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與教訓
(1) 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①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②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③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2)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①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②維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懼怕人民群眾。
14、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1) 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2) 清末“新政”的破產。
(3)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干力量。
15、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1894年11月,孫中山創建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1903年,章炳麟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反對康有為的保皇觀點,強調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鄒容寫了《革命軍》,號召人民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共和國”。陳天華寫了《警世鐘》《猛回頭》兩本小冊子,號召人民奮起革命,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并確定了革命綱領。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16、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1) 民族主義,即民族革命,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2) 民權主義即政治革命,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國。
(3) 民生主義即社會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權”。
17、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這是雙方論戰的焦點。
(2) 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3) 要不要社會革命。
提示:通過這場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18、封建帝制的覆滅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2)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掃描二維碼關注"566考研"微信,獲取2017考研備考資料、考研經驗!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