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學革命與“五四”新文學(1917-1927)
第一節概述★★★★
1.學衡派
(1)1922年,梅光迪、吳宓等創辦《學衡》雜志,因其觀點態度相近而被稱為“學衡派”。
(2)“學衡派”以融貫中西古今的姿態,提出“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思想傾向保守。
(3)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學陣營對“學衡派”進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駁。
2.文學研究會
(1)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2)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等人,《小說月報》是文學研究會的會刊。
(3)一般稱文學研究會的創作為“人生派”或“為人生”的文學。
(4)在創作方法上強調寫實主義。
3.創造社
(1)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東京,主要成員有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等。
(2)創辦了《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等刊物,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自己“內心的要求”,作品帶有濃厚的主觀個人抒情色彩。
第二節魯迅★★★★★
1.《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1)《吶喊》《彷徨》具有鮮明豐富的反封建思想內涵。如《狂人日記》對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作了最深層次的揭露批判,在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了強烈的反抗、變革精神。在《狂人日記》中所揭示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總主題,貫穿在他的《吶喊》《彷徨》的每篇小說中。
(2)《吶喊》、《彷徨》中對農民、婦女、知識分子形象與命運的表現,批判了國民性,暴露了國民的弱點,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3)《吶喊》、《彷徨》在藝術表現上作了許多成功的探索,開辟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一方面大膽借鑒了西洋小說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長處;從而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勢,開創和奠定了中國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
2.《故事新編》的藝術特點
(1)依據古籍,容納現代,即在歷史材料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改造,將現代人的生活融入古人古事之中,形成了古今交融的藝術特點,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側重對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狀態的深入挖掘與擴展,并用“畫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強調。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將古人當作活人,尋找古人今人思想感情上相通之處加以推想和發展,將古人寫活。
(3)運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劇人物身上,賦予現代化的細節,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
3.《野草》在藝術上的探索及成就
(1)詩與散文結合,以抒情為主,篇幅較短,內容含蓄、凝煉,具備詩的構思和意境;
(2)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結合,大量運用象征、隱喻手法,構成了幽深奇崛的藝術境界;
(3)在語言上表現為反義詞語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節奏上的回環反復,旨遠而詞約,言盡而意永;
(4)是中國現代散文詩走向成熟的第一個里程碑。
4.《朝花夕拾》的藝術風格
(1)《朝花夕拾》是魯迅帶有回憶性質的散文集;
(2)敘事、議論、抒情有機結合,寓褒貶于平淡的敘述中;
(3)清新恬淡與諷刺幽默相統一。
5.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1)形象性,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結合統一,創造了許多類型形象;
(2)抒情性和諷刺性;豐富多樣的文體和風格,主要風格是切實鋒利,精練潑辣,似投槍匕首;
(3)簡練雋永、鮮明生動、機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語言
第三節小說創作★★★
1.問題小說
(1)1921年后,一些作家沿著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方向,創作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稱“問題小說”。
(2)其思想特征在于揭示社會問題,批判社會黑暗,并試圖提出解決辦法。
(3)代表作有:冰心的《斯人獨憔悴》,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王統照的《沉思》等。
(4)特點:廣泛地涉及各種社會問題,對人生意義這一生存的根本問題的思索和探究。作家關心社會、注視現實,有探究人生的創作熱忱和社會功利意識,表現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
2.葉紹鈞的小說創作
(1)1928年,葉紹鈞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倪煥之》,標志著葉紹鈞在小說體裁開拓上作出新的貢獻,拓展生活內容的廣度。將知識分子個人的人生道路與對時代社會命運的探求結合起來,在個人命運的展示中寓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教育題材有豐厚的生活基礎,鮮明的主人公形象,有藝術感染力。
(2)總體藝術風格:以厚重樸實見長,以寫實為主要特征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寫實筆調嚴謹而扎實,將深沉的個人情感蘊涵于客觀敘述中,冷雋含蓄、蘊藉深沉的特點。
第四節詩歌創作★★★★
1.象征詩派
(1)象征詩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發的詩集《微雨》為起點的,活躍在20年代中后期的詩派,
(2)它的代表人物有李金發、穆木天等,提出“純粹的詩歌”的概念。
2.分析《女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郭沫若的《女神》是“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精神的典型體現,其思想內容表現為:
(1)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
(2)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的歌唱;
(3)愛國情思的抒發,其整體是以“五四”時期勃發的民主精神為主要核心。
3.《女神》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其藝術成就表現
(1)采用了內在情感強化以及噴發式宣泄的表達方式。
(2)在想象方式上具有奇特性,達到極度的夸張。
(3)在形象描繪方式上充滿了昂奮的音調,濃烈瑰麗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義的格調。
(4)語言上具有華贍豐美的特點。
