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第四章
一、單項選擇題
1.辯證法所要回答的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
B、世界的狀況是怎么樣的問題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問題
D、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
2.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 C )
A、量變和質變的觀點
B、辯證否定的觀點
C、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D、對立統一的觀點
3.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的觀點
B、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
C、矛盾的對立面既統一又斗爭的觀點
D、運動和靜止辯證統一的觀點
4.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觀辯證法是( B )
A、頭腦中自生的
B、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C、“絕對觀念”固有的
D、從書本上學來的
5.久旱缺雨時,下雨對莊稼生長有益;雨澇成災時,下雨對莊稼生長有害。這說明( B )
A、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無條件的
B、事物的聯系是現實的、具體的
C、事物的運動是客觀的、絕對的
D、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6.“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這是( D )
A、唯物辯證法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唯心辯證法觀點
D、形而上學觀點
7.“割下來的手就不再是人手”這句話體現了( B )
A、形而上學片面的、孤立的觀點
B、辯證法普遍聯系的觀點
C、唯心主義的觀點
D、詭辯論的觀點
8.事物的聯系和運動的關系是( D )
A、先有聯系、后有運動
B、先有運動、后有聯系
C、運動構成聯系
D、聯系構成運動
9.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 A )
A、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世界
B、它是認識事物本質的基礎
C、它是科學分門別類的客觀依據
D、它是正確區分不同事物的基礎
10.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 D )
A、事物數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C、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
D、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1.區分新事物和舊事物的標志在于看它們( B )
A、是不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有強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點
D、是不是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承認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句話是一種( A )
A、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13.規律是( A )
A、事物和現象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B、事物和現象之間的外在的、偶然的間接的聯系
C、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聯系
D、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人為的、形式的非本質聯系
14.兩種對立的發展觀是( B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B、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C、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D、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
15.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 B )
A、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發展的狀態和過程
C、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展的兩種趨勢
16.質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對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轉化的
17.事物的質是指( C )
A、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
B、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C、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
D、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和速度等規定性
18.區分同質事物的差別依據是( D )
A、事物的度
B、事物質的規定性
C、事物量的規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9.事物的質和量的區別在于( C )
A、質是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現
B、事物的質是單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質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與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質是不變的,事物的量是不斷變化的
20.面對消極腐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因為( A )
A、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B、原因必然引起結果
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1.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確定事物的質
C、認識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B )
A、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B、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C、“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D、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理
23.事物的質變是指( D )
A、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
B、事物在場所方面的變更
C、事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
D、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24.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看( D )
A、事物的變化是否顯著
B、事物的變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屬性是否發生了變化
D、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
25.量變的復雜性是指( B )
A、量變的程度發展不同
B、量變形式的多樣性和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
C、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D、量變有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和突破度的范圍的變化
26.階段性部分質變表現了( D )
A、事物內部各部分之間變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體與某些構成部分之間變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與事物之間變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之間變化的不平衡性
27.事物總的量變過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質變是( B )
A、事物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之間變化不平衡性的表現
B、事物的各個部分之間變化不平衡性的表現
C、事物的內部矛盾和外部條件變化不平衡性的表現
D、事物的量和質變化不平衡性的表現
28.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律是( C )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聯系和發展規律
29.“肯定和否定相互滲透,在一定意義上,肯定就是否定。”這是一種( B )
A、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形而上學的觀點
30.莊子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這是一種( D )
A、唯物主義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形而上學觀點
D、相對主義觀點
31.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的積極方面
B、事物的消極方面盡
C、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
32.作為辯證的否定的“揚棄”是( C )
A、既保留又繼承
B、徹底拋棄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調和
33.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因為辯證的否定( C )
A、把舊事物完全拋棄
B、使舊事物發生量變
C、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
D、是從外部強加給事物的
34.否定之否定規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個發展周期時才能完整地表現出來
B、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上都可以表現出來
C、在事物經過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后表現出來
D、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經過肯定和否定兩個階段表現出來
35.事物發展的周期性體現了( D )
A、事物發展的直線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B、事物發展是一個不斷地回到出發點的運動
C、事物發展的周而復始的循環性
D、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36.直線論的錯誤在于只看到( B )
A、事物發展的周期性而否認了前進性
B、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而否認了曲折性
C、事物發展的間接性而否認了連續性
D、事物發展的曲折性而否認了周期性
37.循環論的錯誤在于( C )
A、只看到事物發展的普遍性,沒有看到事物發展過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絕對運動,沒有看到事物的相對靜止
C、只看到事物發展道路的曲折性,沒有看到事物發展趨勢的前進性
D、只看到新舊事物之間的連續性,沒有看到新舊事物之間的間斷性
38.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D )
A、視為精華全部繼承
B、視為糟粕全部拋棄
C、應保留一半,拋棄一半
D、批判繼承,推陳出新
39.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A )
A、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發展的狀態和過程
C、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展的兩種趨向
40.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 A )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聯系和發展法的規律
41.辯證法所說的矛盾是指( B )
A、人們思維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
C、對立面之間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
42.矛盾的基本屬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絕對性和相對性
C、變動性和穩定性
D、斗爭性和同一性
43.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兩個方面之間( B )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爭的關系
B、相互對立和相互統一的關系
C、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關系
