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達爾丟夫形象
偽善的沒落貴族,職業宗教騙子。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誠教士“把世界看成糞土一般”,實際上是貪圖享樂的酒肉之徒。如: “一頓飯吃兩只竹雞、半只羊腿、一離開飯桌就睡覺”;看到桃麗娜袒胸露背是竟扭過臉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來。然而,他一邊答應做奧爾貢的女婿,一邊又向奧爾貢的妻子求婚;當奧爾貢送他一點錢時,他總是說“太多了,一半已經太多”;當奧爾貢把全部家產贈給時,他沒說半個“多”字。
2進一步揭露答爾丟夫偽裝虔誠的罪惡用心在于貪財好色。
如:一看見歐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這樣一個障礙”。當他的罪行面臨敗露時,他偽裝深受委屈而不予計較,致使奧爾貢盛怒之下將兒子趕出家門,并立下字據,把全部家產贈給答爾丟夫。至此,偽君子的罪惡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進一步揭露了答爾丟夫偽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如:把奧爾貢一家趕出大門,還到宮廷告發奧爾貢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想置人于死地。并聲稱:“現在王爺的利益是我的頭等重要責任。”偽善的社會孕育了這類偽善的人。社會意義: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傾向。答爾丟夫成了“偽善者”的同義語,是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偽君子》是莫里哀諷刺喜劇的代表作.劇本圍繞宗教騙子答爾丟夫與奧爾恭一家的矛盾沖突來展開.喜劇的主題是揭露宗教的虛偽性和欺騙性.17世紀法國出現的"圣體會"是封建頑固勢力的代表,它以宗教為幌子進行秘密特務勾當,突出表現了教會的偽善的特點.《偽君子》切中時弊,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戰斗性.
2,人物形象
○1答爾丟失
答爾丟夫是喜劇的中心人物,劇情就是圍繞他披著宗教外衣進行詐騙活動而展開的.他是一個沒落貴族,宗教騙子.這個形象的最大特點是表里不一,偽裝虔誠.作者在劇本中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他的本質與假象之間的嚴重失調和沖突,在同體對經中,使丑的東西原形畢露.他表面不喜愛吃,但實際是貪吃之徒;表面不好色,可骨子里全是男盜女娼,甚至連恩人的妻子都要調戲.除了偽善之外,他還有陰險狡猾,歹毒兇狠的一面.為霸占奧爾恭的財產,他不惜向宮廷告密,并串通法院,欲置友人于死地.
○2奧爾恭
奧爾恭是一個有產者,他篤信宗教,思想保守,是一個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富商形象.他的愚昧輕信,形式主義的宗教狂熱和宗法制的家長作風,都是當時法國資產階級的典型特征.莫里哀把他放在受害者的地位,立意在于對資產階級進行曲勸導,然而地他的保守性和妥協性的提示,諷刺和嘲笑也是十分尖銳的.
○3桃麗娜
桃麗娜是一個機智,勇敢,直率而又善良的下層勞動婦女的形象.她有健全的思考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能最先識破答丟夫的偽善于面孔.她敢于斗爭,機智,沉著,冷靜地辦理和應付各種情況.她富有正義感,為人善良,忠于友誼,是莫里哀筆下描寫得最動人的仆人形象.
