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小說創作
一、20年代現代小說創作的基本情況
中國文學的第一篇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小說,是魯迅刊載于1918年《新青年》雜志上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二、《新潮》作家群的小說作品
除魯迅外,現代小說最早的作者還有《新潮》的作家群,即《雪夜》、《一個勤學的學生》的作者汪敬熙,《漁家》、《貞女》的作者楊振聲,《這也是一個人》、《春游》的作者葉紹鈞,《花匠》的作者俞平伯等人。
三、創造社主要小說作家重要的小說創作
創造社遵循的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主張,小說的取材多為自己個人的經歷和身邊瑣事,所以有“自敘傳小說”(或曰“身邊小說”)之稱。其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家是郁達夫、郭沫若、張資平等。郁達夫的《沉淪》、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三部曲)
四、20年代臺灣已開始出現的新文學的小說創作
早在1922年,臺灣就已開始出現新文學的小說創作。追風的《她要往何處去》是臺灣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小說。
五、文學研究會的主要小說作家重要的小說作品
1.“問題小說”
(1)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著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方向:創作的一批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被稱為“問題小說”。
(2)代表作有:冰心的《斯人獨憔悴》,葉紹鉤的《這也是一個人》,王統照的《沉思》等。
2.“鄉土文學”:到20年代中期,“問題小說”逐漸式微,“鄉土文學”則走向勃興。鄉土文學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魯彥、廢名、許欽文、彭家煌、許杰、蹇先艾、臺靜農等。鄉土文學作家普遍地受到魯迅鄉村題材小說創作的深厚影響。開中國現代鄉土小說先河的作家是魯迅。
六、1925年前后出現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觀念和創作
1925年前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概念和有關創作方法開始進入現代文學的領域,一些先行者更嘗試進入革命文學的創作領域。在小說創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學作家是蔣光赤,他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短褲黨》。
七、賴和小說創作的題材特點和藝術特色
題材特點:1、日本統治下臺灣人民的悲催遭;2、日本殖民統治者的丑惡本質;3、傳統封建思想的愚昧;4、臺灣知識分子的苦悶。
藝術特色:體現出較強的故事性、戲劇性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生動、口語化。對于臺灣方言進行了成功的運用。
八、郁達夫的“自敘小說”
自敘傳抒情小說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于創造社,以郁達夫和倪貽德為代表。郁達夫1921年出版的《沉淪》小說集使自敘傳小說成為一種潮流。
九、郭沫若20年代創作的心理分析小說
郭沫若的《殘春》、《葉羅提之墓》、《喀爾美羅姑娘》是最早運用意識流手法描寫人物性心理的小說。
十、葉紹鈞的長篇小說《倪煥之》
1928年,葉紹鈞出版了長篇小說《倪煥之》,這是一部在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發展史上具有階段性意義的重要作品。被茅盾稱為看“鼎 之作”。
相關推薦:
2024年自考精選考點資料 ※ 學習打卡 ※ 萬題庫