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內容及實現
1.理想的內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的樹立應該做到:第一,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第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第三,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2.理想與現實的關系(1)理想和現實存在著對立的一面。理想受現實的規定和制約,不能脫離現實而幻想未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與沖突,屬于“應然”和“實然”的矛盾。假如理想與現實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沒有意義。(2)理想與現實又是統一的。理想之樹深深扎根于現實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對現實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實是理想的基礎,理想是未來的現實。一方面,現實中包含著理想的因素,孕育著理想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現實必定要轉化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著現實,既包含著現實中必然發展的因素,又包含著由理想轉化為現實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理想就可以轉化成為未來的現實。脫離現實而談理想,理想就會成為空想。
3.理想的實現(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者為當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承擔的歷史使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代大學生實現這個理想將遇到的挑戰:一是面臨世界科技文化發展的挑戰;二是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的挑戰;三是面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任務的挑戰。(2)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第一,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統一關系是實現理想的思想基礎;第二,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第三,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3)正確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順境與逆境。迎高潮而快上,乘順風而勇進,這是身處順境的學問,是善于抓住機遇不斷豐富與完善自己的方式;處低谷而力爭,受磨難而奮進,這是身處逆境的學問,是將壓力變成動力之所為。
五、環境、氣候變化問題
1.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自然環境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物質數據的天然來源,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對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它的開發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時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當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時,就會造成各種危害。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氣候變化問題及氣候大會。
氣候變化是我們時代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應對這一挑戰需強有力的響應,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尊重發展中國家把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優先事項,并相信向低碳經濟轉型是促進所有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戰面前,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加強國際合作,是應對挑戰、確保和睦安寧的必由之路。我們應樹立共贏理念,把本國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擴大各方利益匯合點。氣候變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國際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我們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主管地道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努力實現互利共贏。2009 年12 月7—18 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會議端出了沒有獲得通過且缺乏具體減碳目標的《哥本哈根協議》,這個協議不具法律約束力。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陳協議無法獲得全體共識,許多盼望峰會通過強力決議對抗氣候變遷的人士也必然很失望,但通過一個協議總比什么都沒通過要強,畢竟是個基本的開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 月29 日分別復信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中方積極評價并支持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發表的《哥本哈根協議》。 溫家寶指出,《哥本哈根協議》重申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了巴利路線圖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動巴利路線圖取得成果的政治基礎,為今后談判指明了方向。2010 年6 月,第二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德國波恩啟動,本次會議是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結束后,聯合國氣候談判各方首次開始實質性磋商。但談判在“有失公允”、“不平衡”的指責聲中落下帷幕。大會同意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UNFCCC)下設立專門的秘書處,負責管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資金,并考慮將具體的資金支持項目交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現有金融機構運作。
3.“中國氣候威脅論”評析
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工業化過程創造了大量財富,也以驚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規模地消耗著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性經濟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應負主要責任。在氣候問題上,有些人宣傳“中國氣候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這既不客觀也不公正,甚至是別有用心的。事實上,在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不論從中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從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彈性系數看,宣傳“中國氣候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都是錯誤的。
4、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和措施
溫家寶總理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在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從中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先后制定和修訂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把法律法規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我們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劃,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開展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 年降低13%,相當于少排放8 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國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們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匯。我們的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針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改進減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必須始終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第二,堅持規則的公平性;第三,注重目標的合理性;第四,確保機制的有效性。中國堅持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盡管目前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①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③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保護;④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增長;⑤加強法制建設,開展全民教育。
編輯推薦:·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