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既可能引起社會的量變,也可能引起社會的質變。社會的質變就是通過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
社會形態是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生產力不判定社會形態,社會形態由生產資料所有制劃分,所有制決定了生產關系,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經濟基礎是社會形態的“骨骼”,上層建筑是社會形態的“血肉”,是經濟基礎思想的和政治的表現形態。
社會形態不是抽象、純粹的,而是具體的。這種具體在空間上表現為同一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特點,在時間上表現為社會形態會有舊社會的殘余與新社會的萌芽。
社會形態是會變化的,這種變化作為一個與自然界相似的合乎規律的過程展開,舊社會的滅亡、新社會的萌生,都有其歷史性、過程性和相對穩定性。因此,即便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取代是歷史必然,但這種取代并非在當下立刻發生。
社會形態更替總是在五種社會形態內部的更替,而且同一社會形態有共同本質;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五種社會形態中的更替會出現跳躍,與此同時,即便是同一社會形態,也有自身的民族特點。實現什么程度的跳躍,取決于人民群眾的自覺選擇。
5.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事實上,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只涉及三個概念: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在這一根本動力系統中,生產力無疑是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著階級的存亡,在生產力有所發展卻又發展不足的階段,生產資料關系占有不同,就必定會出現物質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占有無產者的勞動最終造成社會不公、兩極分化,就會出現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的作用既體現在社會形態的質變,也體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改革與改良中。革命就是社會形態的質變,它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要實現新舊制度的轉換;而改革,則是社會形態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深化改革,因為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社會主義所有制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所有制的實現方式,因此改革改的不是制度,而是要實現體制的根本性轉換,從這個意義上講,鄧小平認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但是,改革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此外,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也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生活、思維,科學技術的影響無處不在。然而,科學技術并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而只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動力。對待科技帶來的兩重作用,我們需要認識到一點,科技作用的發揮都有賴于人類的運用,也正是在這一運用過程中,才出現了科技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后果。
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實踐的主體不是任何個人,因為在任何實踐活動中都集中體現著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在存在的意義上,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但在存在的方式上,實踐體現的社會關系無處不在。這就使得每一個個人通過社會形成了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經過歷時篩選的,推動歷史向前的,就是創造歷史的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因為他們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此代表人民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一定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為期一年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率先從中央政治局開展起來,習總書記也多次申明,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力量,就是每個人所貢獻力量的合力。任何個人都在歷史中起作用,但沒有任何人起創造者的作用。因為沒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島。
歷史的發展就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從社會存在到生產力,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再到上層建筑,這一自然歷史過程所體現的規律性全部核心相關于一個概念——生產力。資本主義產生是因為推動生產力,資本主義當前在發展是因為有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資本主義將來必然滅亡還是因為生產力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束縛。
掃描二維碼關注"566考研"微信,獲取最新沖刺資料、真題答案、保過課程!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