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計算題
1.假設在某一類勞動力市場中,當工資率為20元/小時,勞動力供給為12000人;當工資率提高到30元/小時,勞動力供給為15000人。
要求:(1)計算該類勞動力的供給彈性。
(2)判斷該類勞動力的供給彈性類型。
解:(1)勞動力的供給彈性Es=(△S/S) / (△W/W)
(△S/S)=(15000-12000) / 12000×100%
(△W/W)=(30-20) /20×100%
Es=(△S/S) / (△W/W)=25% /50%=0.5
(2) Es=0.5<1,勞動力供給變動的百分比小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供給缺乏彈性。此時勞動力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傾斜且較為陡峭的曲線。
2.某一勞動力市場中存在A、B兩類勞動力。當B類勞動力的工資率由10元/小時降低到9元/小時后,該類勞動力的需求量由10000人增加到12000人;同時,這種變化也使得A類勞動力的需求量由5000人增加到5500人。
要求:(1)計算B類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
(2)計算A、B兩類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
(3)判斷A、B兩類勞動力屬于總替代還是總互補關系。
解:(1)B類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Ed=(△D/D) / (△W/W)
(△D/D)=(12000-10000) /10000=20%
(△W/W)=(9-10) /10= -10%
Ed=(△D/D) / (△W/W)=20% /(-10%)=-2,其絕對值Ed=2
(2)A、B兩類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EA,B=(△DA/DA) / (△WB/WB)
(△DA/DA)=(5500-5000) /5000=10%
(△WB/WB)= (9-10) /10= -10%
EA,B=(△DA/DA) / (△WB/WB)=10% /(-10%)=-1, 表明一類勞動力工資率減少,引起另一類勞動力需求增加。
(3)A,B兩類勞動力屬于總互補關系。
3.(本題5分)根據下表所給資料,求該地區失業率。
解:失業率=失業人數 /(就業人數+失業人數)
失業率=20 /(80+110+120+90+20)=20 /220=9%
4.根據題表所給的2007年數據資料,并且已知當年該地區的平均失業周期為26周。
計算該地區該年度的年失業率。
解:年度失業率=該年度有失業經歷的人占社會勞動力的比例 /(平均失業持續期/52周)
該年度有失業經歷的人占社會勞動力的比例=32.4 /(70+100+110+80)=9%
年度失業率=9% / (26/52)=18%
5.某地區不同教育程度的失業者、失業周期的相關資料如題35表,求該地區平均失業持續期。
解:平均失業持續期=(∑失業者×周期) / 失業人數
∑失業者×周期=(3×50)+(9×40)+(6×60)+(2×80)
失業人數=3+9+6+2=20
平均失業持續期=(∑失業者×周期) / 失業人數=1030/20=51.5周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