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三個局限:第一,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去認識中國,去有效地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造。第二,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于優先的地位,沒有提出改變社會制度的必要性。第三,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地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
12.十月革命是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的三個啟示:第一,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第三,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
13.中國早期信仰、接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三種人物類型:一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其代表是李大釗和陳獨秀。二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干,其代表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三是一部分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其代表為董必武等。
14.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三民主義內容:民族主義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是“創立民國”。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
15.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三大意義(習主席的新論述):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三個深刻改變了)。
16.中國共產黨作出的“三大歷史貢獻”:第一,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第三,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17.中國共產黨實現的“三次偉大飛躍”:第一個歷史貢獻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第二個歷史貢獻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第三個歷史貢獻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18.中國共產黨作出的“三大歷史貢獻”、實現的“三次偉大飛躍”的三大意義(三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第一,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第二,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第三,使具有60多年歷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里擺脫貧困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19.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的歷史給予我們的三點深刻啟示(三個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第一,正是因為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有先進政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犧牲,中華民族才能徹底改變命運、煥發蓬勃生機。第二,這95年歷程,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第三,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扎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三者都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20.八七會議的三大內容:第一,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第二,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第三,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21.黨內屢次出現嚴重的“左”傾錯誤的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八七會議以后黨內一直存在著的濃厚的“左”傾情緒始終沒有得到認真的清理。第二,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理論素養不高,實踐經驗也很缺乏。第三,對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革命特點、革命規律不了解,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實際全面地、正確地結合起來。
22.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三個深重災難:首先,制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其次,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與財富。最后,強制推行奴化教育。
2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三個新的特點:第一,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第二,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第三,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
24.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制定的策略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25.進步勢力的三大部分: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中間勢力的三大部分: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
26.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的三個內容:第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第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第三,文化建設與干部教育。
27.所謂“三三制”:指在政權組成人員上,共產黨員(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不左不右的中間派(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各占三分之一。
28.延安整風運動的三大主要內容: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反對主觀主義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主觀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內反復出現“左”、右傾錯誤的思想認識根源。
29.學風問題的三大內容:第一,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第二,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第三,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所以學風問題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
30.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三個主要原因: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31.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指出,人民解放軍轉入全面反攻的三個標志性的轉折:一是中國革命已經發展到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二是蔣介石20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三是100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32.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個原因: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次,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中國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的偉大時代。最后,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贏得勝利,同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33.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個基本經驗:第一,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第二,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第三,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34.第二條戰線的發展的三大運動:針對國民黨當局積極從事內戰的準備,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民主運動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1945年底,昆明學生發動了以“反對內戰,爭取自由”為主要口號的一二·一運動。1946年12月30日,為抗議駐華美軍強暴北京大學先修班一女學生,北平學生高喊“抗議美軍暴行!”“美軍退出中國!”的口號,舉行示威游行。抗議駐華美軍暴行的運動(史稱抗暴運動或一二·三〇運動)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史稱五二〇運動)。
35.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三年,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已經開始的三個表現:第一,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第二,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第三,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36.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政策、經濟政策、外交政策三大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規定在經濟工作中,“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規定新中國外交工作的原則,是“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維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37.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經濟成分有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38.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即: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計劃生產是主體,一定范圍的自由生產為補充;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范圍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39.1951年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黨政軍機關開展“三反”運動。這一運動是以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為核心的一場大規模的群眾性政治運動,旨在懲治腐敗,拒腐防變,保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