(5)在詩體形式上,主張絕對的自由和自主,創立了多樣的自由的詩形,從而為新詩發展提供了藝術表現的多樣可能性。
4.新月詩派
(1)新月詩派作為詩歌流派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報副刊?詩鐫》。(2)參與編輯工作并以詩文創立流派的有:徐志摩、聞一多、饒孟侃、劉夢葦、楊振聲、朱湘等人。
(3)創作主張:
1)內容上:反對感傷主義、放縱,主張理性和節制。
2)藝術上:要求藝術的“和諧、均齊”,強調詩人戴著鐐銬跳舞,追求詩歌的格律。
3)創作時:將情緒的輪廓用想象來表現,拉開距離,著意于主觀情緒的客觀化。
4)聞一多提出“三美”的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第五節散文創作★★★★
1.周作人散文的藝術成就
(1)旁征博引,于談天說地中顯示出深厚的學識、才情。(2)舒展自如,娓娓而談。
(3)平和沖淡,恬適淡遠。(4)語言簡練而意蘊豐厚。(5)機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實苦澀。
2.朱自清散文創作的主要藝術特色
(1)社會性與政治性較強的題材;早期作品如《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2)描寫感人至深的親情、友情、人情;如《背影》。
(3)寫景抒情;如描寫自然風光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4)表現生活情趣;如《看花》《談抽煙》《擇偶記》。
(5)善于細膩地描寫景物;復現構圖完美、色彩斑斕的意境,傳達出意境內在神韻。
(6)語言華美秀麗,修辭繁復。在自然樸素的風格中立新意造新語,平淡中見神奇。
第六節戲劇創作
1.民眾戲劇社
(1)1921年,由汪仲賢、沈雁冰、鄭振鐸、陳大悲等人成立。
(2)創辦了《戲劇》,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現的一個專門性戲劇雜志。
(3)對墮落的文明戲進行猛烈的抨擊,強調戲劇反映時代、人生的功利主義,提倡“寫實的社會劇”。
(4)還提倡“愛美劇”,即“非職業”的業余演劇,以擺脫商業化傾向,進行嚴肅的藝術創作。
2.愛美劇
(1)1921年,汪仲賢、陳大悲等組成的民眾戲劇社,與應云衛、歐陽予倩等組成的上海戲劇協社,著力提倡“愛美劇”。
(2)即“非職業”的業余演劇。針對文明戲的墮落,力求擺脫商業化傾向,進行嚴肅的藝術創造。
(3)主張戲劇表現時代/人生,并重視舞臺實踐、劇場組織工作以及劇本的創作與改編,促進中國現代話劇的發展。
3.南國社★★
(1)1927年成立于上海,是田漢領導創立的綜合性藝術社團。
(2)以戲劇的成就與影響最大。
(3)主要成員:田漢、歐陽予倩、徐志摩、徐悲鴻、周信芳等。
4.問題劇
(1)問題劇是20世紀20年代“五四”文壇上出現的一批借鑒易卜生的戲劇類型。
(2)往往是以歷史題材來影射現實的“問題”的劇作。
(3)出現了一大批以胡適的《終身大事》為代表的“娜拉”型戲劇作品和“出走型”戲劇人物。
5.丁西林與洪深的戲劇創作
(1)丁西林:第一部獨幕喜劇《一只馬蜂》一鳴驚人,顯露出眾的幽默才能和高度的喜劇藝術技巧。
(2)劇中人物多接受民主思想的影響,思想性格差異構成喜劇沖突的張力,關懷和溫暖——《壓迫》。
(3)洪深:代表作《趙閻王》《少奶奶的扇子》,《趙閻王》借鑒奧尼爾《瓊斯皇》的戲劇手法,以大段的獨白和心理幻覺表現人物的恐懼心理,耳目一新!渡倌棠痰纳茸印肥钦幍呐叛葜贫取
6.田漢20年代的藝術創作成就
(1)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優之死》、《獲虎之夜》等。
(2)主要塑造藝術家形象和漂泊者形象,人物刻畫注重從內心出發,表現“靈的世界”,個性鮮明。
(3)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熔于一爐,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還借鑒西方現代主義思潮中的唯美主義、感傷主義等手法。
(4)結構巧,戲味濃,語言凝煉簡潔。
第二章30年代文學(1928-1937)
第一節概述★★
1.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時間地點: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1930年成立于上海,1936年解體。
(2)代表人物:魯迅、田漢、郭沫若、茅盾、郁達夫、林語堂、冰心、丁玲、胡風、馮雪峰、蔣光慈、馮乃超等,會刊《新詩歌》。
(3)理論綱領:“站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戰線上”、“援助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
(4)魯迅作了《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重要講話,對無產階級文學倡導期的經驗教訓作了科學總結,號召左聯在“目的都在工農大眾”的共同目標下擴大聯合戰線,“造出大群的新戰士”。
第二節茅盾★★★★
1.以《子夜》等小說為例,論述茅盾的創作成就及對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貢獻
(1)茅盾小說創作最大特點是富于時代色彩,多選擇表現社會的重大題材,側重對社會做全景式摹畫。
(2)結構恢宏闊大,具有縱橫捭闔的宏大氣勢。包含著較強的理念,顯示出對社會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但有時也會導致其作品藝術性、形象性的不足。
(3)遵循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客觀地描寫和再現現實生活。
(4)茅盾的創作成就為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茅盾的影響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了一批追隨其創作風格的作家,茅盾和這些作家的創作被文學史家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
2.吳蓀甫
(1)是特定環境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失敗的英雄形象,是民族資產階級的縮影。
(2)性格的矛盾性和復雜性——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
1)進步性和反動性;軟弱性與妥協性。
2)反對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對工人階級和農民運動滿懷仇恨。
3)不滿國民黨的無能統治,又要依靠反動力量鎮壓工人運動。
(3)色厲內荏、外強中干。工人斗爭:鎮壓;家庭生活:暴君、專制;事業上:孤立無援。
第三節巴金★★★★
1.《激流三部曲》的主要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與藝術特點
(1)《激流三部曲》主要思想內容
1)控訴封建家庭制度。
2)作品喊出了青年一代的呼聲。
3)以批判舊家庭制度為窗口,進而對整個舊社會舊制度進行了批判。
(2)《激流三部曲》人物形象的塑造
1)覺慧:性格富有叛逆性;行為既大膽又幼稚;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
2)覺新:有新思想的怯懦者,矛盾而病態的封建家庭制度的犧牲品,典型的“多余人”形象。
3)高老太爺:封建大家族的統治者,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專橫、虛偽和孤獨感;性格的復雜性。
(3)《激流三部曲》的藝術特點
1)作品具有很高的典型化程度,高家是整個社會的代表或“縮影”。
2)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運用抒情化方式,注重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肯定型人物形象時,重在刻畫人物內在的心靈美、人情美,重在傳情上,如鳴鳳、瑞玨和梅這三位女性。
3)在結構上以事件為主線索,以場面串聯故事。
4)在風俗畫的描寫中寄寓作家強烈的道德評判。
2.《寒夜》與《憩園》的藝術風格
(1)《寒夜》:作品筆調冷峻,氣氛肅殺,給予讀者的感受是逼人的冬夜的寒氣。
(2)《憩園》:通篇蒙上凄美的、抒情的調子,舒緩、婉約。
第四節老舍★★★★
1.《駱駝祥子》的思想主題
