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客觀題)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
2.列寧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中深刻分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歷史條件的變化,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已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絕對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不失時機地領導俄國工人階級和革命人民奪取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理論開始變為現實,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3.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第一,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點決定的。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它是在廣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
第二,這是由無產階級的解放全人類,最后解放自己的歷史使命決定的。
第三,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二)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客觀題)
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1)恩格斯關于物質的概念。“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就明確了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關于具體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之間的概念之間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未考點)
(2)列寧關于物質的范疇,是通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加以界定的。“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即作為哲學范疇的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即“一切物質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方面物質和意識是區別的,物質是客觀實在,對意識具有先在性;意識是主觀存在,具有派生性,物質不能代替意識,意識不能代替物質。另一方面,物質和意識是相互聯系的,即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是統一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于物質,同時,意識對物質又有能動的反作用,通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可以改變物質的存在形態,實現由意識到物質的轉化。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上的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觀點。
3.物質世界的運動及其存在形式
(1)運動是標志著宇宙間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的哲學范疇。運動同物質一樣,具有最大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和承擔者,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在基礎。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其中,精神運動是人腦這種高度發展的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
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脫離物質談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
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脫離了運動談物質,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或把運動只歸結為機械運動一種形式。(未考點)
(2)列寧指出:“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都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能在空間和時間之內才能發展運動”。
4.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也是統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社會的發展也是自然的歷史過程。由于科學實踐觀的確立,使得社會的物質性得到了正確和有力的證明,從而使得社會歷史現象得到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1)社會的物質性主要體現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活動。僅僅停留在意識或思想的范圍內,人類是無法獲取生活資料的。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無質量,生產關系是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實踐意義
世界是按其固有規律在時空中永恒運動的統一的物質世界,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和任何條件下從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堅定不移地從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從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5.意識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它主要表現為: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動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可能通過“思維操作”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并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造世界。這就是列寧所說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如實反映客觀規律(以及思維所固有的規律)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認識指導下,符合客觀規律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才能實現人們設想的目的。其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人的意識是一種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實現,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必須通過物質的活動——實踐才能達到。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于物質的過程,也就是意識自身的“物化”過程。人的意識正是通過實踐而能動地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而能動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上,否認物質決定作用,夸大意識作用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
(三)努力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主觀題)
1.(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系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兩種不同形態。兩者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自然界,不斷改變著自然界。
(2)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中不斷認識自然,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發展自己,是人類生存和進步的永恒主題。人類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把推進生產發展,實現生活富裕,保持生態良好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實現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3)我國出現各種環境問題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人們沒有正確協調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沒有同時關愛自然界。深層原因則是人們沒有正確處理好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導致各個利益群體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人類只是自然界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之一,有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大自然的義務。
(4)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和原則
第一,目的: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第二,原則:一是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二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的原則;三是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原則。
2.如何看待我國局部地區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及其解決措施;怎樣看待我國西部大開發所取得的生態建設成就?
(1)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應當協調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我國所面臨的局部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直接原因是人們沒有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沒有同時關愛自然界;而深層原因則是人們沒有正確處理好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導致各個利益群體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
(2)解決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就是促成矛盾轉化,使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減緩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過度索取。矛盾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人們必須充分發揮能動作用,積極創造實現轉化的條件,既要創造技術條件,又要創造社會條件,積極實施計劃生育,減輕人口壓力,改變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等。
(3)人類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目的實現受到客觀條件及其規律的制約。面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國家從西部實際出發,認真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積極實施了生態建設工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引導西部地區農牧民轉變實踐活動方式,以最小的水資源耗費達到最佳的社會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3.解決全球問題的應對之策(主觀題)
在當代,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全球問題”的出現,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全球問題”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認識和實踐的復雜問題。
解決“全球問題”有賴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樹立全球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要正確對待自然、社會的關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為人類擺脫困境創造新的物質條件。如果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就需要變革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形式。
4.社會生活的實踐性(客觀題)
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馬克思主義確認實踐是社會的本質,也就是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也就是把社會“當作實踐去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
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發源地。
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生產勞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