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與寫考研英語的復習攻略不同,在考研政治方面,作為一名工科生,我的底氣不大,因為我對政治掌握的知識不多,理解里面的條目也未必正統,或許還會有投機取巧之嫌,而在文科生面前談論這些顯得班門弄斧,不知天高地厚。但是后來想了想,我在政治復習方面的確所花的時間不多,也沒有死記硬背,記憶力也不算優秀,但是兩次的考試均在75分以上,這似乎證明了我所走的路還是有點靠譜。我的好朋友馬克思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題的唯一標準。而一二戰復習政治的方法我也未做改變,那么這就催生了我寫這個帖子的初衷了。
首先要說清楚的是,我高中是學化學的(當時的高考模式是3+X),大學讀的是化工類工科,在廣東讀書,從初中到高中都要學習課程量不少的政治科目,而且學得不差。在考研政治備考期間,我采取的復習思考是:通過多看幾遍知識點,然后理解,最后用邏輯串起來。我討厭死記硬背,所以在臨近考試看預測卷的時候,我也是把預測題和其答案多看幾次,而沒有背誦。如果你的一個記憶力很好,或者你習慣了背誦文字的話,那么我有理由相信,你看了我這個帖子后,75分以上會乖乖地跳入你碗中。
這個帖子里面會涉及一些書目,主要是肖秀榮系列書籍和世紀高教系列政治書籍。我的政治用書不多,這是由于政治大綱解析的出版而決定的。因為政治大綱解析是最為權威而且最為全面的政治復習書,同時也是考研政治命題組命題時的根據,換句話說,考研政治的答案均在這本書里面。所以市面上很多很多的考研政治復習書都是根據這里面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和剖析,以及重新排版。因此,大部分的考研政治復習書都是大同小異,選擇哪本,按照你的興趣而決定。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你因為感覺到考研政治復習是給你洗腦而討厭甚至作為你不努力復習的借口的話,我希望你能夠成熟一點,不要再向小孩子一樣去看待事情。考研政治一般而言相對難不過線,難在考高分而已。下面,我會從考研政治的五個部分分別討論一下科目特點和復習方法。
第二部分 馬哲
先從一道看似超綱的變態真題多選題談起。
美國導演邁克爾?穆爾在他的最新記錄片《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問世以來,一直頗受關注。“資本主義”為何與“愛情故事”聯系起來呢?穆爾解釋說,這是一種“貪欲之愛”,喜愛財富的人不僅愛他們自己的錢,也愛你口袋中的錢,很多人不敢說出它的名字,真見鬼,就說出來吧。這就是“資本主義”。對金錢的“貪欲”與資本主義連為一體,是因為()
A.資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資本 B.賺錢體現了人的天然本性
C.資本的生命在于不斷運動和不斷增值 D.追逐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解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懂得“翻譯”題干的內容。【對金錢的“貪欲”】中的“貪”對應的是課本上的【資本主義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無休止地采取各種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因此,D正確。這里對金錢的“貪欲”指的是資本家,而不是所有人。因此,B是錯誤。
難點在于A和C上。因為A看起來是超綱的知識點,而且看起來似是而非,而C選項導師正確的,可是似乎又與題目無關。這也是考研政治真題的特點和難點之一。
首先A和C是都涉及到同一個名詞:資本。因此,我們應該知道:資本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也就是說,它是自行增值的價值。如果資本是固定不動的,靜止的,那么它就不會產生和帶來剩余價值。資本是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實現自我增值,帶來無窮無盡的剩余價值。而資本主義又是無休止地采取各種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那么C就和題目有著密切的關系。
那么A是怎么一回事?(在這里,我假設每個人的語文水平都能夠理解【人格化】這個概念。)如果就從課本出發的話,它屬于超綱之外可推倒的知識點。因為根據大綱解析說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本質并不是物,而知在一定的社會歷史下形態的生產關系。而我們應該也知道,生產關系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什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呢?這就涉及到生產關系中最基本、決定性的因素——生產資料所有制。所謂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在社會中,體現的就是社會權力分配關系。擁有生產資料多的,肯定比擁有少的人權力大地位高;擁有生產資料的,肯定比沒有生產資料的人所分配的權力多,地位高。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總是以各種物體體現出來的,包含了生產資料、勞動力等。資本家往往是擁有生產資料多的人,也是通過雇傭勞動力而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參與資本運作的人群,因此,資本家是一定利益和階級關系的承擔者,或者通俗地說,資本家所到之處,該處就會有資本。故此,資本家就可以算是經濟范疇類的人格化,他代表著資本。所以A是正確的。所以,正確答案是ACD。
