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3年自學考試《馬原》章節考點匯總
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
(一) 馬哲產生之前,關于實踐的兩種觀點,都離開了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去理解實踐。馬哲認為,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活動。實踐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實踐是具有客觀現實性的感性活動。在實踐過程中,人之所以能夠把觀念存在變成現實存在,就因為他是作為感性實體與感性實體發生關系,并以和感性對象相同的方式作用于外部感性對象的。
第二,實踐是具有創造性的能動活動。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動物,人的活動的實踐性就在于它是有目的性的活動,活動的目的就是要使客觀世界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改造,從而使自然對象成為滿足人的需要的”為我之物”。
第三,實踐是社會性的歷史活動。人的實踐力量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所以,實踐盡管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個體活動,人卻總是憑借人類的力量去同自然發生關系,從事實踐活動的。這就是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
綜上所述,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動方式,既是把人同動物區分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與紐帶,也是把人們結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統一整體的基礎與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東西和觀念東西的相互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與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實踐活動既體現著自然對象對人的制約性,又表現著人對自然對象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實踐的活動既是合規律性的活動,同時也是合目的性的活動。
(二) 實踐活動的過程包括目的,手段,結果三個節本環節。
目的,是人從事實踐活動的出發點。活動的目的性體現了實踐的自主性和自覺性。目的本質上是一種表現”應然性”的主觀東西,它要在外部對象中實現自身,必須依靠客觀的手段。實踐活動就是憑借一定的手段以實現目的的活動。
手段,是人對外部對象所采用的作用方式,是目的在客觀對象中實現自身的中介。手段之為手段,是因為是一種能夠作用于對象的現實的客觀力量。它不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而是自然材料經過改造和加工的人工創造物。
結果,是在外部世界中以客觀形式實現了的主觀目的。它體現著主觀與客觀的矛盾,理想與現狀的矛盾在對象世界中的現實統一,是改變了原由自然形態的人工創造物,是符合于人的需要的”為我”存在物。
相關鏈接:
2023自考報名方法 ※ 2023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