(1)通過對祥子形象的塑造,控訴了罪惡的社會,揭示了祥子這類小生產者從個人主義的一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墮落。
(2)反映了祥子的人生理想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尖銳矛盾。
(3)描寫軍閥混戰時代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展示城市底層勞動人民極度貧苦的生活狀態。
2.老舍小說《四世同堂》的思想性
(1)《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饑荒》三部。
(2)作品對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及其覺醒、斗爭作了廣泛深刻的反映。
(3)是異族侵略者統治下靈肉遭遇折磨的痛史與惶惑、偷生的國民性的恨史。
(4)表現了中華民族抗戰的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的悲壯歷史。
3.老舍小說《四世同堂》的藝術特色
(1)結構:長河奔流的結構方式。
1)全景式、多線索的廣闊場景。多線索的宏大敘述,體現自覺的史詩式的追求。
時間范圍長,八年抗戰的全過程,從珍珠港事件到日本人投降。
空間范圍廣,淪陷了的北京社會的全景圖,小胡同、大雜院、街頭、郊外、刑場等。
2)核心敘事對象雖只是個小胡同,但卻開拓、波及整個北京、中國、世界,在有限的天地中見出了廣闊的時代與世界的風云。
3)在人物關系的設置上,以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人的生活為中心,呈輻射型、網絡狀展開。
(2)人物:塑造了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北平市民群像,顯示開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氣魄。
(3)矛盾:展現了多重矛盾,頭緒繁多,但不枝不蔓。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維護民族尊嚴者與出賣民族利益者的矛盾,家庭內部的與下之間、正與邪之間的矛盾,同一市民階層中的其他矛盾。
(4)善于在鋪敘中節制,結構謹嚴得體,使得現代敘事中具有古典的勻調之美。
(5)體現著作家的文化反思,具有思想性。
4.簡析老舍小說的藝術風格(北京地域文化特點)
(1)側重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民俗,作品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2)將諷刺與寫實結合,在精彩的細節描寫中透露出幽默效果,表現出語言機智與哲學觀照的統一。
(3)使用純熟的北京方言,文字俗白、簡練而富有表現力,堪稱文學語言大師。
第五節沈從文★★★
1.沈從文湘西題材小說的藝術成就
(1)描寫邊地的人情美、風俗美、景色美、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富有詩歌情調。
(2)在表現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中傳達出作者獨特的生命感受,寄托了他的個人理想。
(3)熔寫實,記“夢”,象征于一爐,大大豐富了小說的抒情容量。
(4)體式豐富多樣,語言細膩舒緩,具有散文化的特色。
2.《邊城》的藝術特色
(1)作品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展開湘西邊地民眾的人生形式,追求的是傳神寫意,情景相生,山水光影與人文風流相交融,呈現出美麗的人生境界。
(2)“邊城”的世界并不平靜,故事中隱含著悲劇性,但作品中的人物在環境面前持一種順乎自然、安于命運的態度,這是沈從文處理悲劇性題材時異于其它新文學作家之處。
(3)小說以敘述為主,如傳統國畫的散點透視,隨物賦形。靜止的時間與共時性的敘述決定了小說的語言的特殊性。常用“皆、必、從、從不”等詞,以實現對于敘述頻率的調整,營造悠然淡遠的意味。
3.以《八駿圖》為例,論述沈從文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嘲諷與批判
(1)沈從文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嘲諷和批判是其短篇小說思想上的一個顯著特色。
(2)《八駿圖》是諷刺知識分子的代表作,作品敘寫作家達士與其他七位專家同來青島講學與休假,一一揭露他們的偽善、嬌作、假正經與假道學。
(3)作品批判了中國文化的“閹寺性”問題,既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卻恪守“道德”、奢談文明、壓抑自己的人性,以至形成近于被閹割過的寺宦觀念。
(4)作品的深刻之處在于,批判達士之流自相矛盾的荒唐言行。
(5)敘事手法:運用了復雜的敘事手法,達士的書信恰似一個人物評價大綱-展示教授們的靈魂。
第六節曹禺★★★★
1.《雷雨》的主題思想
(1)四幕劇《雷雨》在一天時間、兩個舞臺背景內集中表現出周、魯兩家三十年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在一個雷雨之夜所發生的人物悲劇。(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周家客廳和魯家住居。)
(2)在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糾葛的故事中,作者揭露了周樸園封建專制家庭的罪惡,鞭撻了封建專制賴以生存的黑暗社會,批判了封建專制與虛偽道德。
(3)情節線索:以罕見的大手筆將人物錯綜復雜的血緣關系和人物糾葛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豐富、緊張、扣人心弦的戲劇性。三對矛盾、三條情節線索:周樸園與繁漪、周樸園與侍萍、周樸園與魯大海。
2.周樸園
(1)這是一個帶有封建精神特征的資本家形象;
(2)這個人物集中表現出專橫、自私、陰險、冷酷、虛偽的性格特點,性格特點通過三對矛盾來展開。
(3)作品也表現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的溫情,寫出了他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3.《雷雨》的藝術特色
(1)獨特的結構藝術。其結構上采用了“回溯法”,結構凝練、情節緊湊、矛盾集中。
1)前后三十年:以“現在的戲”為開端,讓“過去的戲”穿插其間。
2)處理戲劇沖突時,采用網狀結構類型,在全劇設置一個主要情節線索,巧合推動沖突。
3)善于運用有關情節結構的多種技巧,如重點與穿插、期待與懸念、發現與陡轉等方面。
(2)具有豐富潛臺詞和充分個性化的戲劇語言,不同人物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特色。
(3)追求戲劇的詩意,詩意的人物和詩意的語言也增強了全劇的詩意。
4.《日出》的主題
(1)是曹禺以20世紀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
(2)劇本的主題鮮明,即批判那“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3)“日出”是象征,寓意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會應當被光明的社會所代替。
(4)陳白露:具有多重復雜性格的悲劇角色,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游戲人生,內心充滿矛盾痛苦。
5.《日出》的結構藝術特點
(1)采用橫斷面的描寫方法從多個側面來表現社會生活,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2)用諸多生活的片斷來表達“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批判性主題。
(3)結構上采用輔助性手法:如設置貫穿全劇的線索人物陳白露、金八等,加強戲劇結構的整體性。
6.曹禺對中國現代話劇藝術的貢獻
(1)曹禺是現代中國最杰出的劇作家。在他之前,中國現代話劇創作不夠成熟,《雷雨》、《日出》、《原野》等優秀劇作的相繼問世,標志了中國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
(2)劇作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與復雜性,超越了當時劇壇流行的簡單化、概念化的模式。
(3)劇作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戲劇沖突扣人心弦,內在情感跌宕起伏。
