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他們的聯系:它們都是唯心主義,都承認意識第一物質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識,物質世界是由意識派生出來的,即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其次,它們的區別是: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論”。例如,英國大主教貝克萊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觀感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覺的復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馬赫倡言“世界是感覺要素的復合”;康德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選擇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華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波格丹諾夫的“經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驗”。中國古代莊子講的“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講的“萬物皆備于我”;陸象山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心包萬物,心包萬理,萬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絕對精神等)變為獨立的客觀存在,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造者。它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觀精神,而是由超空間的客觀存在的精神決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這種精神實體的派生物或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在于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其所謂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例如,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約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確良創造物”,“人為天命所主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萬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和頤的“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朱熹認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萬物之本”,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見,對它們的區別還是要從概念上理解:主觀唯心主義的出發點是是“我”——我的意識或思想等,客觀唯心主義的出發點是“他”——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界的第三者的意識或精神,如宗教的上帝創造萬事萬物。
這里有道1996年考研真題,單選第一題:《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段話表明惠能關于運動的基本觀點是
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B。運動與物質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運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 D。精神是運動的主體
答案是D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