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9考研政治哲學易錯知識點整理匯總
2019考研政治哲學易錯知識點整理7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具有客觀性,生產力是客觀力量,生產關系是客觀關系。經濟基礎是社會的物質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政治)是社會的思想關系。
(2)區分生產方式的構成、社會形態的構成、社會文明的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的構成。生產方式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社會形態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社會文明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由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構成。
(3)“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命題,對當時的反封建斗爭有啟蒙意義。但其實質上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我們要反對這種價值導向。
(4)“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則無世界”。這是梁啟超的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5)“在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話中的“謀事在人”承認人的能動作用,但“成事在天”則帶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
(6)“個性自私”觀點的錯誤在于違背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論斷。
(7)戰國時期鄒衍認為,歷史朝代的更替和變遷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順序進行的,史稱“五德始終說”,這種觀點屬于歷史循環論的錯誤觀點。
(8)關于人的價值觀問題,存在主義者薩特認為人的價值在于自由,它是通過人的“自由選擇”實現的。這種觀點拋棄了人的社會屬性,離開社會和集體來談個人,離開社會歷史規律來談自由,宣傳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堅持了抽象的人的價值觀。是不科學的看法。
(9)“人性善”、“人性惡”、“人性有善有惡”、“人的本質屬性是理性思維”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在社會中形成”。
(10)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疇的概念。哲學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即掌握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而政治的“自由”是針對紀律而說的。哲學上的“自由”指導政治的“自由”。
(11)“人的本質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說法是錯誤的。人的本質不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