7浮士德形象以及 靡非斯特
基本情節:一幕序曲(劇情的正式開端)、兩個賭賽、終身追求、五幕悲劇。
五幕悲劇:
知識的追求和知識的悲劇:否定了脫離實際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愛情的悲劇:否定了僅僅迷戀**的愛情(瑪家蕾特)。
權勢的追求和從政的悲劇:否定了與王朝相妥協的道路(海倫)。
美的追求和尋美的悲劇:否定了以古典美來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納、歐福良)
事業的追求和事業的悲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花費了60多年的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全書長達一萬兩千余行詩句,分上下兩部;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而在民間傳說的長期流傳和歐洲作家的反復加工過程中,浮士德這一形象凝結沉淀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歐洲和德國民族廣袤深厚大社會心理,其內核是對“歷史之謎”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國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他對自己生命本真和意義的自我意識,也就表現為分裂已是:至于型、**與理性、人性與神性都處于劇烈的搏斗與奮爭中,對意識的分裂和二元化的體驗使他充滿了苦惱:“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是互相分道揚鑣。”浮士德的靈魂雖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誘下淪落,但是他卻沒有完全淪落,他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斗爭與矛盾,這也就是善與惡、靈與肉的不斷斗爭與沖突。《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義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卻恰恰處于對立面,是丑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著整個人類,而他一生的結局就象征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浮士德那種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這就是人性中的一種積極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為人類追求意識的體現者而出現的。但是,為了凸現他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歌德運用了辯證法的論證,浮士德這種對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過對錯誤的不斷否定來實現的。而作為人類的代表他又是善與惡的矛盾統一體,有著靈與肉,理想與現實實踐的沖突,追求的古典美與現代社會現實的不協調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點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誘而屢犯錯誤,屢陷迷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他并沒有完全墮落,完全淪落,而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斗爭中,這善與惡這兩種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與占據控制心靈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長不斷變化,導致了他的行為的不斷變換與痛苦抉擇。浮士德在帶領群眾改造自然,興建海邊樂園的壯舉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結論,也領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他的熱愛自由,積極進取,努力創造,樂觀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盡管曾經因為被引誘而犯錯,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惡向善的人,憐憫并接納他們。而且他的一生的奮斗也證明了上帝的話,人在努力時盡管難免迷誤,但是會返歸正道,由迷混不清進入澄明之境。浮士德的尸體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們抬向了天國,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獲得了勝利,這就要歸功于他的樂觀向善,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理性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勝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小世界到社會,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資產階級的勝利。正如歌德所說的“他不是讓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讓人在內在的法則中看到心靈生活的統一性,這種法則把這種統一性的各個生活瞬間結合在一起,好似結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
米芾斯托米的辯證關系 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的關系 **的化身,淫蕩無恥的本性,但對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動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書齋生活投身到實踐中,鞭笞人貪圖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個虛無主義這眼光表現社會邪惡和人的軟點,觀點精辟嘲諷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8、恰爾德`哈羅爾德
