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周,有兩個農大的研究生小伙,天天蹲進玉米地里,發現問題能解決的就及時解決;拿不準的,就與學校老師或當地農技人員溝通,找解決辦法。為讓農民朋友了解更多的夏玉米“雙高”關鍵技術、玉米病蟲害防治、辨別化肥真偽等各種知識,他們還在示范基地的田間地頭設計制作了“農業科普長廊”。如今,雷友、曹國鑫已成了農民們的“自家人”,被當地正式聘請為農業技術員。
雷友、曹國鑫是2009年5月由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曲周縣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即雙高)示范基地”揭牌時,為給“雙高”創建活動提供科技支持,留在當地,與農技人員一道為農民朋友提供面對面的交流和指導的。
“今天是新年第一個培訓日,我們參與了冬季‘雙高’培訓第37場和第38場,現場火熱朝天,在如此寒冷的冬天里參與培訓的農民熱情不減。”這是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雷友、曹國鑫,向導師發回的2010年第一期工作日志中的其中一段話,言詞中掩飾不住他們內心的喜悅心情。
為推廣“雙高”技術知識,農大示范基地在曲周白寨鄉建立了科技小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李曉林教授等教師也帶著學生住進了小院,與當地農技人員一道為農民朋友們提供科技指導。小院不僅是駐基地師生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場所,也是向農民講授農業科技知識、聯系農民群眾的橋頭堡。為改善核心示范區所在村農民的培訓條件,示范基地還籌集部分資金,在甜水莊村、司寨村和馬布村等建立了多個科技小院,目前,這些科技小院已成為農民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重要場所,也成為農大師生和技術員開展技術培訓的場所。在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促進“雙高”技術示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為了讓農民能夠按照統一規程進行田間管理,“科技小院”開展了多次講座,由農大師生編寫教程,讓當地農技人員用方言給農民們講授,效果明顯。資源與環境學院張宏彥老師、王沖老師帶領09級碩士生曹國鑫、雷友,精心編寫了《夏玉米技術規程》等宣傳材料,在科技小院和示范田周邊樹立了玉米種植科普宣傳欄。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夏玉米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玉米病蟲害的防治、辨別化肥真偽、玉米禿尖的病因和防治、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玉米化學調控措施等農民朋友最關心的作物栽培和土肥管理知識。這些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宣傳方式,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科技小院”常常是農民落座,而許多人常常會像“寶貝”一樣追著索要宣傳材料。
科技培訓也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尤其是曲周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曲周縣縣長白鋼親自組織了全縣技術培訓動員會,縣委書記申玉娥和縣長白鋼還親自下村參加培訓。
中國農大黨委副書記翟志席感謝曲周縣領導對“雙高”基地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他說:“曲周是中國農大的家。在這個大家庭,我們感受到團結合作的溫暖和力量。”
為更好的及時掌握玉米長勢,農大師生們更多時間是扎在玉米地里。他們在玉米地里發現誰家的玉米管理不符合技術要求,誰家的玉米出現了病蟲害,都會根據標牌找到玉米地的主人,上門指導。 去年7月,曲周遭遇了大風降雨天氣,許多玉米出現了倒伏現象。當呂增銀急忙趕到自家玉米地時,卻發現農大的師生早已在地頭查看玉米受害情況。“過去,我們看到玉米倒伏后,就會把它們重新扳直了,”呂增銀想起當時的情景,不無感激地說:“李老師、小曹、小雷他們就跟我們說,不能扳,一扳反而會讓它折斷,要讓玉米自已生長。”在玉米地里,呂增銀指著一排明顯有些彎曲的玉米:“這些就是倒伏的玉米,你看,結的玉米多大個!”
在曲周實驗站的實驗地里,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另一批師生也長期堅守在這里,他們用先進的儀器設備跟蹤觀察測量玉米地的土壤、肥料、空氣等各種數值的變化,探索著“高產高效、環境友好”的大課題。
科技送到田間地頭,農大師生與當地農民成了朋友。如今,除了上課就泡在曲周玉米地的李曉林教授成了當地農民最熟悉的貼心人,“小曹”、“小雷”也成為當地農民口頭最親切的稱呼。
筆者了解到,原來中國農大與曲周早就有著不解的情緣。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農大幫助曲周縣實施了改土治堿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36年來,農大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優勢,積極融入地方農業發展,把培養研究生課堂搬到了農民的實驗田,為推動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
縣長白鋼說,在曲周,尊重科學、相信科學、追求科技已經成為一種風尚,一種科技意識和科技自覺。曲周有個獨特的機構———“縣校合作辦公室”,由主管副縣長擔任主任。為什么設立這么一個機構?縣委書記申玉娥說,歷屆縣委、政府有一個接力了36年的共識,那就是———中國農大是曲周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有力支撐。
全國農科教聯盟網基站在曲周首家開通,通過農科教聯盟網,曲周農民實現了與首都農業專家的“面對面”交流。農民網上問計、專家在線答疑、傳播農技知識、發布最新信息,這些在原先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在曲周實現了,農科教聯盟成為曲周發展現代農業的信息服務平臺。
農業科技進步推動了曲周全縣整體科技實力的增強,曲周連續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中國農大與曲周攜手36年,既惠澤了曲周大地,也錘煉了農大師生,精英輩出。鹽堿地上走出了石元春、辛德惠兩位院士;走出了石元春、毛達如兩任中國農大校長;走出了一位中國農大黨委副書記翟志席;走出了像李曉林、江榮風教授等40多名博士、碩士生共有200余人。農大的宗旨就是要讓科學精神在曲周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星火相傳。
農大“長江學者”、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決心與曲周人民一道為實現“作物高產、資源高效、環境友好”而努力。張福鎖把這次“雙高”示范的試驗喻為農大師生在曲周的“二次革命”。 “雙高“示范基地”的目標已經實現了 ,玉米萬畝集中連片畝產700公斤、核心示范區達到800公斤的可喜成果。計劃小麥萬畝集中連片畝產550公斤、核心示范區達到600公斤,同時提高10%-20%的肥料利用效率,畝均增產20%。
“良種良法”奪得了大豐收,打消了許多農民當初的疑慮,“雙高”示范也更受歡迎。為了讓更多農民了解“雙高”示范,讓更多農民了走上致富道路,當地政府部門和學校在示范地召開了現場交流觀摩會,許多沒有參與示范的農戶都對“良種、良法”動了心。
現場會上,曲周縣委書記申玉娥算了一筆賬:曲周農民如果都采用“良種良法”,實現“雙高”生產后,全縣玉米畝產平均增產20%,全縣總產量將增加7400萬斤,農民將實現增收7500多萬元。”
而農大張福鎖教授心中則盤算著更大的一筆賬:如果全國玉米平均增收20%,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值,這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是怎樣的促進呢?
農大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把實踐活動對準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結合曲周實際,編制了科學發展的“曲周版本”,大力實施“工業立縣、開放興縣、商貿活縣、科教強縣”四大戰略,強力推進“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縣校合作、改革開放、優化環境”五大重點,全力以赴抓落實,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曲周將搶抓機遇,快速行動,確定了“乘勢振興,率先崛起,經濟總量四年翻番,向邯鄲東北部中心城市邁進”的發展目標,以龍頭帶產業,抓項目增后勁,搭平臺促創業,在經濟危機的不利形勢下,全縣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