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自考中國文化概論考試真題及答案
(課程代碼00321)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
2.應考者必須按試題順序在答題卡(紙)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試卷上無效
3.涂寫部分、畫圖部分必須使用2B鉛筆,書寫部分必須使用黑色字跡簽字筆。
第一部分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
1.文化交流是一個
A.雙向互動的過程
B.不平等的過程
C.反向逆動的過程
D.單向反動的過程
2.司馬遷:“沃野千里,人民好稼穡,殖五谷,有先王之遺風”。說的是
A.山西地區B.河東地區C.關中地區D.江南地區
3.在血緣家庭中,進行權力傳遞和財產繼承的中心是
A.嫡庶
B.血統
C.男性
D.女性
4.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偉大著作是
A.《黃帝內經》B.《本草綱目》C.《千金藥方》D.《神農百草經》
5.惟見于中國的傳統醫學理論是
A.腑臟學說B.針灸學說C.經脈學說D.本草學說
6.造紙術的發明者傳說是東漢時期的
A.畢昇
B.韓信
C.蒙恬
D.蔡倫
7.從夏朝初期一直到周人建國之前,歷史的顯著特征是
A.族群的代興B.家庭的代興C.諸侯國的代興D.部落的代興
8.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韓非子
B.惠施
C.管仲
D.公孫龍
9.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是
A.氣象環境B.地理環境C.社會環境D.人文環境
10.隋唐以后,中央機構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隸屬于
A.尚書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D.元外省
11.中國地勢的主要特征是
A.東高西低B.中高東低C.西高東低D.北高東低
12.《史記》記載,周武王伐紂時,“不期而會”的諸侯有
A.二百諸侯B.三百諸侯C.五百諸侯D.八百諸侯
13.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是
A.賦
B.詩
C.詞
D.戲劇
14.夏朝開始了族群相處的一種新的關系模式,那就是
A.和睦相處B.戰爭征服C.遣使游說D.離間取勝
15.朝庭采用楊炎的建議,頒布實施“兩稅法”的是
A.商朝
B.周朝
C.漢朝
D.唐朝
16.因黃河中上游地區森林砍伐、牧場被開墾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壞嚴重,黃河下游改道、遷徙成為常態。這種現象始于
A.公元5世紀B.公元8世紀C.公元10世紀D.公元12世紀
17.作為家庭倫理的核心,家訓族規首倡的是
A.善良
B.孝悌
C.節儉
D.修身
18.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
A.圣賢
B.隱士
C.君子
D.忠臣
19.提出“天人之分”觀點的是
A.孔子
B.鬼谷子
C.孟子
D.荀子
20.“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寫照,典出于
A.《論語》
B.《大學》
C.《孟子》
D.《中庸》
21.中國傳統建筑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是
A.以木結構為主B.以磚結構為主C.以瓦結構為主D.以土結構為主
22.中國最早的兒童識字教材是
A.《倉頡篇》B.《史籀篇》C.《千字文》D.《三字經》
23.中國政府很早就有防災思想。在《農政全書》中提出“荒政”思想的是
A.董仲舒
B.徐光啟
C.賈思勰
D.陳敷
24.魏晉最重要的學術現象是
A.詩學
B.哲學
C.經學
D.玄學
25.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是在
A.先秦時期B.西漢時期C.東漢時期D.唐代
26.《四庫全書》完成于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27.在著述中將楚地分為西楚、東楚、南楚的是
A.司馬遷
B.荀子
C.司馬光
D.董仲舒
28.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根基是
A.屈原文學B.漢代文學C.唐代文學D.宋代文學
29.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初具體系的封建法典是
A.《呂刑》
B.《刑書》
C.《法經》
D.《秦律》
30.號稱“一菜一格,百菜百格”的是
A.閩菜
B.湘菜
C.粵菜
D.川菜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至少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錯選、多選或少選均無分。
31.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從社會文化角度看
A.禮是溝通天人的儀式
B.禮是貴族等級的標志
C.禮是鄉里庶族的規范
D.禮是立身處世的準則
E.禮是制定法律的依據
32.氣候與災荒疾病情況有直接關系。災荒主要指
A.旱
B.澇
C.蝗
D.風
E.雹
33.用現代地理學的觀點觀察中國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將廣大的中國領土劃分為
A.東部季風區
B.西北旱區
C.東南濕潤區
D.北部低寒區
E.青藏高寒區
34.大量農耕經驗被我國歷代的農書記載下來了形成了一個農書文獻系統。其中比較
主要的有
A.《四民月令》
B.《齊民要術》
C.《農書》
D.《農政全書》
E.《天工開物》
3.中國的三大亡節是指
A.清明節
B.端午節
C.中元節
D.重陽節
E.十月朔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36.血緣九族制
37.行業組織
38.致用精神
39.對偶
40.重農主義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41.理解廣義文化應把握的要點。
42.秦漢以后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主要特點。
43.簡述漢初小農的黃金時代。
44.歷代農書提出的主要農業經營思想與生產知識。
45.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給中國文化及其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46.傳統識字讀物的主要特點。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7.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文化特色。
48.為什么說在18世紀趨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
三、名詞解釋
1.重農主義
周人極度重視農耕生產。賦予它以某種“政道”含義。在《無逸》篇中,周公賦予農耕活動兩方面的政治含義:
(1)繼承傳統——稼穡之事是周家“王業”之所起。
(2)可以防止貴族像商朝的上層那樣腐化。
“重農主義”可以在西周的農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2. 血緣九族制
血緣九族制,即以本人為基準,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為九族。九族是傳統中國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
3. 行業組織
是手工業者自發組成的同行業組織。其職能是互相共濟,保護行業利益,也叫同業公會。(行會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師崇拜、師徒傳承、行業禁忌。
四、簡答題
1. 天人合一觀念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
①思維方式過分強調整體聯系與統一,缺乏必要的分析與論證,致使我們沒有能經過近代的實驗科學而進入現代科學。
②過分強調社會的和諧與統一,而使封建社會長期停滯,資本主義萌芽生長緩慢,在一個長時期內民族心理自視過高而缺乏進取精神。
③空想的理想主義使主觀易于脫離實際,而不得不違心地去美化現實。
④“心性之學”重體驗,不重客觀觀察,把道德實踐作為根本的實踐活動,很難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也限制了實證科學的發展。
2. 歷代農書所包含的思想及生產知識
漢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唐陸龜蒙《耒耜經》、宋陳敷《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清張履祥《補農書》等。包含了官方生產管理和地方生產知識兩部分的內容,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論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現了很高的文化意識。
3. 兒童啟蒙讀物的特點
傳統識字讀物的特點:
①知名的知識分子很重視教材的編寫工作;
②兒童教材流行的時間長、范圍廣;
③注意初學兒童的特點,把識字內容編成韻語,便于記誦。
4. 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
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
①皇帝總攬天下大權。封建帝王全面控制著行政、財經、司法、軍事等國家權力;
②擁有龐大的官僚辦事機構;
③嚴密的人身控制。(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專制王權嚴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什伍里甲制度是專制時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層的組織形式)
相關推薦:
2019年10月自考真題pdf下載 ※ 2019年10月自考答案pdf下載
2019年10月自考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