D、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關系
44.矛盾的斗爭性是一個廣泛的哲學范疇,它的含義是( D )
A、對立面雙方相互依存的性質
B、對立面雙方相互貫通的性質
C、對立面雙方相互轉化的性質
D、對立面雙方相互離異、相互排斥的性質
45.依據唯物辯證法關于內因、外因相互關系原理制定的方針政策是( C )
A、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
B、既堅持物質文明,又堅持精神文明
C、既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堅持對外開放
D、既抓經濟建設,又抓階級斗爭
46.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方針。它的理論依據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C、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
D、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
47.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問題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關系的問題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的問題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的問題
48.在我國戰國時期,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的錯誤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聯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聯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聯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聯系
49.在矛盾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并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 C )
A、普遍矛盾
B、內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50.對待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兩種看問題的方法都是( C )
A、重點論
B、均衡論
C、一點論
D、兩點論
51.“任何個別(無論怎樣)都是一般”。這句話的正確含義是( D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總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52.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水果同蘋果、梨、香蕉、桔子等的關系是( A )
A、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B、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C、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D、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53.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指導下,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這體現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的統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C、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D、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54.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 D )
A、事物是客觀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C、事物是運動發展的
D、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55.“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是一種( A )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相對主義的觀點
C、唯心主義的觀點
D、辯證法的觀點
56.系統論科學出現的意義在于它( D )
A、高于唯物辯證法
B、拋棄了唯物辯證法
C、代替了唯物辯證法
D、豐富了唯物辯證法
57.真象和假象的區別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觀的,假象是主觀的
B、真象表現本質,假象不表現本質
C、真象深藏于事物內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從正面直接地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
58.假象是指( B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現本質的現象
B、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
C、不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的現象
D、和本質沒有同一性的現象
59.白天和黑夜之間的先后相繼現象是( D )
A、必然聯系
B、偶然聯系
C、因果聯系
D、非因果聯系
60.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反過來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從因果關系來看,這屬于( D )
A、原因和結果的相互區別
B、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結果的相互滲透
D、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作用
61.偶然性對事物發展過程( B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
C、有時起作用,有時不起作用
D、起決定性作用
6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是一種( C )
A、歷史宿命論的觀點
B、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D、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觀點
63.價值規律是通過商品交換中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浮動表現出來的。這說明( A )
A、必然性通過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轉化為偶然性
C、事物的發展是由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的過程
D、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向質變轉化的過程
64.有的哲學家說,在大風揚起的塵土中,每一粒塵土的運動狀況都是純粹必然的。這是一種( B )
A、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B、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觀點
D、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65.有的分子生物學家指出,生物進化的根基是“盲目的純粹偶然性”。從哲學上看,這是一種( A )
A、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觀點
B、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66.物質運動形式之間的相互轉化是一種( D )
A、特殊現象
B、偶然現象
C、暫時現象
D、普遍現象
67.現實性范疇是指( A )
A、現實存在的、合乎必然性的客觀實在
B、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確認
C、某些具體事物和現象的存在
D、現實可能性與抽象可能性的總和
68.“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質上的一種科學說明和測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種科學說明和測定
C、必然性的一種科學說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種科學說明和測定
69.在現實中還沒有充分的根據,也不具備一定的條件,在目前不能實現的,屬于( D )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現實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70.我們把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稱之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現實性
D、可能性
71.農民在播種前估計種子發芽率,屬于( C )
A、區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區分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區分可能性的大小。
D、區分可能性和現實性。
72.我國制定2010年遠景規劃的根據是( D )
A、現實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現實性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命題反映事物之間客觀聯系的有( ABCD )
A、森林覆蓋面的大小影響氣候
B、人口數量的多少影響社會發展
C、客觀條件的好壞影響人們行動的效果
D、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E、天空出現彗星預示社會要爆發戰爭
2.手從身體上割下來,名可叫做手,實已不是手了。這句話體現了( BD )
A、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
B、部分與整體是聯系在一起的
C、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
D、部分離開整體就失去原來的意義
E、部分反作用于整體
3.新事物優越于舊事物,這是由于( CDE )
A、新事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B、新事物具有舊事物沒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拋棄了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
D、新事物保留了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
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
4.判斷一個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錯誤觀點是( ABC )
A、根據它時間上出現的先后
B、根據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據它的力量是否強大
D、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E、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5.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這是由于( ABC )
A、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有強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優越于舊事物
C、新事物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D、新事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E、新事物具有舊事物沒有的新特點
6.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表現在是否承認( CDE )
A、世界是物質的
B、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運動發展的
E、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7.規律具有如下特點( ABCE )
A、客觀性
B、穩定性
C、普遍性
D、隨意性
E、重復性
8.決定事物的根本性質及其發展的基本趨勢的聯系是( ABC )
A、內部聯系
B、本質聯系
C、必然聯系
D、直接聯系
E、主要聯系
9.下列各項屬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的有( ABC )
A、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
C、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D、階級斗爭規律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E、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10.認識事物的量的意義在于( BCE )
A、它是認識事物的開始和認識事物質的前提
B、它是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
C、它對事物做出數量分析,使人們做到胸中有數
D、它是區分不同事物的基礎
E、它能把同質的事物區分開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