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非正式交往:師生之間除了在學校組織中所發生的關系之外,還有十分明顯的個人交往,組織行為學。
13.先主性: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某種先入為主的決定式作用,它使教育進行一種臨時的準備狀態,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礎。
14.社區文化:指社區內一種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15.課程要素: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們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選擇成果所必須的經驗要素。
16.課程結構:是課程各部分的組合和配合,即探索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問題。
17.顯性課程:指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教學計劃的各門科學,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18.教學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
17.素質教育:指教育著以符合規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照現代化需要實現開發、完善和提高的過程。
19.人格特征:具有立志和情感和諧發展的心理機制,高度創造力的活動效能以及符合共產主義道德的倫理內容。
20.道德認識即道德觀念:是指導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
21.道德行為: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識的支配下,表現出現的對待他人和社會有道德意義的活動。
22.修養:在教師所謂指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的調節,使自身的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
23.科學性和思想結合的原則:是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以科學知識,并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
24.講述法: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原則:是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chi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能揚長避短、獲取最佳發展。
>>>>自考備考歷年真題很重要 點擊下載萬題庫免費做真題,還有專業老師的答案解析哦!
相關鏈接:
2022自考報名方法 ※ 2022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