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
《信息化理論與實踐》課程是“電子政務”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其任務是培養電子政務專業人才掌握信息化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
課程教材分為9章,第1章介紹信息資源的基本概念;第2、3章介紹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包括信息資源的分類方法、編碼方法、信息源的確定方法、信息的采集方法、信息的整序方法以及信息的存儲方法等;第4~8章介紹信息資源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檢索、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信息資源的安全管理、信息產業管理方法、信息服務業管理等;第9章介紹了信息人力資源的組織與管理方法。結合我國信息產業、信息企業、信息系統及信息人才等特點,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的內涵、意義、方法、原理與技術。
適合于政府信息產業部門領導及管理人員、IT企業管理及技術人員、管理理論研究和咨詢人員參考學習。
(二)設置本課程的目的
信息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已與物質、能源共同構成了現代人類社會的三大支柱資源。其中,物質資源向人類提供材料,能源資源向人類提供動力,而信息資源則向人類提供知識和智慧。
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率,已經成為個人、現代社會組織乃至整個國家、民族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各種信息工程項目(如電子政務項目、企業信息化項目等)層出不窮,但卓有成效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對信息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缺乏對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策略的了解。
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是一門新型學科,涉及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其理論與方法體系尚在形成與發展之中。但究其本質而言,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組織與信息資源管理兩大內容。其中,信息資源組織包括信息資源內容本身的組織(即利用一定的科學規則和方法,對信息資源的內容特征進行規范化和整序化,實現無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轉換,從而保證用戶對信息的有效獲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組合)和信息資源人力組織(即通過建立和健全與現代化的信息資源業務管理相適應的完善的組織機構,來實現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控制);而信息資源管理則是綜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對信息資源涉及的各個要素(信息、技術、人員、設備、資金、規范、機構等)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以確保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學習本課程和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讓應考者較好地認識和解決電子政務系統中的信息安全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的相關問題。
所學課程內容的要求分為識記、領會和應用三個層次。
考核知識點與要求中達到“識記”的層次表示該章節知識點知道就行不必深究;而達到“領會”的層次表示該章節的知識點除了知道還必須有較深刻的理解;而達到“應用”的層次表示該章節的知識點除了理解外還必須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應用程度。
教材:《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陳莊等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緒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信息、信息資源和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等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1.1 信息的概念 達到“領會”的層次
其中:1.1.7 信息的度量方法 不做考試要求
§1.2 信息資源的概念 達到“領會”的層次
其中:1.2.4 信息資源的度量 不做考試要求
§1.3 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 達到“識記”的層次
第二章 信息的分類與編碼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信息元素的涵義和信息分類的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2.1 信息元素的涵義 達到“識記”的層次
§2.2 信息分類的方法 達到“領會”的層次
§2.3 信息編碼方法 不做考試要求
第三章 信息資源組織方法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信息資源流概念、信息源及用戶信息需求分析以及信息如何采集,并知道如何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序和存儲。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3.1 信息資源流概念 達到“識記”的層次
§3.2 信息源及用戶信息需求分析 達到“識記”的層次
§3.3 信息的采集 達到“應用”的層次
§3.4 信息整序 達到“識記”的層次
§3.5 信息的 達到“識記”的層次
第四章 信息檢索與管理方法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理解信息檢索的內涵,了解信息檢索的原理與流程,掌握信息檢索的方法和技術以及信息檢索效果的評價指標。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4.1 信息檢索的內涵 達到“領會”的層次
§4.2 信息檢索的原理與流程 達到“識記”的層次
§4.3 信息檢索的方法和技術 達到“應用”的層次
§4.4 信息檢索的效果及其評價 達到“應用”的層次
第五章 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信息分析和預測方法。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5.1 人類利用信息資源的歷程 達到“識記”的層次
§5.2 信息分析方法 達到“識記”的層次
§5.3 信息預測方法 達到“識記”的層次
§5.4 信息評估方法 不做考試要求
§5.5 信息綜合利用案例 不做考試要求
第六章 信息資源的安全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第七章 信息產業管理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產業的定義和產業的分類方法,產業結構的定義, 信息產業的定義、特征以及它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7.1 產業結構概述 達到“識記”的層次
§7.2 信息產業的概念 達到“識記”的層次
§7.3 信息產業的分類 不做考試要求
§7.4 信息產業的產業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7.5 信息產業的運行 不做考試要求
§7.6 信息產業與信息化 不做考試要求
第八章 信息服務業管理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信息服務的涵義、內容、基本特征和信息服務業的涵義和機構。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8.1 信息服務與信息服務業概述 達到“識記”的層次
§8.2 信息服務業的機構 達到“識記”的層次
§8.3 信息咨詢業及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8.4 數據庫業及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8.5 系統集成業及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8.6 網絡服務業及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8.7 信息監理業及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第九章 信息人力資源的組織與管理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能夠了解信息人力資源的涵義、類別和信息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
(二)考核知識點與要求
§9.1 信息人力資源的涵義 達到“識記”的層次
§9.2 信息人力資源的類別 達到“識記”的層次
§9.3 信息人力資源的基本素質要求 達到“識記”的層次
§9.4 基于CIO模式的組織架構 不做考試要求
§9.5 信息人力資源管理 不做考試要求
三、關于命題考試的說明及規定
1、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滿分為100分制(60分為及格)。考試時,只允許攜帶鋼筆、圓珠筆,不具備存儲功能的計算器及其他作圖工具,答卷規定用鋼筆或圓珠筆完成。
2、本大綱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所列出的所有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卷覆蓋到章,命題要突出重點章節,要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3、本課程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在試卷中所占比例大致如下:“識記”占45%,“領會”占25%,“應用”占30%。
4、試卷中的難易程度比例大約為:容易題約60%,中等難度題約35%,難題約5%。
題型舉例
一、多項選擇題
1、信息分類的基本原則
A 科學性 B 系統性 C 兼容性 D 可擴展性 E 實用性
二、名詞解釋:
1、信息:信息是用來通訊的事實,在觀察中得到的數據、新聞和知識。
三、填空題:
1、信息的表示形式主要有4種,即數據、文本、聲音和圖象。
四、簡答題:
1、信息度量的方法有哪幾種?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方法的理念是什么?
五、論述題:
1、信息分類的基本方法;并說出線分類法、面分類法的含義和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