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簡答題 |
第 7 頁:論述題 |
三、簡答題
1、答案:商品是勞動過程生產出來的。(1)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人自然之間的關系。(2)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3)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這二重屬性。
知識點:第2章
難度:3
2、答案:(1)由于影響利潤率的因素在各個生產部門不同,所以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有差別,這就必然引起部門之間的競爭。(2)競爭的手段通過資本的轉移,即把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或是原有企業轉產利潤率高的產品。競爭的結果是使各部門的利潤率率趨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率。(3)平均利潤的形成不是各部門利潤的簡單平均,它只是一種利潤率平均化的發展趨勢。
知識點:第5章
難度:4
3、答案: ⑴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每隔若干年發生的生產過剩的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⑵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3)這一基本矛盾在社會再生產中的經濟表現:A.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B.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知識點:第6章
難度:4
4、答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結合,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性以外,還具有自己的特性,表現為:(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2)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3)在宏觀調控上,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知識點:第7章
難度:3
5、答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于實現“三個轉變”:第一,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第二,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要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切實把經濟增長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依靠物質要素的增加。
知識點:第8章
難度:3
四、論述題
1、答案:(1)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堅實基礎。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雖然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理論,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只是籠統地講勞動創造價值,既無法解釋為什么同一勞動既制造使用價值又形成價值,也無法理解為什么生產商品的各種不同勞動可以進行比較。馬克思吸收了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學說中的正確部分,通過對勞動二重性的分析,揭示了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把勞動價值學說置于科學的、牢固的基礎之上。(2)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建立的重要基礎。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學說,科學的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進而區分了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增值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3)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論建立的理論基礎。從勞動二重性出發,在創立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在生產理論等。
知識點:第2章
難度:5
2、答案:(1)三種剩余價值的區別在于:第一,絕對剩余價值是靠延長工作日來增加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用這種方法增加剩余價值的方法就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第二,在工作日長度不變情況下,通過提高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是相對剩余價值,這種方法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第三,超額剩余價值是在個別企業率先提高生產率,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但仍然按照社會價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它是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⑵ 三種剩余價值的聯系在于:第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剝削剩余勞動的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相對剩余價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反過來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并不排斥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還可為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提供新的可能。第二,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也是依靠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產生的,是變相的相對剩余價值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形成的途徑或方式。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超額剩余價值生產的結果。因為相對剩余價值正是在各個個別企業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競爭中形成的。個別企業首先提高生產率,能夠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而在競爭中生產率普遍得到提高后,個別企業的生產條件變成為一般生產條件,其個別價值已等于社會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消失了,但部門的所有企業都能夠獲得相對剩余價值。第三,超額剩余價值可通過相對剩余價值促進絕對剩余價值的增加。
知識點:第4章
難度:5
3、答案:(1)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2)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主要表現在:第一,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為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第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種資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這為發展中國家獲得更多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創造了條件和機會,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有效解決了自身發展資源不足的問題,拓寬了發展的空間。第三,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的科學技術進步。經濟全球化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更加便利地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式,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第四,增加了發展中國家改革發展的動力。(3)經濟全球化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第一,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經濟波動的可能性,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第二,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主導地位,發達國家享盡了經濟全球化的紅利,而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不多,甚至造成原有發展的破壞。第三,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由于發達國家控制著協調國際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受到損害。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快速擴張,也使發展中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受到沖擊和挑戰。第四,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全球化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但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造成發展中國家資源開采過度、浪費嚴重、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等問題,這些不利于發展中國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知識點:第11章
難度:4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