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中國革命史》模擬題及答案
1、清代學者大多認為初學歷史者,最急迫是讀《史記》、《漢書》、《后漢書》和《 》。
2、有一種觀點認為政書體史籍起源于三禮,即《儀禮》、《 》和《周禮》。
3、《隋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按經、 、子、集四部分類著錄存書和佚書。
4、( )是中華民族凝聚結合的核心和主體。
5、西藏三大地區流行的一種圓圈舞是( )。
6、( )主要分布今貴州省黃平縣以西至云南省東部及與廣西西部連接地帶。
7、歐陽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將《__________》列為“政書類”之首。
9、元朝在藏區設置的行政機構名為( )或( )。
10、匈奴政權的最高權力機構為( )。
11、東北地區最早和中原地區交往的民族是( )。
12、唐宋時期西南地區民族烏蠻和白蠻分別建立了( )國和( )國。
13、《晉書》中《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寫的,故《晉書》又名為 。
14、《南史》和《北史》均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貞觀政要》,專談唐太宗貞觀時的政治,全書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設施、君臣之問對和 。
16、( )是古代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交通要道。
17.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叔父 攝政。管、
蔡二叔聯合 發動叛亂, 率軍東征,經
過三年戰爭,平定叛亂。
18.秦朝開鑿的 ,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
和 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19.東漢時,班超的副使 奉命赴
(即古代的羅馬)、條支,到安息西界 而還。
20.東晉末的 ,是六朝最偉大的詩人,人稱他
的詩是田園詩,其代表作是《 》和
《 》等。
21.唐憲宗時,出現了一種匯兌文券,叫做 ,或
稱 ,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
22.唐朝劉知幾的《 》,是我國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
杜佑的《 》,是我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專著。
23. 是北宋最大的海港。 、泉州、 是南宋對外貿易的三大港口,南宋政府在這些地方都設有 。
24、【仁】指一種高尚的美好品德?鬃右匀蕿樽罡叩腳__________,以仁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張人與人之間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宗法制度的禮制,并把仁愛的原則推廣到___________。在此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的學說。道家老莊則主張“___________”,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漢以后,仁成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學者更以天理說仁,仁具有了萬物本原的意義。近代學者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學說,仁便從封建宗法血緣道德轉變為近代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國古代關于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合與統一的觀點。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國哲學側重強調天人之間的統一,認為___________的一部分,與自然界有著___________和規律,追求天人之間的___________,反對把天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合理的因素。
二、名詞解釋
1、四夷
2、行國制度
3、儀同三司
4、隱太子
5、回族
6、八旗制度
7、曲筆
8、實錄
9、唐卡
10、王夫之
11. 甲骨文
12. 張騫通西域
13.流求
14.《史通》
15.改土歸流
16.《南京條約》
17.“八•七”會議
18.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總路線
19、知行合一:
20、經世致用:
21、五行:
22、陰陽:
23、性惡論:
三、簡答題
1、簡述中國民族史的分期
2、簡述兩漢時期為加強內地與西域的經濟文化聯系采取的措施。
3、運用《晉書》“牛弘傳”的資料,談古代中國圖書的得失與治亂的關系?
4、從《資治通鑒》不記載屈原等文人談司馬光撰史的宗旨?
5、簡述蒙古四大汗國的地域分布。
答案
一、填空題
1、三國志 2、禮記 3、史 4、華夏/漢民族 5、鍋莊 6、夜郎
7、春秋 8、通典 9、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帥府 10、單于庭 11、肅慎
12、南詔、大理 13、論贊、御撰 14、李延壽 15、吳兢、忠賢之諍議
16、絲綢之路
17.周公旦 武庚 周公 18.靈渠 珠江 長江
19.甘英 大秦 波斯灣 20.陶淵明 歸田園居 歸去來兮辭
21.飛錢 便換 22.史通 通典
23.廣州 廣州 明州 市舶司
24、道德原則 核心 愛人 相互親愛 忠恕 政治之中 仁政 絕仁棄義 仁 義 禮 智 信
25、天人合一 天人等同 人是自然 同樣的本質 和諧 相互割裂 相互對立
26.《辛丑條約》
27.陳獨秀 青年
28.中山艦事件 整理黨務案
29.黨對軍隊的領導
30.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31.向北發展,向南防御
3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
33.十一屆三中
6. 簡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7. 略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內容。
8. 簡述隋朝的府兵制
9.簡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
10.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11、孟子“四端”學說:
12、董仲舒哲學的特點是什么?