《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是拜倫的代表作,這是一篇涉及當時重大歷史事件的長詩,全詩共四章,貫穿著反對侵略、反抗暴政、追求自由,歌頌民族解放斗爭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作品容納了廣闊的社會思想內容。(1)長詩廣泛地描寫了各國人民在侵略者和專制暴君的奴役下屈辱悲慘的生活,憤怒的譴責了各種形式的暴政,并對人民的不幸予以深切的同情。(2)長詩反映了各國人民反抗暴政,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生活,詩人對人民正義的巨大力量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他們的斗爭給予熱烈的聲援,作品不僅從正面描寫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的英勇斗爭,濃墨重彩地塑造了薩拉戈撒保衛戰中女英雄奧古斯丁娜的形象;而且還回憶描寫各國英雄的過去,與現實相對照,以此鼓勵愛國人民起來推翻異國的暴虐的統治,為獨立和自由而斗爭。(3)作品中還大量的描繪了未受黑暗的現實政治玷污的大自然美景,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自由生活的堅定的信念。《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中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恰爾德•哈羅爾德,另一個是抒情主人公“我”,他們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恰爾德‘哈羅爾德
他是是英國貴族階級的浪子和叛逆者,他厭倦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花天酒地的荒唐“文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不滿,懷著沉重的苦悶心情離開故土。在海外游歷的過程中,他孤獨、憂郁苦悶,悲觀,無論對大自然的美還是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斗爭都曾給他安慰,但已回到現實就都表現得十分冷漠、消極。他憤世嫉俗,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但又不敢正視現實、干預生活,更不可能“與人民為伍”。他只是一個冥想者、觀察者、思索者。他的性格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不滿現實又找不到社會出路的心理特征,這種“世紀病”在當時具有典型意義。他的形象是以拜倫的漫游經歷為依據虛幻出來的。反映了法國大革命以后,歐洲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不滿
抒情主人公“我”
他是是一個感情熾烈的觀察家和評論家,思想敏銳,是非分明。“我”站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上,對旅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評論,滿腔熱忱地支持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號召他們擺脫奴役、爭取自由。抒情主人公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特征。熱情奔放富有反抗精神,反對暴政和民族壓迫,熱情謳歌歐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哈羅爾德與“我”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現了拜倫世界觀中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面。隨著故事的發展,哈羅爾德漸漸讓位給抒情主人公,表現了作者思想的發展,突出了主題。
9、堂璜形象
<堂.璜>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作家莫里哀1665年的作品,借一個流行的西班牙傳說揭露封建貴族的罪惡. <唐璜>是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代表作,是一部長篇詩體小說,通過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臘,土耳其,俄國和英國等不同國家的生活經歷展現了19世紀初歐洲的現實生活,諷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
英俊,驕傲,膽大,熱情,玩世不恭但不憂郁,沒有反抗進取精神。唐璜順從天性,無視清規戒律,絕少虛偽做作;關鍵時刻還能表現出英雄氣概,然而他缺乏堅定信念,又意志薄弱,經不起住誘惑,這使他也做出一些越軌行為和蠢事。可見這是個蕓蕓眾生式的人物。他在作品里發揮連結功能的需要,便于串連長詩的場面和情節。從客觀上看,比典型為詩人對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標本,因為其性格的二重性再好不過地體現了現實世界里生活的多樣性和道德的復雜性。由拜倫式英雄的叛逆性格,而向普通人自然人性的轉化,表明藝術追求上的提升,對希臘文學精神的認同和延續,對清教徒思想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更新著人們的思想觀念。
《唐•璜》
思想內容:
1、通過主人公的冒險足跡——海盜稱霸的希臘島嶼、土耳其禁闈、俄羅斯宮廷及英國上流社會——揭示出:那個時代的特征就是封建專制的暴虐和社會道德的虛偽。
2、以英國社會為標本,諷刺它的各個方面。帝國屠殺恫嚇世界,政府壓迫盤剝國民;權貴跋扈,政治家撒謊;紳士老爺高視闊步,街頭神女風塵飄蕩;無行文人變節,唯心主義橫行。
3、對不合理的婚姻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上流社會夫婦之間互相欺騙的現象進行揭露。
