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反分裂國家法》
“一個中國”的內涵:(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3)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
臺灣海峽兩岸可以就下列事項進行協商和談判:
(1)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2)發展兩岸關系的規劃;
(3)和平統一的步驟和安排;
(4)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5)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
(6)與實現和平統一有關的其他任何問題。
“****”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05年******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此次訪問被稱為“和平之旅”
7.《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05年1號文件)
200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繼續做好農業的“兩減免”工作(減免農業稅和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必須繼續采取綜合措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2004年一號文件是《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兩個趨向: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8.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海嘯、颶風、臺風)
人類社會同樣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類社會永遠不能離開自然界,不能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應當協調發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資源問題,最直接原因是人們沒有正確協調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沒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實現受到客觀條件及其規律的制約。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沖突現狀,人類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社會規律,做到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改變了傳統認識論對主客體關系的處理,即不再只是把客體當作主體認識和改造、征服與獲取資源的對象,而主張在自然和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的前提下,實現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處。(易考分析題)
9.第16屆中央委員會第5次全體會議(最少分值為4分)
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
以鄧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十一五”時期(2006年—2010年),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全會對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1)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2)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3)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國際收支基本平衡;(5)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
困人口繼續減少;
(6)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
(7)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十一五”規劃的特點是:緊扣主題;統籌兼顧;區分功能;與時俱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努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改革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要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我們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發展科技教育和壯大人才隊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科學技術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
要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全體黨員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兢兢業業地工作,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繼續搞好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斗爭,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要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的發展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堅持實行對外開放,愿意同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10.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
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1)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要大力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大力鞏固和加強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同心同德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要在全社會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3)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4)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我國發展目標的正確道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5)緊緊依靠群眾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我們黨要始終成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堅強領導核心,就必須牢牢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編輯推薦:
2018年考研政治6個表格秒懂政治常識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