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自考毛澤東思想概論材料分析題練習及答案匯總
1、材料1: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述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時指出:“經過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經濟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強大的敵人,弱小的紅軍,土地革命——這是中國革命戰爭四個主要的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路線及其許多戰略戰術的原則。第一個特點和第四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的可能發展和可能戰勝其敵人。第二個特點和第三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的不可能很快發展和不可能很快戰勝其敵人,即是規定了戰爭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話,還可能失敗。”
材料2: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指出:“中國的特點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結合材料分析:
(1)指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依據。
(2)簡要說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基本點。
[答案](1)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客觀依據是:首先,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民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無產階級只有深入到農村,去發動、組織、武裝農民,在農村發展壯大革命力量,開展土地革命,進行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游擊戰爭,才能戰勝武裝的反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勝利。其次,由于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敵人長期占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而廣大的農村是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為了準備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斗,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偉大革命陣地,并以此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敵人。因此,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農村革命根據地。
(2)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基本點是:將黨的工作重心放在農村,把落后的農村變成先進的根據地,在農村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解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
材料說明:“政治經濟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道路的基本依據的關節點是:中心城市是敵人統治的重心,而廣大的農村則恰恰是敵人統治薄弱的地區。中國的這種特殊的國情決定了黨的工作重心可以而且應該放在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政權的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
2、 材料1:“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
材料2:“中國無產階級應該懂得:他們自己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
材料3:“一個說,如果不足夠地估計到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殖民地的行動能夠變動中國革命和反革命的陣線,就不能足夠地估計到組織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如果不足夠地估計到日本反革命勢力、中國反革命勢力和中國革命勢力這幾方面的強點和弱點,就不會足夠地估計到組織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就不會采取堅決的辦法去打破關門主義;就不會拿著統一戰線這個武器去組織和團聚千千萬萬民眾和一切可能的革命友軍,向著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賣國賊這個最中心的目標而攻擊前進;就不會拿自己的策略武器去射擊當前的最中心目標,而把目標分散,以至主要的敵人沒有打中,次要的敵人甚至同盟軍身上卻吃了我們的子彈。這個叫做不會擇敵和浪費彈藥。這樣,就不能把敵人驅逐到狹小的孤立的陣地上去。這樣,就不能把敵人營壘中被裹脅的人們,過去是敵人而今日可能做友軍的人們,都從敵人營壘中和敵人戰線上拉過來。這樣,就是在實際上幫助了敵人,而使革命停滯、孤立、縮小、降落,甚至走到失敗的道路上去。”請回答:
(1)這些材料論述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2)這個中心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為什么重要?
(3)在當時的中國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答案](1)這些材料論述的中心問題是統一戰線問題。
(2)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特別重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軍,以便集中力量反對最主要的敵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策略思想。中國無產階級要戰勝強大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及其支持者帝國主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艱巨任務,就必須從國情出發,照顧農民、小資產階級和其他中間階級的利益,必須同這些階級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這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階級狀況所決定的。毛澤東在《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中國的無產階級人數較少,力量比較弱。作為革命對象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雖然只占少數,但掌握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力量和強大的反革命武裝;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的中間階級,他們在革命中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共產黨要戰勝國民黨就必須把中間階級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其次,這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在中國革命的全部過程中,由于革命所面臨的敵人異常強大,不但有帝國主義列強和頑固的封建勢力,還有大資產階級,這就必然導致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同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極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也造成了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就使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有必要采取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盡可能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以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奪取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
(3)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可能性著重分析的是中國社會各個階級、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處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能夠把一切愛國的、不甘心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其次,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一方面由于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另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一定的聯系,缺乏革命的徹底性,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因而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中間派,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當努力爭取的對象。第三,中國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歷來是革命的對象,但是由于他們的各個集團是以不同的帝國主義為背景的,在各個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尖銳化的時候,屬于別的帝國主義系統的大資產階級集團也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參加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斗爭。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共產黨可以同這一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建立暫時的統一戰線,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條件下盡可能的保持之。
[解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還是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無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確解決這一關系革命成敗的關鍵問題。只有對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和各種政治派別進行科學地分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考生應當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統一戰線問題的論述,在我國,統一戰線是革命的主要法寶之一,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特點。
材料1提到“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材料2強調“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材料3強調了要足夠地估計到組織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問題。
3、材料1: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指出:“中日矛盾變動了國內的階級關系,使資產階級甚至軍閥都遇到了存亡的問題,在他們及其政黨內部逐漸地發生了改變政治態度的過程。這就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任務。我們的統一戰線是包括資產階級及一切同意保衛祖國的人們的,是舉國一致對外的。這個任務不但必須完成,而且是可能完成的。”
材料2: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在中國,因為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被人侵略的,所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還有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革命性。在這里,無產階級的任務,在于不忽視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革命性,而和他們建立反帝國主義和反官僚軍閥政府的統一戰線。”
材料3:毛澤東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指出:“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而要達此目的,必須采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這是不可分離的三個環節,而以斗爭為達到團結一切抗日勢力的手段。在抗日統一戰線時期中,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這一真理,已經逐漸為黨內同志們所了解。但不了解的依然還多,他們或者認為斗爭會破裂統一戰線,或者認為斗爭可以無限制地使用,或者對于中間勢力采取不正確的策略,或者對頑固勢力有錯誤的認識,這些都是必須糾正的。”
試問: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時
(1)堅持什么原則。
(2)堅持什么策略總方針。
(3)堅持什么具體策略方針。
[答案](1)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實現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這是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的又一條基本的原則。
(2)堅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時,孤立頑固勢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其代表就是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蔣介石集團在政治上是當權派,他們實行表面上合作抗日和實際上摧殘進步勢力的兩面政策。共產黨必須以革命的兩手對付他們,既要堅持團結抗日,爭取他們留在統一戰線中,又要同他們在政治上、思想上、軍事上進行堅決的斗爭。在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中,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定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
(3)針對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必須堅持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具體策略方針。首先,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對他們實行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其次,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統一戰線,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從根本而言,是為了實現本階級的政治理想,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走上自由、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因此,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線中必須對資產階級及其政黨進行必要的斗爭,克服他們在政治上的動搖性和對于革命的不徹底性。無產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基本上沒有武裝力量的聯合和斗爭,主要是政治上的聯合和斗爭。斗爭的主要手段是批評和教育,其目的是團結。總之,在同資產階級聯合時,主要要防止右的傾向,警惕類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的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和抗戰初期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在同資產階級分裂時,主要是要防止“左”傾錯誤的出現,避免類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王明“左”傾錯誤。
[解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黨在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毛澤東在《關于情況的通報》一文中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正確地分析中國革命所處的特殊國情和復雜的階級關系,特別是在分析中國統一戰線特點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正確的政策、策略,主要包括:正確處理好兩個性質不同的聯盟之間的關系,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實現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必須對資產階級采取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時,必須堅持的原則、策略總方針和具體的策略方針。特別是要求考生掌握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是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而對資產階級的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是策略總方針的具體化。
掃描二維碼關注"zikao566"微信,獲取最新自考報名、自考成績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