4、充滿對正義事物的愛、對失去自由的人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
人物形象:
1《唐•璜》的主人公在拜倫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獨一無二,他熱情、玩世不恭、不絕望、不憂郁。
2 他不為道德教條束縛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戀愛冒險中起著諷刺虛偽道德的重要作用
10、艾斯美拉達...
《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惡勢力的代表,也是人們極力鞭撻的對象,但如果認真考察他的內心世界及同周圍環境的聯系,就不難發現,他身上不僅有牧師的虛偽,也有著人性遭到壓抑之后的悲哀。縱觀14世紀后期的歐洲,資產階級掀起人文主義運動,這場運動直接抨擊了中世紀的教會的精神獨裁和禁欲主義,追求個人的現世幸福已成為普遍現象,而克洛德作為社會的一員,也有了人性的要求。但他一直過著遠離女人的清修生活,節制自己的各種欲望,并且自以為是快樂的。直到見到了在巴黎街頭跳舞的艾斯美拉達,人的意識才覺醒了。他被這種強烈的愛折磨著,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在忍受著一種比死亡力量還要強大的苦刑。作為一個神職人員,這可謂是大逆不道。但是副主教也是一個人,宗教的知識不能滿足他對生活的要求,作為一個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愛。基于這種愛,他才念念不平,發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這并不是他的錯。”
然而,正因為他所要求的這種愛是他所代表的那種勢力和環境所不能允許的,因此,它的表現出來的方式便是扭曲的,變形的。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須消滅集中表現在他本身處境中的一切違反人性的生活條件,但是帶著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沒有這樣的勇氣,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覺悟。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對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他極力把這雙重的憎恨攪合在一起,便自己成為一個無法解脫的瘋狂的人。于是在他愛而不得中,他設置了一系列陰謀,劫持愛斯美拉達,誣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絞刑架,處在“人性”與“神性”雙重壓迫下的克洛德,最終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網中毀滅了。雨果曾宣稱:“人是生來善良、純潔、公正和誠實的,如果他的心變得冰冷,那是因為有人熄滅了他的火焰……”正是教會勢力的“非人性”,才決定了克洛德的畸形可怕愛情觀,才有了他為人性而喪失人性的追求。
一、愛斯美拉達的愛情觀
愛斯美拉達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歲美女,由于從小被吉普塞人從家中偷走,在流浪藝人中長大,所以不被當時等級森嚴的上流社會所認同和接受。當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時,被英俊瀟灑的皇家衛隊隊長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見鐘情地陷入愛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虜。
愛斯美拉達像所有瓊瑤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只要遇到了自己所愛的人,便不顧一切地無怨無悔地愛上了對方。不管這種愛情是否有結果,不管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甚至明明知道這種愛情不可能有結果,甚至明明知道對方并不真心愛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愛著對方,依然對這樣虛幻的愛情忠貞不渝。
愛斯美拉達不但有一個完美無缺的軀體,也有一顆高尚純潔善良的心靈。當詩人格蘭古瓦即將被乞丐王國絞死的關鍵時刻,她毫不猶豫地以愿意和他結婚的方式救下了詩人。詩人被她的美貌和高尚所震撼,立刻身不由己地愛上了她,并希望能成為她名副其實的丈夫。但是愛斯美拉達為了她心目中的愛情偶像,平靜地拒絕了他:“我只能愛一個能夠保護我的男子漢。”并告訴他,和他結婚只是為了救他的命,所以只能和他維持名義上的夫妻關系。
當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種種卑劣手段想強迫愛斯美拉達接受他的愛情時,愛斯美拉達寧死不從。當克洛德在監獄里為了獲得愛斯美拉達的愛情,欺騙她說她所愛的弗比斯已經被他殺死,讓她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并且許諾只要答應他的愛情,就可以將她從死刑判決中解救出去。愛斯美拉達的回答是“如果他已經死了,為什么你還勸我要活下去呢?”當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絞刑架前讓愛斯美拉達選擇時,盡管這時候愛斯美拉達已經知道她所愛的人弗比斯還活著,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親生母親,她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對克洛德的求愛,她的回答是:“絞刑架讓我厭惡的程度還遠遠不如你呢。”
在小說中“丑”的化身的卡西莫多,是以愛斯美拉達的迫害者的身份,首次出現在愛斯美拉達的面前,他奉命在深夜去搶劫愛斯美拉達。當卡西莫多因為搶劫失敗,被皇家衛隊逮捕,被綁在烈日下的恥辱柱上受鞭打示眾時,他渴求圍觀的人群給他一點水喝,卻無人理睬。眼見著他快要暈死過去的時候,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給他水喝的人,正是這位天使一樣的愛斯美拉達。
