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大家在暑期之前做好復習鋪墊,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喻攀老師為大家準備了“2016考研政治之馬原·春季復習模塊系列”,希望同學們通過簡要、高效地復習,能夠對考研政治馬原科目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這個世界是物質的。”究竟什么是“物質”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厘清這個問題,就需要同學們認真學好“2016考研政治之馬原·春季復習模塊系列(3)”的內容。
其一,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區(qū)分唯物主義三種形態(tài)的重要依據。在“2016考研政治之馬原·春季復習模塊系列(2)”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已經了解到馬克思主義之前是有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有三大形態(tài)——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如果大家對前一個模塊的內容較為熟悉,會很快地區(qū)別出辯證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區(qū)別,那就是是否持有辯證法觀點,但問題還可以更深,它們的區(qū)別還在于怎么樣界定“物質”,這也是我們這一模塊學習的重點。
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或基本粒子),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共同屬性。相較而言,前者是缺乏科學依據的簡單直觀,而后者有一定科學依據。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對物質的界定上,仍然沒有上升到“大道極簡”的哲學高度上,因為作為基本粒子的原子無法解釋由有意識的人所構成的社會中的任何現象,這些現象沒有基本粒子。基本粒子這一觀點,只是細分的“實物”而已,在實質上,并沒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混淆了自然科學物質結構概念同哲學物質范疇的區(qū)別。
辯證唯物主義則根本扭轉了這一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明確了同學們的疑惑,馬哲中的“物質”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或物體,而是從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或物體中抽象出的共性——客觀實在性,也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一特性。這一點在列寧的經典表述中,顯而易見。
其二,“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開門見山,列寧指出物質是客觀實在,而不是東西或物體。緊接著表明物質不依賴我們的意識而存在,也就是說物質是第一性的,同時也表明能被意識所反映,也就是說物質與意識具有同一性。學習了“2016考研政治之馬原·春季復習模塊系列(2)”的同學,理解這一點,沒有任何問題。第一性問題加上同一性問題是完整的哲學基本問題,而哲學基本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所以列寧這一經典表述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來界定物質的,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它唯物主義界定物質的不同之處。
準確理解了“物質”概念和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表述,我們還要回到現實生活中思考一個問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這些林林總總的東西,在哲學中該怎么界定?事實上,至少有三個詞可以用來界定它們——“特殊物質”、“具體物質形態(tài)”或“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
掃描二維碼關注"566考研"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考研調劑、復試指導等信息!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lián)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