五、論述題
1.試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6._________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7.1915年9月,_________在上海創辦《________》雜志,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28.1926年上半年,蔣介石先后制造的篡奪革命領導權的兩起陰謀事件是______和________。
29.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_________,這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30.1941年_________的成立,反映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日益孤立。
31.1945年9月,中共中央面對戰后初期復雜嚴重的政治、軍事形勢,確定了“__________”的戰略方針。
32.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制定于_________大會。
33.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是在黨的______全會上。
二、名詞解釋
1、四夷:西周已有“四夷”的名稱,是指“四方之夷”。是中原諸夏以夷、蠻、戎、狄配東、南、西、北四方,而與華夏居中構成五方,共稱“天下”和“四海之內”的一種按地理方位的分類方法。
2、行國制度:“行國”之名始見于《史記·大宛傳》。所謂行國,就是“隨畜移徙”,“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主要人事畜牧業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匈奴國家大約形成于公元3世紀,最高權力機構為單于庭。單于庭或隨人畜,或因戰爭時有遷徙,這是行國制度的特點之一。
3、儀同三司:官名,始于東漢。指非三公而給以與三公同等的待遇。漢朝只有三公可以開府,魏晉后,將軍開府設置官屬者就稱為開府儀同三司。
4、隱太子:史稱唐高祖李淵之長子李建成為隱太子。因其被立為太子,玄武門之變時被其弟李世民殺死,追封為息王,謚隱,故史稱之。
5、回族:是以元代回回為核心,在中國土地上形成的民族。元以前,已有一定數量的來自大食、波期及東南亞的穆斯林商人定居于中國,他們也是回族人民的一部分;而主要來源是元代從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來到中國內地的人們,經元代至明代又不斷涵代吸收一些皈依伊斯蘭教的蒙古、漢人、黨項人等,從而形成中國的一個民族,稱為回族。
6、八旗制度:努爾哈齊創立。分別以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為標幟,故八固山又稱“八旗”。八旗是軍事、政治、經濟合一的一種社會組織,它的特點是兵民不分,“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努爾哈奇用這種制度將女真人組織起來,不僅提高了戰斗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打破了氏族部落血緣和狹隘的地域關系得局限,為滿足共同體的形成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7、曲筆:劉知已在《史通》中提出的。他認為古代史官記載歷史有“直書”和“曲筆”兩種筆法。曲筆指寫史,毀譽失實,迎合權勢者或出于某種目的。他提出要“懲革”。
8、實錄:史書中的一種,始于唐代延續的到清。每當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概據先君的起居注、時政記、日歷等書篡修先君的“實錄”。
9、10答案略
11.商代的文字,F在已發現的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稱之為甲骨文;又因內容多為記錄占卜之事,亦稱卜辭。
12.西漢武帝時,為反擊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及其副使先后到達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把這些國家的情況介紹到國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東西方之間的經濟交流。
13.隋朝時稱今臺灣為流求。隋煬帝先后派朱寬、陳棱、張鎮周等到流求。從此,流求與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
14.我國第一部史學批評和史學理論專著。唐代杰出史學家劉知幾撰。該書對過去的史書從體例、史料、文字到人物評價等進行了全面分析批判,強調直筆,認為史學家須兼才、學、識三長。該書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15.明清時代在少數民族廢除世襲土司,改為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元、明、清時,在云貴、兩廣地區推行由少數民族首領世襲的土司治理地方的制度。明政府在平定一些地區的土司叛亂后,把土司廢掉,改為“流官”,稱為“改土歸流”。清雍正時,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積極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改土歸流有利于我國統一的多同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但由于土司的反抗以及封建官吏的粗暴蠻橫,也出現過流血事件。
16.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有:中國割讓香港;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貨物進出口關稅須經兩國商定……等!赌暇l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這次會議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動和組織秋收起義,選舉了中央臨時政治局。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18.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學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針對程朱“知先行后”導致的知行脫節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對反對知行脫離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混淆了知與行的本質區別,有以知取代行的傾向,故受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的批判。
20、【經世致用】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潮。指學問必須能治國安民,有益于國計民生,取得實際的功效。又稱經世致用之學,與空疏無用之學相對。最初導源于南宋的浙東事功學派。到明清之際,經世致用成為一股學術思潮。
21、【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觀和人的活動歸結為五種物質因素,含樸素唯物主義因素。戰國秦漢間出現五行相生相克學說。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2、【陰陽】本義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后來用以指氣和事物所包含的對立因素。