愛斯美拉達的以德報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為在他的內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樣的強烈愛心和感情。后來他冒著生命危險將愛斯美拉達從死刑架上搶救了出來,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終是橫貫在他和愛斯美拉達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雨果先生在小說的結尾通過死亡的方式終于跨越了這條鴻溝,我想那可能確實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二、弗比斯的愛情觀
弗比斯是皇家衛隊隊長,長得又一表人才,英俊瀟灑,整天周旋在上流社會之間,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馬王子。聰明的弗比斯非常善于利用他的有效資源,他選擇了擁有豐富嫁妝的表妹百合花做未婚妻,同時又去追逐愛斯美拉達的美色。從他的身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當今社會的那些聰明的男人的身影,他們長袖善舞,“家里紅旗不倒,家外彩旗飄飄。”
弗比斯的可惡之處在于他只愛戀愛斯美拉達的美色,卻絲毫也不愛惜愛斯美拉達的生命。愛斯美拉達是以謀殺弗比斯的罪名被判處死刑的,可是弗比斯在接受治療中從醫院逃出來后,為了不使自己的丑行暴露,竟然不去指證真正的兇手,以解救愛斯美拉達的生命。生活中這樣的偽君子并不在少數,雖然他們平時很善于談情說愛,海誓山盟,甜言蜜語,天花亂墜,但一到關鍵時刻,愛情對他們來說便立刻變得一分不值,因為在這些人的心里,從來就沒有懂得過什么是真正的愛情。
三、克洛德的愛情觀
如果說弗比斯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警惕的愛情偽君子,那么克洛德則是我們生活中應該警惕的愛情惡魔。三十六歲的克洛德是巴黎教會的副主教,他從小在教會學校里接受教會教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爬上了位高權重的位置。但是單調刻板不人道的教會戒律并沒有能消除他內心的本能欲望,反而使這種本能欲望在極度的壓抑下變得更加激烈和瘋狂。當他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情沖決了宗教對他的長期壓抑后,他的欲望本能便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變得無法控制和收拾。
我們無法否認克洛德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是真心誠意的,是熱烈的,無可替代的,他甚至愿意為了愛斯美拉達的愛情,放棄他所有的一切,連同他信奉了幾十年的上帝。但是他的愛情也是極端自私的,他的愛情觀就是:“如果我不能擁有,我就要讓她毀滅!”所以他先指使他的養子卡西莫多在深夜里去搶愛斯美拉達,失敗后,又刺殺情敵弗比斯,并嫁禍于愛斯美拉達。當愛斯美拉達被卡西莫多搶救到巴黎圣母院內合法避難的時候,他再利用權勢和陰謀讓愛斯美拉達失去了巴黎圣母院對她的庇護,然后在一片追殺聲中,用死亡作威脅,逼迫愛斯美拉達接受他的所謂的愛情。
生活中無數因愛成恨,因愛成仇而產生的人間悲劇,基本上都因為有克洛德這種極端自私,只顧滿足自己的**,絲毫不考慮對方意愿的根本不懂愛情的人物存在。所以每當我看到那些竭力鼓吹“愛是沒有錯”的愛情宣言時,就忍不住腹誹不止。因為個人覺得,無視被愛人意愿的,單方強加給對方的愛,不但是極端錯誤的,有時甚至是罪惡的。
四、格蘭古瓦的愛情觀
格蘭古瓦是一個潦倒的詩人,就像在今天的社會,詩人無法靠寫詩來養活自己一樣,在兩百年前的巴黎,詩人也無法靠寫詩來養活自己,所以他不得不到流浪者人群聚集的乞丐王國里去求生存。遺憾的是一個詩人連當乞丐的技能測驗也沒有能夠通過,結果被當成沒有資格當乞丐的人而送上絞刑架。看到這里我忍不住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百無一用是書生!”看來法國人和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是基本上一致的。
然而書生的可愛之處是有自知之明,當格蘭古瓦的愛情被愛斯美拉達平靜地拒絕后,他立刻就明智地放棄了。因為他感到慚愧,身為男人,在愛斯美拉達被卡西莫多搶劫的時候,他沒有勇氣出面挽救,而他自己的生命,反而是靠了愛斯美拉達的憐憫才得到挽救,面對這樣一位“女強人”,只要還有一點自尊的男人,便不會再奢望什么愛情了。
所以格蘭古瓦格在和愛斯美拉達結婚后,便自愿當起了掛名丈夫,每日里隨著愛絲美拉達上街去賣藝。掛名夫妻雖然沒有得到想要的愛情,但最起碼還有一個婚姻,并可以維持生存。
從格蘭古瓦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今天許多中國丈夫們的身影,他們明明知道他們的妻子和自己沒有愛情,明明知道他們的妻子渴望怎樣的愛情,但是他們不得不接受這份沒有愛情的婚姻。
五、卡西莫多的愛情觀
如果說沒有愛情只有婚姻的格蘭古瓦們是不幸的,那么相對來說,卡西莫多則算得上悲慘了。卡西莫多是屬于自身條件極差,但眼光又非常高的理想愛情主義的典型。卡西莫多由于長相畸形,從小成為棄嬰,是副主教克洛德收養了他。由于從小在教堂長大,他也從來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長大后,繼續留在教堂做敲鐘人,所以他所愛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副主教克洛德,一個是教堂的沒有生命的大鐘。可是,當美麗善良的愛斯美拉達出現的時候,喚醒了他內心對美好愛情的渴望。然而這種渴望的覺醒,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快樂,反而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理缺陷帶來的精神上的痛苦。
面對愛斯美拉達的美麗,他是那樣地自卑,痛苦,他渴望接近愛斯美拉達,但是又怕自己的丑陋令到愛斯美拉達難受和害怕。他對愛斯美拉達并沒有什么奢望,他只要知道她在她的身邊就行了。然而就連這樣一個奢望也被他的養父奪走了,絕望中的卡西莫多憤怒地殺死了他的養父副主教克洛德,最后也殺死了他自己——他擁抱著愛斯美拉達的尸體走進了另一個世界。
當然生活中不可能,或者很少有可能存在卡西莫多這樣丑陋的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或那樣缺陷的人卻很多,他們在面對他們心中完美的理想愛情對象時,也會像卡西莫多一樣自卑和痛苦。所以,如果他們可以更加自信一些,或者更加調低一點他們選擇愛情對象的標準,也許他們會生活得更加快樂一些。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