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共七屆三中全會――1950年6月6日,在北京召開。---為全面實施《共同綱領》規定了明確的戰略策略方針和行動綱領。
主要討論:國家的經濟問題,并確定了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以及所應采取的戰略和策略方針。
1、毛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報告,提出經濟恢復時期的重要任務是(報告題目)。
2、還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毛澤東指出,“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個方向進攻。”“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反對我們。
3、在同資產階級的關系方面,毛澤東提出了“有所不同,一視同仁”的方針。國營經濟要占主導地位,但公私要一樣看待。現在把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我們身邊,不要把他們推開。
4、對于民主黨派,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和其他黨派也應當實行“有所不同,一視同仁”的方針。
5、在知識分子方面,毛澤東說,改造知識分子不能太急,用粗暴的方法進行思想改造是錯誤的。
6、另外,毛澤東還就民族關系、整風問題、土地改革問題等闡述了黨的一系列策略方針。
知識點:毛在《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中,提出了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政狀況的基本好轉。
實現這個任務有三個條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三是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儉。
附:1951年12月,“三反”運動,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
“五反”運動,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附:1952年9月,毛: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后才開始過渡。
附:1953年6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2、《憲法》,把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確定下來。
3、改造的目的: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另:所有關于社會主義改在的內容:
1、 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則: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國家按照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國家幫助的原則;逐步把農民引導到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行為。
2、 農業合作化過程中:互助社(社會主義萌芽性質);初級農業合作社(半社會主義性質);高級農業合作社(社會主義性質)。
3、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和(擁護憲法)接受改造的一面。
4、 建國初的國營經濟來源:解放區原有、沒收官僚、接收外國;地主土地(給農民了)、民族資產(贖買,不沒收)
5、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采取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在工業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在商業中實行經銷代銷等低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再逐步發展到部分行業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
6、 對私人資本主義的贖買政策有:四馬分肥(國家所得稅、公積金、工人福利、資方紅利)、定息(5%,7年—變10年)。
7、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剝削制度消滅的標志,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附:中央提出,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指出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于首要的地位。
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是:
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
3、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
5、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附: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京舉行。
1、制定了第一步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2、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科學技術、人大[微博]三屆一次)、國防。
附:1955年,中共七屆六中全會---初步形成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思想
附:1956年1月14日至20日,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表述知識分子屬于工人階級。
1、 在新中國成立后,黨對知識分子實行的政策是:團結、教育、改造。
2、 周提出“向現代化科學進軍”的任務;科技是關系國防、經濟、文化的關鍵因素。
3、 毛提出要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努力學習知識,迅速趕上先進水平。
附:1955年4月25日《論十大關系》 -- 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
1提出了"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這個圍繞的基本方針。
2對立統一規律應用于對社會主義現實的分析,提出了十大關系。
3闡述了社會主義實踐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辯證關系,發展了唯物史觀。
4辯證地分析了獨立自主和學習外國的關系。(以蘇聯為鑒,走自己的路!)
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
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中國情況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標志著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
內容:1 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 2 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
3 經濟建設和國法建設; 4 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
5 中央和地方; 6 漢族和少數民族; 7 黨和非黨;
8 革命和非革命; 9 是非; 10 中國和外國;
另外報告中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和民主黨派的關系)、“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a、藝術風格自由發展、自由討論;
b、不用行政力量;
c、藝術、科學的是非問題業內討論,不輕率!
