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階段,全國各地霧霾天氣相當普遍,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同其它建設一起被稱為“五位一體”建設,而且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要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化機制。所以,“十面霾伏”是2014年考研政治命題的熱點。文都網校在深入研究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精神和大綱解析的基礎上,預測一道關于“十面霾伏”的材料分析題,希望能對即將參加考試的考生帶來幫助。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24日,在京參加可持續能源記者論壇的著名環保人士廖曉義向到場的記者開玩笑說:“我很同情大家,由于最近幾年一直在四川搞樂和家園項目,所以享受的都是青山綠水,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要比在北京為環保事業奔忙的各位幸福多了。”
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往返于北京、河北兩地的何書軍兩次霧霾天氣都正好深陷其中。他告訴記者,最初到北京覺得只是一場霧,沒什么大不了的,開車小心些就行了,但后來從報道中了解到現在更多的是霾,不僅能見度低,而且會給人體健康造成傷害。“下次再有霧霾,我就不來北京了,等霧霾散了再過來。還是健康最重要。”
霧霾的“卷土重來”使網絡上各大論壇、微博上關于空氣污染的熱議繼續升溫,不少網友紛紛感嘆“有多少霧霾可以重來”,自嘲在“十面霾伏”中“聽取咳聲一片”;“借我一雙慧眼吧!”不少網友在微博上感嘆,想在霧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霧霾原因所在。為何出現如此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還將持續多久?“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牽著你的手,卻看不清你的樣子。”這是最近一則突然躥紅的笑話,調侃的就是全國多地發生的霧霾天氣。
——摘編自《新華網》(2013年7月25日)
材料2
今年6月,北京霧霾日數達18天,成為繼今年1月之后又一個空氣質量“爆表”月。
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影響數億人口、嚴重的水污染威脅著群眾飲用水安全、令人擔憂的土壤污染問題密集爆發……高速發展30多年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污染問題也更加強烈、集中地顯現。
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里,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過程,現在還在加快推進;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而且環境總體惡化的壓力還在加大。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然而,仍有一些地區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在GDP增長的同時,留下了巨額的“生態赤字”。
松花江水污染、云南曲靖鉻污染、湖南郴州血鉛事件、湖南“毒大米”事件……層出不窮的公共環境事件一次次給粗放發展模式敲響警鐘。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中國政府在5月14日發表的《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人權保障。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說:“我們必須從對子孫后代生存發展負責的高度,喚起對保護資源環境的高度自覺和警醒;我們決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老路,而要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在頻頻出現的環境事件面前,單一的經濟增長指標蒼白無力,讓我們重新審視天平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分量。
近期集中出現的環境問題警示我們,實現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更加重視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
——摘編自《新華網》 2013年7月22日
(1)結合材料1,從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角度,分析“十面霾伏”頻頻發生的根源。 (4分)
(2)結合材料2,運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的原理,如何理解“單一的經濟增長指標蒼白無力,讓我們重新審視天平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分量”?(6分)
【考查考點】
馬原——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答題思路】
這道題是關于“十面霾伏”的材料分析題。最近一段時間,“十面霾伏”現象頻頻發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并被稱為“五位一體”建設,而且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的制度約束機制。所以,“十面霾伏”是2014年考研政治命題的重點。
回答第一問分三點,第一,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全球危機問題,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十面霾伏”頻頻發生的根源:人為破壞大自然。關鍵詞:關鍵詞:“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人為破壞大自然”。2分。第二,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鍵詞:“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1分。第三,實現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分。
回答第二問首先要寫出社會生活的實踐性的三個主要體現: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關鍵詞:“基礎”、“基本領域”、“動力”。第一、第二、第三各1分;然后論述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五位一體”建設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意識。關鍵詞:“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意識”。1分。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局面。關鍵詞:“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分。
【參考答案】
(1)第一,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危機問題,并不單純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系的嚴重破缺,實際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十面霾伏”頻頻發生的根源主要有:人為破壞大自然,如:隨意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濫砍濫采濫伐破壞生態環境等;(2分)第二,我們應當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踐的規律與人類不斷自覺遵循物質世界的規律是一致的。(1分)第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1分)
(2)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1分)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1分)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1分)
我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一方面要發展經濟,促進“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守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1分)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2分)
以上是預測的2014年考研政治關于“十面霾伏”的材料分析題,同時對考查考點、答題思路、參考答案做了詳細解析,希望廣大2014年考生予以借鑒。祝各位考生復習順利!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