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相同點,都是國民政府同北洋軍閥之間的戰爭
(2)不同點:
第一,背景不同:前者是在革命統一戰線領導喜愛,在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的情況下進行的;后者是在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逐步建立的情況下進行的,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
第二,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打倒帝國主義,實現中國統一;后者是同張作霖爭奪全國統治權。
第三,性質不同:前者是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后者是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舊軍閥之間的爭奪戰。
第四,組織領導者不同:前者是以國民黨左派為核心,當時的國民黨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后者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府。
第五,參加軍隊不同:前者是國共合作的革命軍隊——國民革命軍;后者是帝國主義幫助建立的反革命軍隊
33、中世紀的哲學和神學是二位一體。教會哲學家搜集若干條正統教義中明顯的謬誤,利用形式邏輯進行繁瑣的論證和詭辯,最后證明這些謬誤是“正確”的,這種哲學或神學的論證完全脫離實際經驗,被稱為“經院哲學”。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阿拉伯世界的交往,西歐人逐漸接觸到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教會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大學開始興起。
中世紀西歐的建筑以格特式教堂為主要表現形式,一般用石頭建筑,以雕刻和繪畫加以裝飾。
中世紀西歐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早期主要是教會文學,公元11~13世紀,騎士文學流行,13世紀,城市的興起使城市文學開始出現。
34、(1)維也納會議召開的背景。1814年5月30日,法國與同盟國家簽訂《巴黎和約》,條約規定交戰列強派出全權代表到奧國維也納,舉行國際會議。英、俄、奧、普魯士掌握了會議。
(2)維也納會議上主要大國的目的
(3)維也納會議的原則
(4)《最后議定書》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考研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