17.中共八大――(第一次會議)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前后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
議程: A、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作政治報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發言。
B、鄧小平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著重闡述了執政黨建設的問題、著重論述了加強黨內、外(群眾、民主黨派)監督的重要性。
C、周恩來作關于《二五計劃的建議的報告》:
1、提出應根據需要合理的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對大躍進苗頭)。
D、大會討論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
《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年)的建議》。
1、大會正確地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明確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
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
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這些論述,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以后黨確定正確路線的基本依據。
3、大會確定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針。
①在經濟建設方面,1、強調要從國家的財力物力的實際狀況出發,
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2、“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1956年12月,新經濟政策。
②在管理體制方面,要求適當擴大地方管理權限,并調整一些經濟管理體制。
大會肯定陳云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57年陳說:建設規模必須與國力相適應)
即:國家與集體經營、計劃生產和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個體經營、自由生產和自由市場作為補充。
③在政治關系方面,A、強調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董必武說:1、依法辦事是進一步加強法制的中心環節;
2、依法辦事就必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注重法制教育;在社會上培養守法的風尚
B、黨和各民主黨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堅持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
C、 1、提出了在全國執政的情況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方針,
2、要求更加重視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警惕執政黨脫離群眾和實際;
3、強調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4、發揚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反對對個人歌功頌德。
④在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為發展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指導方針,
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
⑤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附:1957年12月27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A、全面分析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學說和其運動規律(主要是三點):
1、矛盾普遍存在;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關系和力),(基礎和建筑)的矛盾;
3、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同其他社會形態在性質,運動特點,解決方法途徑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
從而,明確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
4、提出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途徑是:不是對抗性的,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力量進行改革
5、解決的方法:通過調整兩對關系中不適應的方面,是制度得到鞏固。
B、提出了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嚴格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問題,闡明了正確處理的方針和方法:
1、存在著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性質根本不同的矛盾,
2、前者是對抗性的,是分清敵我的問題需要用強制的、專政的方法去解決;
3、后者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礎上、是分清是非的問題只能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即“團-批-團”的方法。
C、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確方針;(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即56年以后)
1、經濟上,對國家、個人、集體的關系,毛澤東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
2、科學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促進科學進步的根本方針。
3、政治上,“團-批-團”的方針。
4、黨和民主黨的關系上,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5、另外,對外關系上,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在1954年提出的,55萬隆再次重申。
6、壞事具有兩重性,努力創造條件使壞事變好事。
D、提出了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文中,毛澤東把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提高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論述,提出了發展工業與發展農業同時并舉。
注解:1、所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要造就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
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2、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規律,必須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
3、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將是長期的,曲折的。
4、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
附: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后,掀起“大躍進”高潮。
正式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認真貫徹爭取在15年內趕超英美
附:1959—1960年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
1、 毛澤東的四化:提出建設社會主義、除了工業、農業、科學(本來是交運)還要國防現代化。
2、 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3、 六十年代:1、提出農、輕、重排序的國民經濟方針。
2、把“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思想確定為發展60年代整個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3、提出了發展工業與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內部矛盾)
4、鄧子恢,積極支持“包產到戶”,提出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
5、58年共產風之后,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重視價值規律。
附:1961年1月,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大躍進”運動實際上已被停止。
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要恢復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附:1962年3月于廣州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和文藝工作會議上,
周恩來講話,重新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屬于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而不是屬于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
附: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七千人大[微博]會)。
1、劉少奇代表中央向大會提出的書面報告草稿,比較系統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建設工作的基本經驗教訓,
認為錯誤的原因,是由于在建設工作中經驗不夠;是幾年來黨內不少領導同志不夠謙虛謹慎,
違反黨的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的傳統作風,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妨礙了黨及時地盡早地發現問題和糾正錯誤。
2、毛澤東1月30日在大會上發表講話,中心是講民主集中制,強調不論黨內黨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并做了自我批評。
3、毛澤東聯系三年“大躍進”的教訓,闡明人類認識客觀世界規律的重要性,承認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需要一百年時間。
4、鄧小平、周恩來在大會上分別代表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做自我批評,并分別講了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克服目前困難的主要辦法。
附:1964年12月,人大三屆一次會議。
1、 新的四化目標: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原來是交通運輸—第一屆人大)
2、 分兩步走:
附:
1、第一次提出從思想上建黨的著作:《井岡山的斗爭》;
2、第一次明確提出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建設的代表作:《共產黨人發刊詞》;
3、第一次提出黨風科學概念的著作:《整頓黨的作風》;
4、第一次把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的著作:《論聯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命題的會議:六屆六中全會;
6、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根本思想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文章:《 <共產黨人 >發刊詞》;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線”概念的文章:《反對本本主義》;
8、最完整系統地闡述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著作:《改造我們的學習》;
9、毛澤東思想形成標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實踐和理論闡述;
10、毛澤東思想成熟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形成;
11、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著作:《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12、最早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13、第一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文章:《將革命進行到底》;
14、第一篇系統闡述毛澤東思想的文獻:中共七大劉少奇做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
15、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鄉村到城市的文獻:在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做的報告;
16、第一次提出建設一項偉大的工程:《共產黨人發刊詞》;
17、第一次系統總結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共產黨人發刊詞》;
18、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積極因素……“的報告:《論十大關系》;
19、第一次明確指出執政黨建設問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20、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獨立自主。
21、第一次使用“毛澤東思想”的文獻:王稼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
22、第一次使用“毛澤東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3、實事求是的本質要求:理論與實際相統一;基本環節是:調查研究。其他基本要求:解放思想;反教條主義,反經驗主義。
24、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經濟、外交運用: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