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措施
(1)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①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
②拓展發展新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1)拓展區域發展空間。(2)拓展產業發展空間。(3)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4)拓展網絡經濟空間。(4)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③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1)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2)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4)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
④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1)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2)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3)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4)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
⑤構建產業新體系。(1)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2)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3)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4)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準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⑥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1)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2)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4)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5)優化企業發展環境。(6)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7)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8)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⑦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并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完善宏觀調控,采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
(2)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①推動區域協調發展。(1)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2)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
②推動城鄉協調發展。(1)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3)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③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1)堅持用鄧小 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2)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3)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4)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
④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3)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3)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②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政策,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重點 生態功能區目錄,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
③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改革能源體制,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
掃描二維碼關注"566考研"微信,獲取最新沖刺資料、真題答案、保過課程!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