通過這道題,可以總結出考研政治里面關于哲學真題題目的特點:
(1)表述上:不一定嚴格按照或者使用書本上的概念,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
(2)解題上:考察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對知識點的融會貫通的程度;
(3)理解上:考察考試對選項和題干之間關系的明確程度。
這就是說,我們在復習哲學題目的時候,要做到:
(1)深刻理解馬哲的概念和表述,而不是死記硬背里面的文字,要理解內涵。
比如,對于【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這句話,我們要理解【階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無產階級解放了全人類,也就是說,世界上僅剩下無產階級的時候,也就無所謂的無產階級了。因為大家都是無產,因此不存在階級。好比,全地球都剩下女人,那么地球就不存在女人這個概念。
(2)準確記憶重要的哲學概念,以及哲學內涵。
比如馬哲中【商品】的定義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
我們要學會解讀它:一個物體要成為商品,必須滿足:
①它是勞動產品,勞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因此天然的,大自然本身有的,不屬于商品。
②它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如果不能滿足別人需要的物品,就不會發生交換,那所以它也不是商品。
③它必須用于交換中。一個物品不交換,不屬于商品。
(3)馬哲具有嚴格的邏輯,因此可以利用邏輯來串聯和記憶知識點。
實際上,當A可以分為B和C。其中B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B是A的自然屬性;C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C就是A的社會屬性。B和C肯定是對立統一的,A是B和C的統一矛盾體。
這就好比,人與其它動物之間的區別在于總是在勞動,并且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間。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會不可避免地與周圍的人發生各種社會關系。因此,人的社會屬性就是各種的社會關系。
(4)記憶馬哲的晦澀的概念的時候,要善于聯系實際。
我的老朋友馬克思曾經說過,哲學是系統化的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因此這就注定了它本身就是高度的抽象。抽象帶來的不僅僅是深刻,還給我們帶來了閱讀和理解的困難。馬克思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不要著急難受,我不是說過認識的過程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交織和相互滲透的過程么?單靠理性認識當然不行,否則就是認識論上不堅持唯物論了。
所以,遇到難懂的,或者繁雜的概念表示的時候,適當將其和身邊的事物進行類比,用邏輯串起來,馬哲的背誦和理解就簡單多了。
比如價值的特性有四個: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以及多維性。
那就可以找個例子來理解:我饞了,去摘蘋果吃。
客觀性:我的需要(饞了,想吃蘋果)和對象(蘋果),過程(爬樹等等)以及結果(吃到了蘋果)都是具有客觀性的;
主體性:那就是蘋果有沒有價值,是由我來說了算。我雖然饞了,但是不一定要吃蘋果,我可以吃蘋果樹的葉子。(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否具有價值以及具有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
我吃蘋果和另外一個人吃蘋果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我是因為饞了要吃,而另外一個人可能是因為餓了要吃。(不同主體,同一個客觀事物的價值也不同,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我饞了,但是我不去摘蘋果,那么蘋果還是沒有價值,只有我去爬樹摘了,那么才會發生蘋果滿足我饞的需要這個關系。(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題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造性關系。)
社會歷史性:這個很好理解。假想在一個蘋果被認為是萬病療藥的社會和年代,和現在相比,就理解了。
多維性:多維性在于同一個客體,不同主體。比如你叫幾個人望著天空,有人想到了孫悟空,有人想到了蒼井空。
(5)對題目的拓展延伸學習很重要。
和開頭的題目一樣,其實A和C都是馬克思曾經說過的話,如果你平時做題或者閱讀延伸比較廣的話,那么就很容易做對。但是鑒于大家復習時間都比較短,因此大家盡量買一些習題解析詳盡而且帶有拓展的政治習題書來進行備考。
