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1.勞動力成為商品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支配;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包括:第一,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為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2009年多選題第22題)。
典型真題
(2009年多選題第22題)勞動力是任何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值的構成包括
A.維持勞動者自身性命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B.勞動者在必要時間內創造的價值
C.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D.培養和訓練勞動者所需要的費用【ACD】
但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特殊性,其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勞動力能創造比自身價值大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的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2010年單選題第4題)
典型真題
(2010年單選題第4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
A.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的價值
B.勞動力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C.貨幣所有者購買的勞動力能夠帶來剩余價值
D.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能夠在消費過程中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C】
2.資本主義所有制
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意義上指事實上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歸誰支配,并憑借這種所有和支配實現生產和獲得剩余產品(利潤或超額利潤)。所有權指所有制的現實經濟形態具有的法律形態。所有制是所有權的基礎,所有制決定著所有權,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
3.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1)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和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2008年單選題第5題)。價值增殖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在價值增殖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典型真題
(2008年單選題第5題)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增殖過程的分析,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
A.生產使用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價值的時間
B.轉移舊價值的時間和創造新價值的時間
C.生產生產資料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
D.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D】
資本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根據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將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示了剩余價值的源泉。要確定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應該拿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相比,用公式表示:m′=m/v(m′為剩余價值率,m為剩余價值,v為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還可以用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比率,或者剩余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時間的比率來表示:m′=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2)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家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的方法最基本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的剩余價值。
(3)資本積累
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源泉是剩余價值,資本積累規模的大小取決于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以及資本家墊付資本的大小。
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價值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2009年單選題第7題)。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
典型真題
(2009年單選題第7題)某鋼鐵廠因鐵礦石價格上漲,增加了該廠的預付資本數量,這使得該廠的資本構成發生了變化,所變化的資本構成是
A.資本技術構成B.資本價值構成
C.資本物質構成D.資本有機構成【B】
(4)資本的循環周轉與再生產
資本循環是資本從一種形式出發經過一系列形式的變化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要經歷購買、生產與售賣三個不同的階段。資本是在運動中增殖的,資本必須不斷地、周而復始地循環才能不斷地帶來剩余價值。這種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叫做資本的周轉。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關鍵的因素:一是資本周轉的時間;二是生產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
社會生產是連續不斷進行的,這種連續不斷重復的生產就是再生產。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在物質上劃分為兩大部類,在價值上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社會總產品就是社會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叫社會總價值,分為:包含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c)和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v),以及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m)。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根據其最終用途可以區分為生產性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相應地社會生產可以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I)由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產領域;第二部類(Ⅱ)由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活消費領域。(2009年單選題第5題)
典型真題
(2009年單選題第5題)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是考察經濟生活運行的一項重要指標。假設某國去年的商品價格總額為24萬億元,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3萬億元。若今年該國商品價格總額增長10%,其他條件不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
A.4.2萬億元B.3.5萬億元
C.3.3萬億元D.2.4萬億元【C】
(5)工資與剩余價值的分配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這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是以貨幣工資形式支付的,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看作全部墊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剩余價值便取得了利潤的形態。得到盡可能高的利潤率和盡可能多的利潤,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之間必然展開劇烈的競爭,大量資本必然從利潤率低的部門轉投到利潤率高的部門,從而導致利潤率平均化,這是剩余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按照平均利潤率來計算和獲得的利潤,叫做平均利潤。在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中,產業資本家得到產業利潤,商業資本家得到商業利潤,銀行資本家得到銀行利潤,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6)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剩余價值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剝削本質,闡明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剩余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剝削本質的銳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的發現,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4.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與經濟危機
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但是這種過剩是相對過剩,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
(三)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1.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1)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和本質
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是以服務于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利益為根本內容的,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與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職能一樣,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基本方面。對內職能主要是政治統治的職能,對外職能指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國際交往與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職能。
(2)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包括資本主義的民主與法制、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等。
資本主義的諸項政治制度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曾經起過重要的進步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其一,實際是資產階級精英統治下的民主;其二,法律名義上的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其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是一種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制度,對此我們應該進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認識其作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工具的階級本質。(2010年多選題第19題)
典型真題
(2010年多選題第19題)有一則寓言講到:狐貍把魚湯盛在平底的盤子里,請仙鶴來和它一起“平等”地喝魚湯,結果仙鶴一點也沒喝到,全被狐貍喝去了。這個寓言給人們的啟示是,盡管資產階級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A.法律名義上的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
B.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資本主義的本質
C.它的實質是將勞資之間經濟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這種平等的權利是建立在財產不平等基礎之上的權利【ACD】
2.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反映了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種思想理論和觀念的總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倫理、歷史、文學、宗教等大多數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學說或意識形式都屬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范疇。其本質可以概括為: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上層建筑,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對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分析。(2009年多選題第21題)
典型真題
(2009年多選題第21題)“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馬克思的這一論述表明,資本主義信用制度
A.已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
B.促進了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的形成
C.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發展和解體要素的形成
D.既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加深了商品經濟運行中的矛盾【BCD】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