(4)重視錘煉戲劇語言,人物的臺詞個性化,并隨著劇情、性格的發展而變化。
第七節小說創作★★★
1.京派作家群
(1)主要是指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學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繼續滯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群,當時亦稱“北方作家”派。
(2)代表作家: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其他:廢名(馮文炳)、老向、蕭乾、蘆焚(師陀)
(3)主要作品:《邊城》《莫須有先生傳》等
(4)寫作特點:側重表現人性的豐富乃至美好,展示鄉風民俗的和諧,作品大都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寧靜幽閑的意境之美,對于豐富中國現代文學的內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新感覺派”作家群
(1)指30年代以《文學工場》《無軌電車》《現代》等雜志為主要陣地從事小說創作的一批作家。
(2)主要作家是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穆時英被稱為“新感覺派的圣手”和“鬼才”。
(3)藝術上注重表現人物的感覺心理,強調抓取人的剎那間的感受和感覺,以象征和暗示等藝術手法精細描寫,又被稱為“心理分析派”。
3.吳組緗小說《樊家鋪》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1)反映30年代凋敝破敗的農村現實時,更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致深入的刻畫。
(2)以線子母女的思想性格沖突為主線,善與惡的倫理沖突,奴才主義、市儈主義和不愿做奴隸的覺醒意識之間的沖突,更深層次上反映了已經開始的農村變局及其趨向。
(3)藝術特色
1)善于表現尖銳的性格沖突,并在這種沖突中進一步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
2)以心理剖析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線子豐富曲折的內心活動表現她的善良、與丈夫小狗子的恩愛。
3)對故事的情節結構的精巧安排,以線子母女的沖突為主線,以小狗子的被迫鋌而走險作為輔線。主線和輔線互相補充、虛實結合,集中凝練,反映廣闊的社會矛盾與社會生活。
4)細致的景物描寫及精警有力的對話和敘事語言。
第八節詩歌創作★★★★★
1.殷夫的“紅色鼓動詩”(太陽社成員)
(1)政治抒情詩有鮮明的個性,表達革命斗爭的激情,洋溢著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2)代表作:《別了,哥哥》《血字》《議決》《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
(3)藝術上注意真情實感的表現,給讀者情感的陶冶和美的愉悅。取材上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抓住典型的材料和富有表現力的細節,深入挖掘。詩歌語言,形象性和議論性能夠較好結合,精警凝練和大眾性,語調激越,節奏鏗鏘。
2.中國詩歌會
(1)1932年9月,在“左聯”的領導下,穆木天、楊騷、任鈞、蒲風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詩歌會”,
(2)1933年創辦了《新詩歌》旬刊,蒲風是“中國詩歌會”最有代表性的詩人。
(3)反對新月派和現代派的唯美主義,積極提倡推動詩歌的大眾化,在現代詩歌運動中有著很大影響。
3.結合作品,論述戴望舒詩歌的藝術特色
(1)第一時期的特點:舉例代表作品《雨巷》——朦朧;知識青年的苦悶、幻滅、彷徨、期盼。
1)注重表現詩人所敏銳感受到的或朦朧或明朗的“詩情”,是戴望舒1929年以前創作的重要特點。
2)長于情緒的細膩體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發。將主觀情感外化為意象,把抽象的情緒感覺化。
(2)第二時期的特點:
1)擺脫外在形式的束縛,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達方式,是1929年以后戴望舒詩歌創作的自覺追求。
《我底記憶》被認為是“較多地運用了日常的口語,給人帶來清新的感覺”。
2)他的詩歌還側重借鑒并嫻熟運用了象征主義的象征、隱喻、通感、移情等表現手法。
(3)第三時期的特點:
1)詩歌的思想內涵更加具有社會性,情緒激昂,風格自然、明朗,寫實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2)詩風從現代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代表作是《我用殘損的手掌》《獄中題壁》。
4.臧克家30年代詩歌的內容與藝術特點
(1)主要內容:描寫農村的生活面貌及農民的苦難命運,被稱為“農民詩人”和“鄉土詩人”!袄像R”正是忍辱負重、飽受苦難的中國農民的性格與命運的象征。
(2)詩歌的思想特征:自稱的“堅忍主義”的人生態度,表現了詩人切實、冷靜而又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他與中國農民之間深刻的精神聯系,反映了大革命失敗之后的社會心理氛圍,能夠直面人生的困境與苦況并以自己的“堅忍”和“倔強”去迎接更加堅實的而不是縹緲的“希望”。
(3)詩歌的藝術特點:詩作凝練集中,篇幅簡短,容量很大。往講求意境,深沉含蓄,在冷靜、客觀的描述中蘊涵著強烈的情感。他的準確、生動和精煉的文字可以和優秀的古典詩詞相媲美。
第十節戲劇創作概況★
1.30年代戲劇創作概況
(1)洪深:“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現代話劇史上首次較全面地表現農村生活和農民抗爭的戲劇作品。
(2)國防戲。好褡迕苌仙,左翼戲劇家提出的“國防戲劇”很快形成熱潮,夏衍的《賽金花》曾被稱為“國防戲劇的力作”,“七·七事變”后,在上海的劇作家集體創作《保衛盧溝橋》。
(3)農民戲劇實驗:熊佛西從事長達五年的農民戲劇的研究和實驗,培養農民演員,建立適應農民戲劇要求的劇場,探索農民戲劇的演劇方式,與左翼戲劇倡導的“戲劇的大眾化”方向是相通的。
第三章40年代文學(1937-1949)
第一節概述★★
1.“文協”
(1)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形成了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共同:作家們普遍表現出對戰爭的關心,積極地反映戰爭,歌頌戰爭英雄;以文學為抗戰服務。
(3)主導風格:積極的英雄主義和昂揚樂觀的氣息。
(4)創作:文學體裁往通俗化、小型化、輕型化方向發展,速寫化的小說、墻頭詩、朗誦詩、傳單詩、街頭劇、活報劇風行一時,報告文學和朗誦詩尤為繁榮。
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2)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次年公開發表,是抗戰文藝運動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解放區文學運動的發展標志。
(3)是解放區文藝思潮的核心內容。
(4)論述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明確以政治標準為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
第二節國統區文學創作★★★★
1.孤島文學
(1)指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日軍進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學。
(2)由于四面都是淪陷區,故稱“孤島”。期間產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對抗戰時期戰斗和生活的記錄。孤島文學成就最突出的是雜文和戲劇。
(3)雜文以唐弢為代表,帶有強烈的“魯迅風”;戲劇以《夜上!窞榇恚从超F實、民族等主題。另外還有報告文學等流行文學樣式以及黃裳、柯靈等代表作家。
2.七月詩派
(1)七月詩派是以胡風主編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為主要陣地的現實主義抒情詩派。
