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復習筆記(第一章第2節)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基本內容】
1.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研究的出發點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等活動的存在和發展。
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要素: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是指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勞動對象是指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于其上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有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礦藏、原始森林等;有勞動的生產物,如棉花、磚瓦等。勞動資料(或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還包括除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產資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在三個簡單要素中,人的勞動是生產中能動的主體要素;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總和作為生產資料,是生產中的客觀要素,是物質生產必備的物質條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這些簡單要素的基礎上會逐漸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經濟信息等。
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就是以上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2.社會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任何社會的生產,都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在生產力的構成中,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以及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它在生產中起著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產資料,在生產資料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最主要標志,也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志。在當代社會生產中,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會滲透到生產資料和勞動能力之中,引起它們的優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代發達國家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主要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推動的。
生產關系也稱經濟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政治關系、家庭關系、宗教關系等各種社會關系,都受生產關系的支配和制約。生產關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系,如企業中廠長、經理、工程技術人員、工人等之間的關系。政治經濟學不僅考察直接生產過程,而且考察社會再生產過程,它包括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分配、交換、消費四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從而也就使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形成了上述諸方面的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就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諸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其中,直接生產過程是再生產過程的起點,起著決定作用。所謂生產起決定作用,包括兩方面涵義:⑴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的對象。⑵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但是,分配、交換、消費也會反作用于生產。所謂反作用,是指促進還是阻礙生產的發展。如果分配、交換和消費適應于生產,就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交換與消費對生產的發展、經濟增長也會起不同程度的決定作用。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率的高低,是由出口貿易、固定資產投資、國內消費需求三個因素拉動的。如果生產出的東西賣不出去,大量積壓,必然會影響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而產品銷售率的高低,就與上述三個因素的拉動作用有關。
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性質,是生產關系性質的首要標志。生產資料所有制總是要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諸方面關系才得以實現的,而且后者對生產資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這表現在當它們適應所有制的性質與要求時,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鞏固、發展作用;反之,就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馬克思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對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表述,還重視對經濟體系和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
3.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就在于揭示經濟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因為:第一,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有什么樣的經濟條件,就會產生與它相適應的經濟規律。所謂客觀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的狀況。第二,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也不能創造或制定經濟規律。經濟規律只能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可以創造某一種新的經濟條件,可以改變甚至消滅一種原有的經濟條件。原有的經濟條件消滅了,以此為基礎的原有的經濟規律便隨之退出歷史舞臺。新的經濟條件產生了,在新的經濟條件基礎上就出現了新的經濟規律。但是,人們創造、改變或消滅經濟條件的行動本身,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必須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要求來進行。
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并不意味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只能聽憑經濟規律的擺布。相反,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律。人們認識經濟規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所謂利用經濟規律,是指人們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客觀規律的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動就越自由,就越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同自然規律相比,經濟規律又有自己的特點:⑴自然規律是完全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而經濟規律主要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離開了人們的經濟活動,也就不存在經濟規律。⑵自然規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而絕大多數經濟規律只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⑶在階級社會里,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都有階級背景。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態度是不相同的。經濟規律深藏在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部,它的作用總要通過一定的經濟機制才能貫徹和實現。因此,要深入研究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規律,還必須重視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考察和研究。
4.研究生產關系必須重視生產力的狀況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是緊密結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進行研究的。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兩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表現在:⑴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人類社會各種類型的、性質各不相同的生產關系的更替和發展,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都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⑵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部分質變。在一定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會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環節上,或者是在實現形式上,出現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情況。這就要求進行生產關系的必要調整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其次,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所能變化的程度。生產關系必須而且只能適應生產力的現有狀態而發展變化。如果超越了現有的生產力狀況,人為地、過早地變革生產關系,反而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關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表現在:當生產關系的變革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應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如果生產關系滯后或超前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社會生產的發展變化,總是從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開始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產關系相應的發展變化。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過時的生產關系,遲早要被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而新的生產關系也只有在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才能確立和鞏固。超越生產力發展要求而人為地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由于它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因而不可能長久保持下去。因此,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決定了政治經濟學必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來研究生產關系。
在一定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的上層建筑。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性質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筑會或遲或早地相應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適應新的經濟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能夠保護和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而舊的上層建筑,則維護舊的經濟基礎,或延緩舊的經濟基礎的瓦解,阻礙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政治經濟學只有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變化,才能正確揭示它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重點難點分析】
1.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在理解該問題時,一定要注意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區分開來。對該問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⑴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直撅撅的關系。⑵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要生存,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社會要發展,也必須依賴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⑶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生產關系必須以對物質資料生產的研究為出發點。生產關系體現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不了解物質資料生產中的三個基本要素,不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就無法研究生產關系。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但是,在對生產關系的理解中,要防止片面性。⑴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方面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把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社會生產過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關系綜合起來研究,才能把握生產關系的本質。⑵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現象,而是揭示生產關系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生產關系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⑶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經濟基礎,它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表現為積極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阻礙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政治經濟學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來研究生產關系。
【概念辨析】
1. 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勞動 勞動對象 勞動資料
區別:
①內容不同
②在生產中的作用不同
①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
②勞動是生產中能動的主體因素 ①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于其上的一切東西,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勞動的生產物 ①勞動資料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②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總和叫生產資料,它們是生產中的客觀要素,是物質生產的必備條件
聯系: 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物質生產的勞動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機結合,創造出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物質產品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生產力 生產關系
區別:
①概念含義不同
②反映的關系不同
③包括的內容不同
① 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
② 生產力反映社會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③生產力包括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個基本要素
①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
② 生產關系反映社會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③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及其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的體現
聯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
【輔助閱讀】
經濟規律的類型
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經濟規律有三種類型:⑴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共有的經濟規律,它存在的條件是社會生產,表現了一切社會生產的共同的本質聯系。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就是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存在并發揮作用的規律。⑵幾個社會形態所共有的經濟規律,它表現了幾個社會形態下社會生產的共同的本質聯系。如價值規律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就是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社會形態中存在并發揮作用的規律。⑶某個社會形態所特有的經濟規律,它表現了特定社會形態下社會生產的特有的本質聯系。如剩余價值規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特有的經濟規律。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