23、【性惡論】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說之一,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戰國末荀子倡導這種理論。性惡論以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后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簡答題
1、簡述中國民族史的分期。
(1)中國民族的起源。
(2)統一多民族中國的孕育時期。
(3)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發端及第一次南北朝時期。
(4)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發展與第二次南北朝時期。
(5)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確立時期。
(6)中國各民族共同反抗帝國主義侵略。
(7)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2、簡述兩漢時期為加強內地與西域的經濟文化聯系采取的措施。
(1)西漢中央政府在西域城邦諸國根據不同的情況,設置不同的名稱和不同員額的官職。
(2)漢朝政府還賜予西域各君長以節傳。節傳是重要官吏行使職權的憑證。
(3)西域各君長部下的官吏,有當地民族中的貴族人士,也有中央政府所委派的漢人。
(4)漢代為了推動西域諸國的經濟發展,積極推行屯田制度。
(5)漢朝中央政府還在西域重要的商道上修筑了許多城壘和連綿不斷的烽燧臺,除軍事任務外兼管交通運輸。
3、中國古代圖書的得失與治亂關系極為密切。治世之時統治者都大多注重文事,講究收集圖書,建藏書之策。而亂世大多兵荒馬亂,一片混亂,圖書散失或遭焚燒。正如《晉書》牛弘傳敘述的那樣,漢朝建立,建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秦時散失之書大多復得,可是王莽末年,社會混亂,宮室圖書遭焚燒。東漢初年,收復天下圖書,而東漢末天下大亂,圖書又遭厄運。
4、屈原是一個大文學家,是楚辭的代表人物,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根本沒有記載屈原的事跡,且只字未提屈原的名字。因為屈原的事跡不符合司馬光指導性撰史的宗旨。司馬光撰史只是記載歷代君臣事跡,重在政治,講究的是治國安邦,不符合其宗旨的當然他不能選,況且屈原沒有處理好君臣關系,最后投江年歷盡,這在司馬光看來,未必是忠的表現。
5、簡述蒙古四大汗國的地域分布。
(1)欽察汗國:領地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黑海、里海和咸海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南面與察合臺汗國和伊利汗國封地相連接。
(2)察合臺漢國:由畏兀兒境一直到河中的草原地帶,以后又有擴展,最盛時東至哈密、西至阿姆河,北至塔爾巴哈臺山,南越興都庫什山。
(3)窩闊臺漢國:最初在葉迷立、霍博,以后具有額爾齊斯河及阿爾泰山周圍地區。
(4)伊利漢國: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脈。
6.答:(1)建立“中朝”,做為決策機構,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2)設置“刺史”,以監察地方。(3)頒行《推恩令》和《附益法》,用眾建列侯的辦法分割諸侯王國的疆土,不許諸侯王招納賓客,限制諸侯王政治勢力的發展。(4)嚴刑峻法,重用酷吏。
7.答:(1)整頓吏治,始班俸祿,懲治貪污。(2)實行均田制。(3)實行三長制,以其作為代替宗主督護制的基層政治制度。(4)實行戶調制,廢除九品混通制。(5)遷都洛陽,加強對中原的統治。(6)改易習俗。改穿漢服,在朝廷上使用漢語,以洛陽為籍貫,重定門第等級。
8.答:府兵制原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原為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隋文帝對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軍人仍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又與其家屬一起編為民戶,隸屬于州縣;有了固定的住處,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生產;同時還要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為兵農合—、寓兵于農的制度。
9.答:(1)明朝的建立和富強,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巨大的物質保證。(2)我國自秦漢以來就與南洋有密切的關系,為遠洋航行提供了豐富的航海經驗和航海人員。(3)造船技術的發達。(4)過去曾有人根據自己在海外的見聞寫成書示之于眾。如汪大淵的《島夷志略》。
10.第一,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第二,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給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第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援助。
總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11、孟子“四端”學說
孟子提出大量論證,來支持性善說,指出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擴充,就變成四種“常德”,即儒家極其強調的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展(即擴充),有如種子自己長成樹,蓓蕾自己長成花。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爭論的根本之點。告子認為人性本身無善無不善,因此道德是從外面人為地加上的東西,即所謂“義,外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有此“四端”。
12、董仲舒哲學的特點是什么?
董仲舒哲學的特點是,相當自覺地用儒家精神改造了利用了陰陽家的宇宙系統。董仲舒抬出 “天”來作為宇宙人間最高的主宰!疤臁笔峭ㄟ^五行次序來顯示它的性格和功能的。董認為有兩種基本次序和兩種基本功能。一是“比相生”,另是“間相勝”董的五行宇宙論是完全從政治倫常和社會制度著眼的。“相生”“相勝”構成了一個自然的反饋系統,而這也就是“天道”。總之,確認人事政治與自然規律有類別的同形和序列的同構,從而它們之間才可以互相影響彼此配合。君主必須順著五行特性而施政。
五、論述題
1.可能性: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獨占殖民地,這種情況就給中國的一切階級和一切政治派別提出了“怎么辦”的問題。中國的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是堅決要求反抗的;民族資產階級有發生變化的可能,其左翼可能參加斗爭,另一部分可能由動搖轉向中立;在民族危機的嚴重關頭,地主買辦階級營壘也可能發生破裂。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完全可能的。
必要性:由于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的反革命力量還大于革命力量,由于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是完全必要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