(2)堅持現實主義原則,主張發揚“主觀戰斗精神”;注重主觀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發,注重抒情的形象化。
(3)代表詩人有魯藜、綠原、阿垅、曾卓、牛漢等。
3.九葉詩派
(1)九葉詩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個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詩歌流派。
(2)以《詩創造》和《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主要陣地,聚集了穆旦、辛笛、陳敬容等詩人;因后來出版詩歌合集《九葉集》,被稱為“九葉詩派”。
(3)九葉詩派扎根現實,傳達了向往光明與和平的時代情緒。
4.艾青詩歌的主要思想內容
(1)寫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難。
(2)注重發掘在苦難中頑強掙扎、堅韌奮斗的民族精神。
(3)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沉的愛。
(4)表現了對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5.艾青詩歌創作的獨特風格
(1)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民族、土地尤其是農村勞動人民的愛,感情真摯深沉。
(2)“憂郁”的感情色彩和“漂泊的情愫”,又充滿了對光明的熱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燒的熱情。
(3)意象鮮明、想象豐富、比喻新鮮、具有詩情畫意。
(4)以散文式的詩句自由抒寫的自由體形式。
6.夏衍戲劇創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1)現實主義戲劇創作的真正起點:《上海屋檐下》。
1)眼光: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英雄、傳奇人物→平凡、普通的人民。
2)特點:以洗練含蓄的手法,通過平凡、普通、瑣碎的日常生活題材,平靜、樸實地反應生活,表現時代潮流在人們心靈上蕩漾起的漣漪,透過平凡的日常狀態獲得對于生活本質的時代性發現。
(2)抗戰時期創作的戲。壕o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
在民族矛盾尖銳、人民群眾奮起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下,描寫各階層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懷抱愛國熱情不畏艱險困苦,“在荊棘里潛行,在泥濘里苦戰”的歷程。
1)從知識分子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命運的角度,展示知識分子與人民斗爭之間的聯系。如《法西斯細菌》中,獻身科學的細菌學家俞實夫,只管“純科學”研究不問政治的青年科學家。
2)集中描寫了知識分子在戰時困苦中的愛情波折。
如《芳草天涯》更是借助這場戰爭的洗禮,更為細膩,更為動人地展示了知識分子情感的波折和升華。
特點:作者用平淡的筆墨來寫人物的靈魂,細致而不露痕跡,在看似平靜的畫面的背后隱藏著深沉的感情,作品顯示出清淡、質樸、雋永、飄逸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解放區文學創作★★★★
1.歌謠體新詩
(1)柯仲平、公木、阮章竟、張志民、李季等詩人借鑒民歌藝術手法,創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2)基本特點:內容的頌歌性,詩人的代言性,表現的敘事性,語言的口語性,體式的民謠化。
(3)李季《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競《漳河水》、張志民《王九訴苦》和《死不著》、田間《戎冠秀》。
(4)歌謠體新詩的敘事化傾向是40年代史詩性追求的一種表現形式。
2.趙樹理對中國現代小說民族化的貢獻
(1)在小說寫法上,借鑒了中國傳統評書或章回體小說注重故事連貫和完整的寫法,拋棄了舊的套式,結合表現內容加以革新,較大程度上適應了中國農民的欣賞習慣,推進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進程。
(2)在人物塑造上,借鑒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手法,既注重在敘述故事中介紹人物,又注重以人物
的行動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在形象體系和情節結構上,往往具有明顯的對稱性,使人物性格相互映照、鮮明突出。
(4)在語言上,注重對北方農民口語進行藝術加工,營造幽默風趣的藝術效果。
3.趙樹理小說的思想特色
(1)1943年5月趙樹理創作成名作《小二黑結婚》,陸續發表《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
(2)趙樹理擅寫農村題材,作品的主題是他在農村做群眾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非解決不可而又不是輕易能解決的問題,故他常稱自己的小說為“問題小說”。
(3)趙樹理小說的思想特色:對農村復雜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描繪;對農村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揭露;對解放區新社會的熱情歌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生活變革和農民思想、心理變化的表現。
4.《王貴與李香香》的故事內容
(1)《王貴與李香香》李季40年代的長篇敘事詩。
(2)主要描寫青年農民王貴的生活,和同在社會底層的李香香相愛,曲折團圓。
(3)詩的動人之不僅在于客觀地反映了革命的曲折性和愛情的純潔、堅貞,更在于對信天游的改造、借鑒而形成的獨特的抒情意味。
5.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的藝術特色
(1)對信天游形式的套用、仿作使作品具有音樂美,為新詩創作的民族化作出貢獻。
(2)成就不僅表現在它對信天游形式的繼承上,還表現在對這一民歌形式的創新上。
1)為信天游增添了新的表現主題,信天游多用來表現男女愛情主題。
2)給信天游增添了一些新的詞匯,使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時代感。
3)較好地體現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文藝大眾化、民族化的精神。
6.《漳河水》
(1)阮章競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吸取“民歌體”的營養,在新詩形式上進行了探索。
(2)講述了漳河邊三位性格各異的年輕女子(荷荷、苓苓、紫金英)翻身前后的不同命運及各自的斗爭歷程,歌頌了黨領導下人民革命的勝利。
7.長篇敘事詩《漳河水》的藝術特色
(1)藝術特色上和李季《王貴與李香香》有共同之處,都采用民歌的形式,但又有自己鮮明的色彩。
(2)不注重曲折情節的安排,而是著力于開掘這三個女子的內心生活。
(3)注意根據女主人公不同的個性、命運來安排場景、渲染氣氛。在對比中豐富詩歌的表現手法,增添藝術感染力。
(4)保持民歌主要特色的同時也注意吸取中國古典詩詞簡練典雅的句法。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學(1949-1977)
第一節概述★
1.第一次文代會
(1)新中國成立前夕,“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第一次文代會)在北平召開。
(2)它標志著在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文藝工作即將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第二節“十七年”的小說★★
1.簡析“十七年”小說創作的缺失
(1)簡單、機械地理解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把文藝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務于政治。
(2)從抽象的政治結論出發,采用非文學的構思方法,形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傾向。
