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2年10月自考公共課考點整理匯總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道德的起源
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道德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認識。
1.道德的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啟示或“上帝”的意志。這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2.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這是“人性本善”的一種理論,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3.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我國春秋時期的《管子·牧民》篇中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4.人類的道德是動物的合群感和社會本能的簡單延續和復雜化的“自然起源論”。有一定的合理性,錯誤之處在于更多強調人類似于動物的本能,忽略了人的社會性。以上四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于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道德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其一,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其二,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其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不可能毫無挫折、一帆風順。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后,也是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
1.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客觀性。
第一,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成長過程必然不會一帆風順。第二,認識矛盾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世界經濟政治形勢錯綜復雜的發展變化。
2.社會主義在自我發展和完善中走向輝煌。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總結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可以得到如下啟示:第一,要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第二,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第三,要選擇正確的改革方式與步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第四,要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保證。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之前的民族意識是大夫和一般中國人的觀念:天朝上國。現在開始變動,產生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其表現和過程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林則徐: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輯《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期國家富強來抵御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先河。洋務運動中有馬建忠、王韜、鄭觀應等的早期維新思想,主張變革封建專制制度。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的口號喊出:甲午戰爭后,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嚴復《救亡決論》喊出了“救亡”口號,康有為亦要求中國人發憤自救。孫中山在興中會成立時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的道路。
>>>>自考備考歷年真題很重要 點擊下載萬題庫免費做真題,還有專業老師的答案解析哦!
相關鏈接:
2022自考報名方法 ※ 2022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