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品流通的價格與效益
一、商品價格及影響因素
(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商品的)價格則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1、供求關系的影響;2、競爭狀況的影響;3、貨幣價值的影響;
3、 經濟政策的影響;5、技術進步因素的影響。
二、商品價格由生產成本、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四個要素組成,這就是商品價格的一般構成而言的。
商業價格,是指在商品流通領域商業企業銷售商品的價格。從流通環節的角度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商業批發價格和商業零售價格。商業價格構成的基本要素就是商業成本、商業利潤和商業稅金。
盡管商業成本的具體形態不同,但都是進貨價格和流費用兩部分構成。
三、商品價格體系
所謂價格體系,就是指市場上各種商品價格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價格整體。
商品比價是指在同一市場、同一時間內,不同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橫向比較)
商品差價是指同一種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由于購銷環節、購銷地區、購銷季節和商品質量等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
四、企業價格決策的程序:1、選擇目標市場;2、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3、選擇定價目標;
4、選擇定價策略和方法;5、選定價格方案;6、檢查決策效果。
五、企業定價的導向 企業價格運作有三種目標,即利潤導向定價、銷售導向定價和競爭導向定價。
六、流通企業價格決策方法 企業價格決策方法,就是指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形成的能夠適應不同情況的定價和計算方法。從總體上說,流通的價格決策,主要有成本價格決策法、需要價格決策法和競爭價格決策法三類方法。
成本價格決策法 是指以企業經營成本為依據的價格決策方法。根據定價決策所依據的成本不同,這類方法又可以分為完全成本法、進價毛利法、盈虧平衡法和變動成本法等。
1、完全成本法:商品銷售價格=商業成本×(1+成本利潤率)
2、進價加毛利法:商品銷售價格=商業購進價格×(1+毛利率)
3、盈虧平衡法,也叫損益平衡法:
(1) 盈虧平衡銷量=固定成本÷(單位商品銷售價格-單位商品變動成本)
(2) 保本價格=(預計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預計銷售價格
(3) 獲利價格=(目標利潤+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銷量)÷銷量
4、變動成本法 目標貢獻=商品銷售單價―變動成本
商品銷售價格=單位商品變動成本+目標貢獻
七、流通企業的經濟效益(論述)——記黑體字
(一)、(經濟效益的涵義:)流通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是指流通企業在其經營活動過程中所取得勞動成果與所付出的勞動耗費和勞動戰勝之間的對比關系,即所得與所費的對比關系。
(二)、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特征 流通企業經濟活動特有的職能,決定了流通企業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特征。1、流通企業經濟效益表現在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上;
2、流通企業經濟效益表現在提高勞動效率上;3、流通企業經濟效益表現在流動資金利用效果上;
4、流通企業經濟效益還表現在服務質量上;
5、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小受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三)、評價流通企業經濟效益應遵循的原則。 1、滿足需要與取得盈利相統一的原則;
2、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3、眼前效益與長遠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四)流通企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的內容。商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主要由以下幾方面評價指標構成:1、反映流企業勞動耗費的指標,(包括:商品流通費用率(也稱商品流通費用水平)、流通企業勞動效率;)
2、反映流通企業勞動占用的指標,(包括:總資產占用率、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3、反映流通企業獲利能力的指標,(包括: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商品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
4、反映流通企業發展能力的指標,(包括: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三年利潤平均增長率、三年資本平均增長率;)
5、反映流企業滿足社會需求的議指標,包括:服務滿意度、在崗員工素質狀況、基礎管理比較水平、服務環境。
(五)提高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
1、影響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相關因素很多,有宏觀方面的因素影響,諸如工家業生產發展狀況,運輸發展狀況及流通管理體制狀況等;也有微觀方面,即企業內部因素影響。
影響經濟效益的微觀因素主要有:
(1)、商品流通量及其構成狀況;
(2)、企業勞動組織、職工素質和勞動態度;
(3)、流通商品周圍時間;
(4)、物質技術設備利用率和現代化程度。
2、提高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微觀途徑:
(1)、擴大商品流通并保持合理的商品結構;
(2)、重視市場調研,正確進行企業決策;
(3)、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4)實行全面經濟核算,劃小核算單位,提高核算質量;
(5)、全面提高企業素質。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