(3)狹隘地理解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較為單一,對現實的反映缺乏深度。
2.吳強《紅日》的題材內容和藝術特色
(1)思想內容:1946年到1947年,華東戰場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相互銜接的戰役,以孟良崮戰役為重點,形象地概括華東野戰軍粉碎敵人重點進攻,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歷程。
(2)藝術特征:
1)將歷史紀實與藝術創造相結合,表現廣闊的戰爭畫面和生活圖景。
2)力圖生活化、個性化的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
3)塑造人物:張靈甫:蔣介石麾下出色的干將,驕橫狂妄、自命不凡。沈振新、梁波:高級將領。
3.梁斌《紅旗譜》的思想和藝術成就
(1)思想內容:是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描寫朱老忠、嚴志和兩家三代和馮老蘭(馮蘭池)一家兩代農民的革命英雄譜系,由單槍匹馬的自發反抗到有組織有領導的自覺斗爭的過程。
(2)藝術特征:
1)在歷史和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點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舊時代豪俠、新時代英雄。
2)借鑒中國古典小說的布局技巧,通過人物對話勾勒性格。
3)注意描寫中國北方農村的風俗畫與風景畫;語言的個性化、口語化、生活化。
第三節“十七年”的詩歌★★★★
1.聞捷愛情詩的藝術特色:
(1)把愛情與新的勞動生活糅合在一起,藝術地揭示人們愛情觀念的深刻變化。
(2)主要特色:設置簡單的人物情節,在富有幽默情調的敘事當中抒情。
(3)民族風情、地域色彩的描摹與點染,生活氣息濃郁。
(4)詩人以其濃郁的藝術筆墨,描繪出天山南北特有的綺麗風光和淳樸人情、旨在為新生活“激情的贊歌”增色。作品展示的是立體的風俗畫卷,給人以審美的愉悅。
(5)構思新穎,語言優美,韻律和諧,格調清麗,敘事/繪景/抒情融為一體,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2.賀敬之詩歌的思想特色:
(1)構思精美、意境清新、帶有民歌氣息或頗得古詩神髓的抒情短詩。
《回延安》、《三門峽——梳妝臺》、《桂林山水歌》等。
(2)表現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題材,詩風豪放的長篇政治抒情詩!妒觏灨琛贰独卒h之歌》等。
(3)帶有革命浪漫主義的特色。
通篇充溢著濃重的抒情韻致,以革命理想主義為基調的主觀抒情;卮鹫紊钪屑叭松缆飞系闹卮髥栴}時,先展現歷史和現實,再寫革命事業光輝的前程、燦爛的遠景。
第四節“十七年”的散文★★★
1.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題和藝術成就
(1)散文題材廣泛、立意高遠,融知識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體。
(2)旁征博引地表現宇宙之大,草木之微,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中包含著積極的思想主題。
(3)縱橫聯想,能收能放。
(4)語言流麗酣暢、凝練生動,文筆生動,聲情并茂。
(5)風格特征是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引人入勝。
第五節“十七年”的戲劇★★★★
1.老舍《茶館》的思想內容
(1)反映三個時代的黑暗腐朽:
第一幕戲反映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第二幕戲選擇的時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失敗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三幕反映的是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社會現狀。
(2)從三個歷史片段人物經歷和人物變遷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變化。
2.老舍《茶館》的藝術成就
(1)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這部戲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和戲劇沖突,選擇了“茶館”這個最有表現力的地點,截取三個時代的片斷借以展示歷史變遷;
(2)塑造了以王利發為代表的諸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典型;
(3)《茶館》的戲劇語言是經過提煉的北京方言,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對白的個性化,歐洲戲劇界稱贊《茶館》“東方戲劇的奇跡”。
3.老舍劇作《茶館》的語言藝術
(1)老舍的話劇語言都是經過提煉的北京方言,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樸素流暢而又韻味十足;
(2)《茶館》的語言注重人物對白的性格化和個性化呈現,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說話的口氣、態度和方式均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個人物在不同場合出現時的語氣和神情也會發生變化。
4.老舍《茶館》中王利發形象
(1)王利發:勤勤懇懇的中下層生意人。奉行祖傳的處世哲學“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的喜歡”。
(2)精明、圓滑世故、八面玲瓏的個性,有一定的正義感。他的善良本能地傾向、同情窮苦的百姓,極度艱難的時候收留無家可歸的康大力、康順子。
(3)為了茶館的生存,也曾費盡心機地不斷進行時髦的改良。最終含恨上吊自盡,告別了那個頹敗的世界,用生命做出了最后的控訴。
第六節“文革”文學★★
1.浩然小說《金光大道》的主要內容
(1)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革”時期主流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2)作品描寫的是,解放初期華北一個村莊,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組織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走上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3)表現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尖銳復雜的斗爭,歌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運用“文革”時期推向極致的斗爭哲學去圖解五十年代的農村生活,充分表現“文革”文學的斗爭主題。
2.《金光大道》的藝術特點(“文革”時期主流文學的特征)
(1)“文革”文學的統一主題:一切從階級斗爭的角度出發是“文革”的理論形態和現實存在,將“文革”時期被推向極致的斗爭氛圍推演到農業合作化前后,運用“文革”時期被推向極致的斗爭哲學去圖解50年代的農村生活,將原本豐富復雜的社會存在和生動多彩的文學世界,納入一切斗爭化的模式,充分表現了“文革”文學的斗爭主題。
(2)藝術構思上,《金光大道》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學的構思模式。以階級斗爭為綱,斗爭模式化的構思,也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3)按照“根本任務論”,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高大泉-“文革”文學無產階級英雄形象典范。
第五章新時期文學(1978-2000)
第二節新時期小說★★★★★
1.傷痕小說
(1)是新時期文學涌現出來的第一個潮頭。
(2)1977,劉心武短篇小說《班主任》(《人民文學》),是新時期文學開山之作。
(3)1978,盧新華短篇小說《傷痕》(《文匯報》),傷痕文學/傷痕小說得名源于此。
