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灣跨海大橋,長達36公里,總投資約118億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這是在中國。
云南省瀘水縣六庫鎮,當地村民只能通過滑索掠過怒江江面去對岸,在江上架一座橋僅需四五十萬元,但對于貧困地區來講十分不易。這也是在中國。
重慶市解放碑商業區,高樓林立,商貿云集,夜幕下斑斕閃爍的霓虹燈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這里的繁榮與活力。這是在中國。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慶市武隆縣大山深處一個貧困村,對這里的大多數村民來說,每月幾元錢的電費已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仍然是在中國。
……
也許要問,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其實,它們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總體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漸突出。由此帶來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像一個個謎團一樣,讓人們充滿了探究的熱情。
● 發展不平衡問題為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促改革,就是為了讓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民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推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華大地上創造了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跡。——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12倍,年均增長近10%。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二,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1978—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1717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5153元,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依法治國深入推進,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強,全社會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但我國在方方面面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凸顯,引起了人們的擔憂。
比如,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改革開放后城鄉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縮小,198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2∶1,但后來又逐步拉大,2009年擴大到3.33∶1。從絕對差距來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242.6元,2009年達到12022元。
比如,區域發展差距明顯。30多年來,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長,但不同地區間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國東部地區年人均收入為38587元,西部地區為18090元,差距達2萬余元。從省際差別來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為76976元,最低的貴州省為9187元,兩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國4007萬貧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區所占比重高達94.1%。
比如,除經濟差距外,城鄉、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目前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僅為東部地區的73.5%;城市擁有約70%的衛生資源,而廣大農村只擁有約30%的衛生資源,農村居民人均衛生費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等發展相對滯后。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的問題比較突出;醫療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人民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映仍比較強烈;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應該說,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層次,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 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國情備忘錄》的電視紀錄片在廣大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這部紀錄片以廣闊的視角、形象的手法對我國國情作了深入解讀,也生動展現了我國發展不平衡狀況,使人們對城鄉、區域等方面的發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發展不平衡,概括地說,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匹配和不和諧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無論在全球還是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始終廣泛存在,只不過在不同階段表現程度不同而已,必須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地、全面地、具體地進行分析。那么,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迥異,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存在"先天性"差異。比如,東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據先天發展優勢;西部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氣候干燥,生態惡化,交通閉塞,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貿易往來受到限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歷史原因。數千年來我國就一直存在發展差距,國家的經濟重心處在不斷變遷中。中原地區很長時間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唐代以后特別是北宋以后,經濟中心逐步向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70%以上的工業和交通運輸設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國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帶。雖然國家在"一五"計劃、"三線"建設時期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扶持,但總體不平衡狀況沒有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縱向比較,各個地區都有很大發展;橫向比較,地區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國發展不平衡的一些問題,也與一定時期內實施的具體政策有關。比如,改革開放后,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采取積極促進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率先開放的政策,在投資、財稅和金融等方面對東部地區進行傾斜。這些政策給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但客觀上也拉大了東部與中西部發展的差距。
四是體制原因。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有體制的因素。比如,計劃經濟時代不盡合理的價格體制對城鄉、區域差距擴大有明顯影響,國家為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長期維持了能源原材料產品和農產品的低價格,使中西部和農村發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觀念、資金和管理等的差異,市場競爭會造成不同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從而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會擴大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不同主體間的差距。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涉及面廣,原因很復雜,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結果。
● 為什么要高度重視發展不平衡問題?
現代管理學中有個"木桶原理",講的是木桶容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它啟示我們,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狀況,不僅要看較高發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較低發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區不同方面的相互協調,就會制約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來說,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螺旋式前進的過程,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衡是絕對的。經濟社會系統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競爭的壓力與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義,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但不平衡問題如果長期持續,也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危害。
從經濟角度看,會使國民經濟難以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差距長期過大,會導致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緩慢,制約社會消費需求總量的增加,影響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阻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地區差距長期過大,容易加劇地方利益競爭,出現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貿易壁壘等情況,區域間的經濟摩擦和利益沖突會增多,直接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進而降低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
而且在過大的發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的資源、資金和人才等生產要素,會不斷流入東部地區和城市。這將對落后地區和農村發展帶來嚴重影響,不利于它們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從而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從社會層面看,容易使整個社會產生心理鴻溝,削弱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會成員身心和諧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發展差距過大,會導致溝通理解障礙,滋生冷漠、不滿、對立、仇視情緒,加劇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一些地方社會仇富心理滋長、群體性事件增多等,與發展差距過大有很大關系。
發展不平衡問題若處理不好,還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一些國家歷史經驗表明,當發展不平衡問題與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等糾結在一起時,往往成為社會動蕩、國家分 裂的誘發因素。
能否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大挑戰。發展不平衡,說到底就是發展不科學的表現;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根本要靠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是以胡 錦 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現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它深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既切中了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要害,又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是破解發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才能逐步推進城鄉、區域的均衡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相關推薦:·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