第三部分 毛中特和史綱
我是這樣去理解這兩個部分的。毛中特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此毛中特本身就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發展、全面和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等等哲學觀點。又因為馬哲是科學的(馬克思是這么說的),所以毛中特那就肯定是科學的,那么如果犯了錯誤,如果是制度上的錯誤,那么一定是回答沒有聯系中國實際,也就是沒有把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教條主義學習馬克思主義;如果是人犯錯誤呢,那么就回答那個人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了解不充分等等。而史綱則是用歷史事實來給大家證明,我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路以及所制定的戰略等等是行得通的,而且走得遠走得好的。因此,可以總結出,毛中特側重于理論介紹和探討,而史綱則側重于歷史事件的描述和意義。兩個部分結合起來學習,是最好的。一般而言,不同的歷史時期,肯定對應著不同時期的黨的制度和措施。這之間有著歷史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我建議大家是畫個時間軸,把歷史和黨的理論發展過程結合起來。甚至可以了解一下個人史實,有助于記憶。
比如,1934年,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王明和博古就在思考要不要把老毛帶上,后來還是覺得帶上算了。這一個史實說明什么呢?
(1)老毛當時在黨內地位不高。實際上,在1931年,老毛就曾批評王明等人的“左”傾思想,是最早提出反對教條主義任務的領導人。但是遭到了王明等批評和指責。
(2)1935年開始長征,隨后的遵義會議讓老毛成為了實際“扛把子”。當時遵義會議批評的博古、李德等人,并“降職”,推崇老毛主張,將老毛增添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老毛和其它兩人全權負責紅軍行動。因此遵義會議解決的是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3)當老毛成為“扛把子”的時候,不就意味著遵義會議是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么?而且讓當時中共回歸正常,不就是是挽救了中國共產黨么?挽救了中國共產黨不也就相當于挽救了中國紅軍,中國革命么?既然是挽救了,當然成為了歷史上,中共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而且從王明到老毛,不就是中共政治走向成熟么?這樣子,就把很多東西就聯系起來了。
(4)看看毛中特那里:王明在黨內推行的教條主義、左傾的機會主義路線。那么老毛要反對他,那么肯定反對的是教條主義。1930年1月,王明取得當時的領導權,而同年5月,毛澤東寫了《本本主義》。而遵義會議是1935年開的,長征是在1936年10月結束,在1937年,老馬閑不住,寫了一篇他平生中最滿意的文章《實踐論》和《矛盾論》,主要是揭露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思想根源。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確立,這里的潛臺詞是:黨的思想問題得以解決。所以,可以推知,遵義會議是沒有解決思想問題。
通過以上實例的演示,我們知道不同的時期,中共面臨的歷史任務和歷史情況是不同的,中共做出的調整和措施都相應不同,只有把毛中特和史綱建立起時間和空間的聯系,那么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去記憶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時,這種方法更加給力。
當然也有記憶的技巧,比如毛中特實際就是中國化的馬哲,首先體現的肯定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黨的任何政策基本都是馬哲方法論的三個重點體現。而史綱則是體現馬哲的歷史史觀,牢牢抓住人民群眾這概念。這些大家自己去總結、理順就好。
第四部分 思修
思修我研究不多,相對而言也比較簡單。記憶的時候也是靠邏輯。比如課本上把愛國主義的內涵定為: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鄉、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那么接下來有一個愛考的知識點: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可以對應上面的內涵回答。
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應故土家鄉);愛骨肉同胞(對應民族),愛燦爛文化(對應文化歸屬感)、愛自己的國家(對應尊嚴感和榮譽感,同時也是前三個的綜合。)
思修還有一個部分是法律。我的建議是自己畫一個思維導圖,記憶下來就好。
考研題庫【手機題庫免費下載】 | 搜索公眾微信號"566考研"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