(4)主要內容:揭露“四人幫”的罪行、同情人民的遭遇、歌頌對“四人幫”的不屈斗爭;提出令人警醒的社會問題,及時感應時代脈搏,表現時代主題,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5)其他代表作:短篇小說-張潔《從森林里來的孩子》、王蒙《最寶貴的》、肖平《墓地與鮮花》,長篇小說-莫應豐《將軍吟》、竹林《生活的路》、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2.反思小說
(1)晚于“傷痕文學”,出現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茹志鵑發表的短篇小說《剪輯錯了的故事》(《人民文學》)作為標志。
(2)主要內容:對解放以來特別是五十年代中期以來的極“左”路線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與反思,作家目光更深邃,主題更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和悲劇意味。
(3)其他代表作:魯彥周的《天云山傳奇》、張賢亮的《靈與肉》等。
3.改革小說
(1)1975年出現,1981年前后興起的小說潮流,以蔣子龍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等為代表。(2)改革小說指反映我國各個領域的改革過程及其引起的社會變革、價值沖突及心理震蕩的文學作品。
(3)創作方法上:以現實主義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別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4)主要內容:真實地反映了新舊體制轉換時期的社會矛盾,記錄改革的艱難及其導致的倫理關系和道德觀念的變化,有些小說著重從民族靈魂的深處探求改革的動力與阻力,顯現足夠的深度。
4.現代派小說
(1)產生:劉索拉1985年發表中篇小說《你別無選擇》,真正具有現代派特征的小說,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文學第一部成功的“現代派小說”。
(2)代表作《你別無選擇》
1)以夸張、變形的戲謔方式描繪音樂學院一群學生的群像,揭示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中的荒誕、反抗、疲憊、迷茫,執著的追求精神和騷動不安的內心世界。
2)情節散亂無章,體現極端情緒化的風格,語言上借鑒“黑色幽默”小說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方式,極好地傳達了一群青年人的情緒狀態。
3)作品的主體意蘊在于表現人類普遍的荒誕性,體現了充分的現代意識。
其他代表作:徐星《無主題變奏》、莫言《紅高粱》《透明的紅蘿卜》。
5.新寫實小說
(1)“新寫實小說”的創作發生于80年代后期;“新寫實小說”的創作發生于1988年前后,但其作為一種小說潮流被正式命名并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卻源自于《鐘山》1989年第3期推出的“新寫實小說大聯展”。
(2)其創作方法以寫實為主要特征,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大多采用客觀化的敘述態度。
(3)代表作有劉震云《一地雞毛》、池莉《煩惱人生》、方方《風景》等。
(4)新寫實小說的藝術特色:
1)創作方法雖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不注重對生活的提煉和加工但原生狀態
2)主題意蘊:表現現實的荒誕、丑惡、灰暗、無奈,對現實的無奈認同,缺乏理性批判。
3)客觀化的敘述態度,是一種缺乏價值判斷的冷漠的敘述。
6.晚生代小說
(1)90年代初,一種叫做“晚生代小說”的潮流開始出現。作家多出生于文革后期乃至70年代——晚生代作家。
(2)主要代表作家:韓東、魯羊、朱文、邱華棟、述平、陳染、畢飛宇、吳晨駿等。
(3)晚生代小說共性特點:
1)主題:作品中的精神內容曖昧不激進,帶有明顯的個體性。
2)題材:都市生活,作品人物多為同代人。
3)形式:將自身經歷、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帶入文本,使文本內容處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曖昧狀態。
7.女性小說
(1)80年代中后期,劉索拉、殘雪、池莉、方方等一批女作家涌上文壇,關注外部世界,但更多的是動用女性自身的感覺系統和思維結構。新時期女性文學話語的復歸:90年代。
(2)代表:陳染,林白,徐小斌、徐坤、張欣等。
(3)藝術特征:充分的“性別意識”和“性別自覺”;獨向女性的心靈世界,具有濃厚的“主觀化”傾向;都市故事的飄忽荒誕與都市生活特有的社會文化景觀——都市女性。
9.王蒙新時期小說的創作特色與貢獻
(1)對新時期文學的貢獻,首推對西方現代派“意識流”手法在小說創作中的借鑒和運用。
1979年起繼《夜的眼》這部對新時期藝術創新產生較大影響的作品之后,《布禮》《春之聲》《風箏飄帶》《蝴蝶》等“集束手榴彈”式的意識流小說以主題隱晦、人物虛化、情節淡化、放射性心理結構、時空倒錯、內心獨白、幻覺、夢境、大容量的生活信息等特征吸引了大批作家,與稍前出現的“朦朧詩”一起突破了傳統文學的描寫觀念。
(2)小說風格不僅體現在結構隨意化,而且語言幽默、抒情、調侃,立意富有寓意。
10.劉心武小說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探索
(1)作品內容:
1)《我愛每一片綠葉》:劉心武定位于人性、人道主義文化立場和表意策略的濫觴之作。
2)《立體交叉橋》:標志著劉心武小說創作有了一個飛躍。它觸及人性深層的復雜性和差異性,開始比較充分地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性,表現出希望在人們居住的空間和心靈上建造一座座彼此溝通的“立體交叉橋”。3)《鐘鼓樓》:充分地顯示出劉心武新的探索成就。
(2)藝術特色
1)藝術表現上追求中和之美。新舊、現代與傳統中取其中點,不斷積極探索。
2)作品具有理想主義的象征意味!剁姽臉恰啡耸罍嫔,《四牌樓》人類超越欲望和難以超越的局限。
3)對人生社會終極價值的叩問,對文學、人生的思考。
11.高曉聲小說創作的思想和藝術成就
(1)小說創作堅持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塑造一批被稱為“中國農民的靈魂”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國農民善良樸實的傳統美德,又有民族的“劣根性”。陳奐生形象最早出自《“漏斗戶”主》,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來寫。
(2)借用西方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描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歷程。
(3)人物刻畫上,運用多種手段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
善于通過個性化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通過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對比和細致生動的心理描寫;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
(4)在語言的運用上,大詞小用,并吸收鮮活的群眾語言。
12.賈平凹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1)以全方位的視角剖示整個人文環境的變遷給人的心理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把筆觸深入到人的意識深層結構中去,展示歷史的道德外力與人的生命本真內力之間的沖突。
(2)呈現出變化多端的個性。(3)注重描寫鄉土風俗風情小說。
(4)語言精練清新,深沉而絢麗,明快含蓄。
(5)吸收現代主義的象征的表現手法,來豐富主題,吸收古代小說敘事技巧,注意細節和情節描寫。
13.蘇童小說的藝術風格及創作的主要成就
(1)蘇童小說的風格,總體概括——“凄艷”這個詞。
作品總體的調子:憂傷和美麗,但卻是流動而搖曳的小說風格—不愿被固定。
(2)前期創作對小說形式有多種嘗試,如敘述人稱的自如轉換(《罌粟之家》),歷史場景與現實畫面的交替出現(《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復調方式的運用等。
