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3年自學考試《馬原》章節考點匯總
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
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精神生活在特定的經濟基礎制約下制度化,規范化的結果。
一、人類的精神生活
人類的物質活動總是自覺的,有目的的活動。物質生活的特點在于它是運用勞動工具體系對于對象的實在的把握。物質活動的結果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實在的把握。
人類的精神活動也必定借助于一定的物質過程來實現。精神生活的特點在于它是運用語言符號體系對于對象的觀念性或象征性的把握。精神活動的結果是主體觀念地把握對象。
人類的精神生活可以超越現實世界中的物質生活,但不恩能夠脫離物質生活。物質生活不僅是精神生活的前提,而且還制約或決定著精神生活的目標和方式。人們的精神生活必須反映物質生活的狀況并服務于物質生活。
人類的精神生活同物質生活一樣,是以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為條件的,而且,精神生活對于社會交往的依賴更甚。作為精神生活的中介的語言符號本身就是社會交往的產物,并只有在社會交往中才能存在。語言符號既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匯總界,也是人們之間精神交往的中介。語言作為中介是人們精神交往的最基本規范。
二、精神生活的意識形態化
人們的物質交往關系特別是經濟交往關系,構成人們精神交往關系的現實基礎。在特定的機關年紀基礎制約下人類精神生活及其社會交往的規范化,制度化,就形成了社會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意識形態作為和經濟形態相對應的重要范疇,指反映特定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意識形態不同于“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全部社會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的概括,既包含社會意識形態,也包含非意識形態化的即不反映特定社會集團利益的內容,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等。
意識形態是歷史的產物。意識形態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并在歷史上隨著階級關系的演變而演變。任何意識形態都只能是階級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就是系統化,理論化了的階級意識。
相關鏈接:
2023自考報名方法 ※ 2023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