于發展。因此,需要統觀全局,精心謀劃,從整體上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但是改革和發展也不能不顧及社會穩定的內在要求。改革的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加快發展,但要注意協調發展。改革和發展要始終注意適應國情和社會的承受能力,要統籌安排改革和發展的舉措,精心處理穩定同改革、發展的關系,著眼于“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及時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穩定,促進改革和發展。
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人民群眾是改革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是穩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礎。改善人民生活,讓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是我們致力于發展、積極推進改革、堅持維護穩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讓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為此,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要堅持給人民群眾以看得見的實際利益的工作原則,要堅持以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工作重點。
命題角度
新疆7.5事件的啟示;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示范例題
材料1
從1978年至2006年,我國經濟年增長9%以上,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為5689.8億元,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09407億元;1978年我國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4億美元,2006年已達到17607億美元;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為1.67億美元,2006年已達到10663億美元。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二。可以說,這是我國生產力巨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實惠得到最多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力顯著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形象大大提高的時期。事實勝于雄辯,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新的偉大革命。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場革命,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狀態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在新的歷史時期,胡錦濤同志指出,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讓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材料來源:2008年10月6日 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材料2
鄧小平于1985年9月23日在《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闡述道:“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子。”因此,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這體現的是量變,而“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這講的是量變中的部分質變。可見,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量變中有部分質變的過程。實踐證明,許多重大的改革的成功,如在農村實行責任制,搞包產到戶,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體現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論斷的正確性。
如何才能完成好這第二次革命呢?鄧小平于1986年9月2日在《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一文中指出:“我們也講現在我們搞的實質上是一場革命。從另一個意義來說,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既然是新事物,難免要犯錯誤。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又在《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一文中進一步指出:“改革開放放棄不得。如果固守成規,照過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樣地搞,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我們一定要真正地搞改革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
——材料來源:2004年8月21日 新華網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2)簡述如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答案要點】
(1)改革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也是鄧小平理論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因為:①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它主要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態。②從深度上看,我國的改革不是對原有體制作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原有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體制。③從廣度上看,改革要觸動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改革一個陳舊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思想方式。④從改革要實現的目標上講,改革將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其宏偉和艱巨不亞于建立一個新中國。
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關系,需要正確處理。
①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互相促進、互相統一,不可分割。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發展是改革和穩定的基礎。②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各方面的重大關系,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③在改革發展中產生的新問題與新矛盾,最終要靠深化改革和繼續發展來解決,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離開了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能實現。
從改革與發展的關系來看: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深化改革必將加快經濟發展,發展得好則會有力地支持改革,為改革創造良好環境。從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來看:只有通過改革加快發展才能解決經濟社會中的突出矛盾,求得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而保持穩定則是發展經濟和順利進行改革的必要條件,國家一亂則一事無成。
相關推薦:2010年名師肖秀榮考研政治沖刺考前大預測·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