(3)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風格由繁復走向簡潔,由俏麗走向平實。
《妻妾成群》:白描手法,體現了對中國傳統話本小說的領悟。
《米》:“全知全能”的古典敘述模式,體現了現實的客觀性和歷史虛構上的縱深感。
14.余華小說的先鋒性及成就
(1)最為明顯的先鋒性在于他的“冷漠敘述”?偸墙跗珗痰孛詰儆趯Ρ┝、災難尤其是死亡的敘述。敘述語言都表現出近乎殘酷的冷漠,敘述者的主體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點。作為極端的后現代主義的敘述方法,余華的冷漠敘述極好地實現了對于歷史、時間、理性、愛情和倫理的徹底顛覆。
(2)先鋒性與顛覆性還明顯地表現在他所慣常使用的文類性顛覆,即對舊有的文類實行顛覆性戲仿。
《鮮血梅花》-武俠小說/《河邊的錯誤》-公案偵探/《一個地主的死》-抗戰/《古典愛情》-才子佳人。
15.王安憶小說發展的三個階段
(1)以優美的抒情筆調,表現年輕人對理想、愛情的真誠追求、生活中的美,青春自敘傳“雯雯系列”。
(2)1981年后,走出單純狹小的天地,進入較廣闊的現實世界—對廣闊現實的關注。作家從人的價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視角進行思考,主題意蘊更加深刻。如《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尾聲》等。
(3)1984年后的創作。本土文化、都市文化、性愛文化、女性文化,以歷史眼光和文化哲學視角觀照社會歷史和人的命運與情感變遷,站在中西文化沖突的高度來思考民族文化的歷史命運及其制約下的民間生存。
(4)1986年發表,合稱為“三戀小說”:《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繡谷之戀》。淡化人的社會性,從“性”的領域探討人性的奧秘!叭龖佟敝小缎〕侵畱佟啡〉玫某删妥顬橥怀。
(5)90年代之后,王安憶小說創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傷心太平洋》;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長恨歌》。
16.陳染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
(1)鮮明的女性意識,同時有深刻的失望情緒,在漂泊無著中獨自承受孤獨、缺失。
(2)敘事方式:以第一人稱的女性敘事人的方式,把那些極端的女性經驗作為敘事的核心,不斷地說著“自己的故事”。主體人物都是具有類似外形和氣質特點的女性(肖蒙、黛二、水水),表現出傳統性別角色難以容忍的耽于沉思、強烈的主體意識、反叛乃至不軌的個性特征。
(3)深受西方女性文學觀的影響和熏染,小說具有激進的姿態和富于挑戰的意味。
(4)小說飄散著強烈的抒情氣息又隱含著濃郁的感傷情緒,如《另一只耳朵的敲擊聲》。
第三節新時期詩歌★★★
1.朦朧詩
(1)70年代后期出現的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詩潮,代表詩人有北島、舒婷等。
(2)注重象征、暗示、聯想等手法的運用,作品具有朦朧、多義的特點。
(3)代表作品:顧城《遠與近》、江河《紀念碑》、北島《回答》、楊煉《諾日朗》、舒婷《致橡樹》、梁小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2.北島詩歌的主要思想和藝術特點
(1)首要特點: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現實批判精神,不回避現實的丑陋和黑暗、荒謬,警覺顯示的險惡。
(2)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追求愛情自由人道和平,抽象朦朧的希望。
(3)表現方式上,善用鮮明、獨特、堅實的意象,通過意象之間的拼接和組合營造出復雜的意象結構,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
3.舒婷詩歌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1)書寫了從“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從狂熱、迷茫到覺醒、奮起與追求的心靈歷程,也表達了青年人的愛情、友情的美麗與憂傷,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憂慮,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彩。
(2)抒寫了個人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又不失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具有較為深厚的人性和社會內涵。
(3)善于從具體的事物出發,運用想象、聯想和意象的拼接組合,表達多層次的豐富意蘊。
4.顧城詩歌的思想和藝術特點
(1)早期詩歌創作具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如《呵,我無名的戰友》《永別了,墓地》《一代人》。
(2)后來:很快放棄這種寫作,強化詩歌精神,一直貫穿至其詩歌創作的最后。強化:鄙棄世俗、詩歌中所創造的純凈優美的童話世界和與此相對的創作方法。
(3)大多數作品是短篇抒情詩,象征手法,鄙棄世俗,創造純凈優美的童話世界。通過象征方法表現出對純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對隱秘的內心世界的揭示。
(4)詩歌中:對意象和感覺的捕捉、表現和組合才能。
第四節新時期散文★★
1.簡述余秋雨散文的特點
(1)在古今文明的對比中,體現深沉的文化憂患意識。
(2)從人文山水出發,表現厚重的歷史感。
(3)充滿哲理思辨和獨特體驗的現代理性精神。
(4)行云流水、華麗雍容、時時在變化中可見思維的機智的散文語言。
2.簡析張中行散文“三話”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
(1)“三話”是指《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
(2)以“過來者”、“當事人”的身份講述了許多不見于正史的“野史”軼事,既寫“現代碩儒”的嘉言懿行,也寫古今才女的愛情生活。
(3)運筆隨意,語言自然,不拘格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閑話”風格。
第五節新時期戲劇★★★★
1.沙葉新劇作的主要思想和藝術成就
(1)沙葉新是一個敢于直面生命真實的作家,“寄深情于現實”是他一貫的藝術準則,選擇一個新穎的方式或者角度,表達自己對于生活現實的獨特理解,具有生命力。
(2)對陳毅形象的表現:避免把偉人神圣化和某種人為的拔高傾向,是把偉人的世俗意味用生活細節作出了傳達。生活化的表現非但不會抹殺人物的個性,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因此躍然紙上,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的形象。
(3)《陳毅市長》的全劇沒有統一的中心事件,事件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由陳毅這一主要人物貫穿始終,穿引各場,這種形式被稱為“冰糖葫蘆”式(結構)。
(4)80年代中期后,以輕喜劇的方式,去表現某種關于宏觀整體文化的思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話劇的通俗意味和哲學深度。例如:《尋找男子漢》《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
2.高行健在戲劇藝術探索上的主要成就
(1)致力于創新,每部劇作在創作方法、表現形式和戲劇格式上都有新的探索。
(2)《絕對信號》打破了傳統戲劇的線性結構,過去、現在、未來交叉重疊,“小劇場”的演出方式縮短了演出與觀摩的距離。
(3)《車站》借鑒荒誕派戲劇的表現手法,情節淡化,人物形象符號化。
(4)《野人》將幾個不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采用復調結構,融入了歌舞、音樂等多種手段,成為多聲部哲理劇的一個典范。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自考精選考點資料 ※ 學習打卡 ※ 萬題庫
2023年10月自考真題及答案 ※ 歷年真題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